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團】班與唐:鄉民的正義,能對抗殖民政府嗎——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出版就遭到霧峰林家抗議,為什麼《臺灣民間文學集》走得如此坎坷呢?(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然而日治時期某些文人批評「民間文學」太過粗俗,難登文學的大雅之堂。
儘管有爭議,李獻璋仍耗費三年時光,走訪各地蒐集口傳民歌、童謠、歌謠、傳說。即使花費好幾百圓、積勞成疾,也無法澆熄他出版《臺灣民間文學集》的決心。終於,他在1936年完成這個心願,卻遭逢霧峰林家抗議。
為什麼《臺灣民間文學集》走得如此坎坷呢?

《臺灣民間文學集》的序,李獻璋肯定民間文學是眾人「詩的想像力總和」。(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為什麼要聽鄉民的話

「我們知道這特殊的底所謂民間文學,可以說是先民所共感到的情緒,是他們的詩的想像力的總計......」
李獻璋在《臺灣民間文學集》的自序,肯定民間文學是眾人「詩的想像力總和」,但這句話是歷經萬難才得來的成果。
1920年代,當新派人士推行「言文一致」的白話文運動時,有人想到「臺灣語」的保存問題,畢竟多數臺灣人說的就是臺灣語啊,但是對臺灣話該如何寫作,文壇沒有共識。
李獻璋也注意到同時期的中國,興起採集民間文學的風氣,採集範圍擴及臺灣。臺灣文壇受到鼓舞,在《風月報》、《三六九小報》以及《臺灣新民報》等刊物,陸續刊登、徵集民間歌謠與故事。
1931年醒民(黃周)撰寫的〈整理「歌謠」的一個倡議〉,說到賴和最擔憂的事情:「怕再幾年,較有年歲的人盡死了。就無從調查,現時一般小孩子所唱的豈不多是日本童謠嗎?」
賴和的擔憂不無道理,他與同輩人受惠於殖民政府帶來的現代教育,卻也慢慢失去身為臺灣人的「根」。倘若臺灣人忘了自己的傳統文化,不等同於做日本人眼中順從的殖民地人嗎?
就是在這樣的危機意識下,李獻璋誕生製作《臺灣民間文學集》的想法。
「故事篇」收錄鴨母王、林道乾、國姓爺等故事,其中有一篇驚動霧峰林家的敏感神經。(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1930年代的臺灣podcast

李獻璋從1932年開始做採集民間歌謠、謎語、故事的工作。他奠基在日本人的成果,反思蒐集哪類的主題,才能反映臺灣人的精神,例如收錄不畏強權的林道乾故事。臺灣語的文字,儘量從中國文字挑選,特殊音使用羅馬拼音標記。
書本的「歌謠篇」,直白反映人們的生活寫照,被守舊派抨擊粗俗露骨,如這段「嘴來相斟(親)舌相交,嘴涎甜甜吞落喉」描寫舌吻的段落。某些歌謠出現自動車、電話等現代產物,見證時代變遷的痕跡。
「故事篇」收錄鴨母王、林道乾、國姓爺等故事,聯合文壇多位作家執筆。不過其中的〈壽至公堂〉,卻驚動霧峰林家的敏感神經。
故事講述林文明慘死衙門的血案,起因自林家與鄰族的田地糾紛,但背景牽涉清朝懼怕林家勢力,謀劃藉審理糾紛來除患。
儘管民間立場多同情林文明的遭遇,但林家派林幼春出面,要求抽掉該篇故事,李獻璋只好答應,重新出版。賴和後來在序文表示,作者蒐集到的版本眾多,不敢說是「真事蹟」,但要是不記錄,年代一久傳出怪誕,豈不是故事本身的不幸。
由於〈壽至公堂〉寫到霧峰林家,林家派林幼春出面,要求抽掉該篇故事。(藏品/林瑞明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儘管惹出不小風波,《臺灣民間文學集》仍有得到正面回饋。楊逵贊同,書寫的對象是臺灣大眾,當然該用臺灣語紀錄。
進入1937年皇民化運動後,文壇遭遇更大的阻礙,無法繼續蒐集民間文學。歷經戰爭及政權轉換,直到1980年代後,臺灣才再次興起考察民間文學的風氣,奠基在李獻璋等人的成果,挖掘更多民間寶庫。

