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轉譯團】班與唐:鄉民的正義,能對抗殖民政府嗎——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

    一出版就遭到霧峰林家抗議,為什麼《臺灣民間文學集》走得如此坎坷呢?(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一出版就遭到霧峰林家抗議,為什麼《臺灣民間文學集》走得如此坎坷呢?(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然而日治時期某些文人批評「民間文學」太過粗俗,難登文學的大雅之堂。
    儘管有爭議,李獻璋仍耗費三年時光,走訪各地蒐集口傳民歌、童謠、歌謠、傳說。即使花費好幾百圓、積勞成疾,也無法澆熄他出版《臺灣民間文學集》的決心。終於,他在1936年完成這個心願,卻遭逢霧峰林家抗議。
    為什麼《臺灣民間文學集》走得如此坎坷呢?

    《臺灣民間文學集》的序,李獻璋肯定民間文學是眾人「詩的想像力總和」。(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為什麼要聽鄉民的話
    「我們知道這特殊的底所謂民間文學,可以說是先民所共感到的情緒,是他們的詩的想像力的總計......」
    李獻璋在《臺灣民間文學集》的自序,肯定民間文學是眾人「詩的想像力總和」,但這句話是歷經萬難才得來的成果。
    1920年代,當新派人士推行「言文一致」的白話文運動時,有人想到「臺灣語」的保存問題,畢竟多數臺灣人說的就是臺灣語啊,但是對臺灣話該如何寫作,文壇沒有共識。
    李獻璋也注意到同時期的中國,興起採集民間文學的風氣,採集範圍擴及臺灣。臺灣文壇受到鼓舞,在《風月報》、《三六九小報》以及《臺灣新民報》等刊物,陸續刊登、徵集民間歌謠與故事。
    1931年醒民(黃周)撰寫的〈整理「歌謠」的一個倡議〉,說到賴和最擔憂的事情:「怕再幾年,較有年歲的人盡死了。就無從調查,現時一般小孩子所唱的豈不多是日本童謠嗎?」
    賴和的擔憂不無道理,他與同輩人受惠於殖民政府帶來的現代教育,卻也慢慢失去身為臺灣人的「根」。倘若臺灣人忘了自己的傳統文化,不等同於做日本人眼中順從的殖民地人嗎?
    就是在這樣的危機意識下,李獻璋誕生製作《臺灣民間文學集》的想法。
    「故事篇」收錄鴨母王、林道乾、國姓爺等故事,其中有一篇驚動霧峰林家的敏感神經。(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1930年代的臺灣podcast
    李獻璋從1932年開始做採集民間歌謠、謎語、故事的工作。他奠基在日本人的成果,反思蒐集哪類的主題,才能反映臺灣人的精神,例如收錄不畏強權的林道乾故事。臺灣語的文字,儘量從中國文字挑選,特殊音使用羅馬拼音標記。
    書本的「歌謠篇」,直白反映人們的生活寫照,被守舊派抨擊粗俗露骨,如這段「嘴來相斟(親)舌相交,嘴涎甜甜吞落喉」描寫舌吻的段落。某些歌謠出現自動車、電話等現代產物,見證時代變遷的痕跡。
    「故事篇」收錄鴨母王、林道乾、國姓爺等故事,聯合文壇多位作家執筆。不過其中的〈壽至公堂〉,卻驚動霧峰林家的敏感神經。
    故事講述林文明慘死衙門的血案,起因自林家與鄰族的田地糾紛,但背景牽涉清朝懼怕林家勢力,謀劃藉審理糾紛來除患。
    儘管民間立場多同情林文明的遭遇,但林家派林幼春出面,要求抽掉該篇故事,李獻璋只好答應,重新出版。賴和後來在序文表示,作者蒐集到的版本眾多,不敢說是「真事蹟」,但要是不記錄,年代一久傳出怪誕,豈不是故事本身的不幸。
    由於〈壽至公堂〉寫到霧峰林家,林家派林幼春出面,要求抽掉該篇故事。(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儘管惹出不小風波,《臺灣民間文學集》仍有得到正面回饋。楊逵贊同,書寫的對象是臺灣大眾,當然該用臺灣語紀錄。
    進入1937年皇民化運動後,文壇遭遇更大的阻礙,無法繼續蒐集民間文學。歷經戰爭及政權轉換,直到1980年代後,臺灣才再次興起考察民間文學的風氣,奠基在李獻璋等人的成果,挖掘更多民間寶庫。

    ★作家小傳
    李獻璋,生於1914年,桃園大溪人,專注於臺灣民間文學、民俗學、語言學的考究,編著作品有《革新》刊物、《臺灣民間文學集》、《臺灣小說選》、《福建語讀本》、《福建語法序說》、《媽祖信仰研究》。

    ★團員簡介
    班與唐,一九九三年生,曾獲鍾肇政文學獎、臺積電文學賞,著有日治時代小說《食肉的土丘〉,經營FB、IG、YouTube頻道「熬夜的便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們是由國立臺灣文學館經營的「轉譯研發團」,轉譯對象將不限於臺文館藏品,更擴及文學展覽、遊戲、走讀及各領域的文學跨界合作,期讓臺灣文學觸及多元族群,在此文學溝通平台,激發更多具創意的提案。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