2022-10-20|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叫做「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在感慨,或者諷刺,人一旦社會化,變成所謂的「成年」人後,便失去了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能力──小孩是純潔的,成年人都墮落了! 你會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呢?
這篇文章,我想用一個案例和你聊聊,「對錯」和「利弊」兩個乍看之下相互衝突的價值觀,是否有平衡、共存的可能。
這個案例是:「棄嬰箱」。

什麼是棄嬰箱?

棄嬰箱這個詞,對於台灣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簡單講,它是一個可以讓人「合法拋棄嬰兒」的地方。任何人,不論基於任何理由,沒有能力或意願撫養剛生下的嬰兒,便可以將嬰兒送到這個地方;而且,完全匿名,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棄嬰箱的位置,通常設在醫院或社福單位的附近,它有著可以容納嬰兒的小空間,裡面裝配有精密的溫控設備和感應器,能讓室內的溫度保持在最適合嬰兒的溫度。只要感應器偵測到有嬰兒被放進來,就會立刻通知相關單位,派人來將被遺棄的嬰兒救走。
在美國、中國、日本還有歐洲許多國家,都有這樣的設施。不同國家對它的稱呼不同,在德國,它叫「嬰兒之門」;在日本,它叫「送子鳥搖籃」;在義大利,它叫「生命搖籃」。
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棄嬰箱」來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6987129
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棄嬰箱」 來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6987129

棄嬰箱的爭議

台灣雖然沒有這樣的設計,但在有設置棄嬰箱的國家,至今它仍是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有支持的人,也有反對的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被拿出論辯一番。
反對的人認為,父母拋棄自己還在襁褓中的孩子,很明顯就是錯的,國家不但不嚴懲這樣的行為,還設置讓人「合法拋棄」的地點。這樣的設計,不是在變相「鼓勵」,甚至「滋長」棄嬰的行為嗎?實在太令人髮指了!
而支持的人則認為,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或意願,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我們沒有辦法透過法律,強迫每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至少,可以讓這些孩子被拋棄的時候,能夠存活下來。
你有聽過棄嬰箱嗎?你對於棄嬰箱,又是怎麼看的呢?這樣的設計,到底是「鼓勵棄嬰」還是「避免殺嬰」?

道德思考VS經濟學思考

事實上,在這個案例中,雙方的「立場衝突」,來自於兩種截不同的思考邏輯,分別是「道德思考」和「經濟學思考」。
道德思考的人,用善惡對錯的角度,來「評價」世間的行為。
在棄嬰箱的例子裡,拋棄嬰兒這個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我相信,這點應該不會有人反對──所以,這樣的行為,就應該被禁止,甚至被懲罰。而從道德思考的角度來檢視棄嬰箱,就能發現,它的設計沒有懲罰、糾正棄嬰這樣的錯誤行為就算了,還有可能助長拋棄嬰兒的風氣,所以當然不是個好東西。
而經濟學思考的人,則是用利益弊害的角度,來「評估」世間的行為。
在棄嬰箱的例子裡,拋棄嬰兒這個行為,是對、是錯他們暫時不去評價。它們只看棄嬰箱的設計,能否拯救更多原本會因為任意遺棄而逝去的生命。即便它的設計,可能會降低棄嬰的門檻,讓少部分不負責任的父母,輕易地拋棄自己的小孩;但他們的思考,不是直接放棄這個選項,而是將數據攤開,做損益評估、利弊比較,若最終結果是利大於弊的,那就是值得施行的制度。
道德思考強調對錯,經濟學思考強調利弊;道德思考如火般,熱情;經濟學思考如水般,冷靜。乍看之下,兩種思考是水火相剋,難以相容的。
道德思考的人,會批評經濟學思考,罔顧是非對錯、倫理道德;經濟學思考的人,會理直氣壯的回應道德思考,「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對錯、利弊,道德思考、經濟學思考,真的是水火不容,沒有平衡、共存的可能性嗎?
換個角度看,其實是有可能的。

宏觀視角看對錯與利弊之爭

我們先重新檢視雙方的訴求、目標,到底是什麼。反對棄嬰箱的人,目標是「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盡到父母的責任,用心呵護自己的孩子」;而支持棄嬰箱的人,目標則是「拯救那些無奈被父母拋棄的小生命」。
近看,兩者目標雖不同,但至少可以達成一個初步的共識,就是「雙方的動機都是良善的」。
在這前提下,我們再將視角拉遠,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雙方的思考,其實不是光譜上對立的兩端,而是從「現況」朝「理想」前進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目標。
什麼意思呢?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用心呵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每個社會都期望達到的理想、終極目標。
但多數社會面臨的現況是,由於社會福利、醫療援助等各種資源還不夠完善,總有些安全網接不到的家庭,因各種主客觀因素,拋棄自己的孩子。而「拯救那些被父母拋棄的小生命」,就是從「現況」往「理想」前進的過程中,「階段性」要解決的問題。
人們的終極目標,是創造一個「不需要棄嬰箱的社會」。但朝目標前進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困難,需要逐一解決。而棄嬰箱,就是某些社會提出的解決方案「之一」──它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案,更不是終極解決方案──但它是不是現階段,能夠解決問題的好方案呢?
我不敢妄下定論,但也許,日本少年「田中翼」能夠回答我們。
田中翼在6歲時遭親生父母拋棄,放置在棄嬰箱中。經社福人員安排,也找到了願意接納他的家庭。在這,他遇見了將他視如己出、全心愛他的養父母。他在16歲接受採訪時說: 「如果我不是被送到嬰兒信箱,就不會遇到現在的爸媽,也不會來到這個家生活。所以好險我不是被丟在路上,而是被放進嬰兒信箱。」
「因為當年被送進嬰兒信箱才有現在的我,我想向對方說聲謝謝。」
從這角度來看,棄嬰箱的設置與否,並不是對錯之爭,而是「對」與「另一個對」之爭。
就像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所說的,「偉大真理的另一面,是另一個偉大真理」。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所以,道德思考和經濟學思考,並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選擇,它是從「現況」朝「理想」前進的過程中,所對應的「目標」和「手段」。 道德思考是戰略目標,經濟學思考是戰術手段。
道德思考幫我們指出一條清晰、良善的方向;而經濟學的思考,幫助我們在朝目標前進的過程,找出最有效益或效率的解決方案。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的真正意涵

回到我們的生活或是職場上,堅持做對的事很重要,但在道德思考的邏輯之上,我們是否也願意多花一點力氣,了解事物背後的利益邏輯。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這句話,不是感慨小孩只要長大成人就墮落了,而是小孩子看見的世界很簡單,只有對與錯、好與壞,就像看動漫、看電影時,總喜歡問爸媽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但成年人能看見世界的複雜性,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對錯」的邏輯,而是「對與另一個對」的邏輯,這時便需要經濟學思考做利弊權衡的分析,才能在對與對中,找到平衡和共存。 成年人不是道德感降低了,而是有能力在道德思考的邏輯之上,利用經濟學思考解決真實世界的具體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