★作家小傳

李獻璋,生於1914年,桃園大溪人,專注於臺灣民間文學、民俗學、語言學的考究,編著作品有《革新》刊物、《臺灣民間文學集》、《臺灣小說選》、《福建語讀本》、《福建語法序說》、《媽祖信仰研究》。

★團員簡介

班與唐,一九九三年生,曾獲鍾肇政文學獎、臺積電文學賞,著有日治時代小說《食肉的土丘〉,經營FB、IG、YouTube頻道「熬夜的便當」。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詩人張冬芳逃亡日記》是張冬芳在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所留下的日記。 張冬芳在日治時期後期(1937-1945)登上詩壇,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學雜誌《台灣文學》成員之一,卻在1950年後不再提筆。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日記,是我們記憶起這位豐原少年的開始。
    【讓人犯罪的時代也有錯】 時值西方摩登風潮席捲東方。賴慶作為一位眼光帶著審視和批判的觀察家,對那一代人所受的影響自有評價,又不好直言,乾脆寫進了小說,在報紙上連載。這就是日後使他聲名大噪的詐騙情節小說--〈美人局〉。
    講到臺南的文學家,許丙丁是一個很難被忽略的名字——他以《封神演義》進行府城在地化的《小封神》,如今已是臺南文化活動重要的靈感來源。然而你知道嗎?在神怪小說、漫畫家與歌謠作者的身分之外,許丙丁對臺灣的偵探文學也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
    【靈感的聲音在歷史迴盪】 七十年後,2019年,導演魏德聖正式向媒體宣告《臺灣三部曲》電影計畫,希望眾人用影像寫下臺灣歷史的第一頁。無論是出版詩集或籌拍電影。創作者不只需要傾聽內心的熱情,還需要面對外在世界的考驗。我非去愛不可,這份愛不僅僅是精神層面,還有涉入現實的勇氣。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詩人張冬芳逃亡日記》是張冬芳在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所留下的日記。 張冬芳在日治時期後期(1937-1945)登上詩壇,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學雜誌《台灣文學》成員之一,卻在1950年後不再提筆。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日記,是我們記憶起這位豐原少年的開始。
    【讓人犯罪的時代也有錯】 時值西方摩登風潮席捲東方。賴慶作為一位眼光帶著審視和批判的觀察家,對那一代人所受的影響自有評價,又不好直言,乾脆寫進了小說,在報紙上連載。這就是日後使他聲名大噪的詐騙情節小說--〈美人局〉。
    講到臺南的文學家,許丙丁是一個很難被忽略的名字——他以《封神演義》進行府城在地化的《小封神》,如今已是臺南文化活動重要的靈感來源。然而你知道嗎?在神怪小說、漫畫家與歌謠作者的身分之外,許丙丁對臺灣的偵探文學也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
    【靈感的聲音在歷史迴盪】 七十年後,2019年,導演魏德聖正式向媒體宣告《臺灣三部曲》電影計畫,希望眾人用影像寫下臺灣歷史的第一頁。無論是出版詩集或籌拍電影。創作者不只需要傾聽內心的熱情,還需要面對外在世界的考驗。我非去愛不可,這份愛不僅僅是精神層面,還有涉入現實的勇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林志龍的臺灣武俠傳說公司最近上架一批老武俠電子書,都以臺灣著名武俠作家的作品為主。 由於臺灣過去的武俠小說出版業者常常張冠李戴,弄得版本問題一塌糊塗⋯⋯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這本以真實歷史為基底的小說以閩南語為主的對白,書中主要描寫了香蕉與蕉農的故事,而且有日治時期到民國時期的腔調,相當推薦想了解臺灣香蕉曾經外銷歷史的朋友來閱讀。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林志龍的臺灣武俠傳說公司最近上架一批老武俠電子書,都以臺灣著名武俠作家的作品為主。 由於臺灣過去的武俠小說出版業者常常張冠李戴,弄得版本問題一塌糊塗⋯⋯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這本以真實歷史為基底的小說以閩南語為主的對白,書中主要描寫了香蕉與蕉農的故事,而且有日治時期到民國時期的腔調,相當推薦想了解臺灣香蕉曾經外銷歷史的朋友來閱讀。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