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讀牛津通識課《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一場關於閱讀的閱讀之旅

【牛津通識課06】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Reading: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原文作者:Belinda Jack譯者: 呂玉嬋出版社:日出出版出版日期:2022/10/17
【牛津通識課06】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 Reading: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原文作者:Belinda Jack 譯者: 呂玉嬋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22/10/17
「簡報不是閱讀,事實上,它是閱讀的對照。簡報簡明扼要,實事求是,切中有點。閱讀是不整齊的,是散漫的,永遠引誘著你。簡報結束一個主題,閱讀卻是打開了一個主題。」
📖📖 你,這個習慣手中隨時拿著書的普通讀者,正在讀著一本關於閱讀的書,你會遇到誰?遇到什麼?也許會遇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他們搖搖頭向你指出閱讀和書寫的害處,邀請你加入他們的談話;也許聖奧古斯丁會吃驚地凝視著你,他完全無法理解你的閱讀怎麼會那麼靜默不語;當你讀了維特的來信,對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感動,這會讓你走向他的道路嗎?或者,你正在讀臉書上關於如何打扮、如何找到巷口美食或如何閱讀的貼文,你滑著手機,從一篇漫不經心的滑向另一篇,直到公車到站…… 閱讀,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身體和心智活動,是趟超越時空的旅行,或許也是身為智人、仰賴「想像建構的秩序」的我們獨特的發明。一方面,它似乎很自然而然,對受過教育的成年人而言是再基礎不過的能力,想都不用多想;但另一方面它需要時間和專注,需要詮釋和想像,你得思考才能閱讀。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 一.讀讀閱讀史
  • 「如果有人學會了這個,他們的靈魂將被植入遺忘;他們將不再行使記憶,因為他們仰賴寫下來的東西,不再從自己的內心,而是通過外在的記號來喚起對事物的記憶。你所發現的,不是記憶的秘方,只是提醒。你提供你門徒的,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假象……」
《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閱讀的歷史也許和人類的文明史一樣久遠,而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我想你現在正在閱讀一篇文章,你出聲讀它嗎?你向身邊的人朗讀嗎?口述、朗讀是非常古老的閱讀方式,甚至曾是唯一被公認為合理的閱讀方式,然而今天的我們所指的閱讀,主要是私下的、隱密的、發生在內心的默讀。從口述文化到讀寫文化的變遷,也許涉及了人類個人意識的興起,是現代性發跡的標誌之一。 你喜歡實體書還是電子書?科技對閱讀會帶來什麼影響?這似乎是個現代議題,但早在印刷術問世時就有人思考過這類問題:「在紙上印東西這件事能持續多久?……一本紙做的書,頂多保存兩百年,抄寫在羊皮紙上,可以保存一千年。」當這位修道院長來到現代,他是否還會堅持經典必須用手抄本的方式來保存流傳,或者選擇將它上傳到雲端,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存取?像聖經這樣的宗教經典,是否是任何人都可以自行閱讀和解釋,閱讀,是否是人人平等的權利? 閱讀活動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形式:從口述到讀寫,從手稿到印刷,從權威到大眾化,而今天的我們也還在參與閱讀的演化,並在歷史中發現同樣的爭論。 二.女讀者讀小說 閱讀當然不是男性的專利,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性讀者確實是相對弱勢的一群,女性作家更是稀有。這本書討論了不少女性讀者/作家的讀寫經驗,揭露了閱讀活動裡有趣的性別差異。在現代早期,少數具有基礎讀寫能力的女性,她們透過閱讀來進行自我教育,也透過寫作來回應她們的閱讀經驗,閱讀與寫作,成為了女性爭取自身權利和地位的有力工具。 西方文學也出現了「小說」這個嶄新的文類,過往的人們喜歡敘說英雄、帝王和神祇的故事,現在他們要來說說自己的故事了;小說成為十八世紀最受歡迎的閱讀類型,《少年維特的煩惱》風靡無數青年男女,人們在一個虛構的世界中看到某方面的自己,不只在這種隱密的心靈交會中得到莫大的快樂,更讓人看到了生命的不同可能性。小說激發了想像,這種想像影響了革命和現代民主國家的誕生。 從智者口述、解釋經典,到在公眾場合朗讀故事,再到私人的、在自己的房間裡的秘密默讀,我們改變了說/聽故事的方式,也改變了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問題是,閱讀有沒有標準答案,什麼樣的理解才是正確的?誤讀,會有什麼結果呢? 三.讓人困擾的解釋 你讀了不該讀的東西,或者,把該讀的東西讀錯了,確實可能有很大的麻煩,尤其是在有宗教裁判所的地方,那可是攸關生命的問題。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已成遙遠的歷史,但審查制度至今仍在,它不再焚書,卻仍可以監視、控制、刪除和停權。 但閱讀實在很難有單一、絕對正確的解釋,即便是神的語言也常常曖昧不清,需要人類的理解和詮釋,需要我們的經驗和想像。即便是來自同一本原典,也沒有兩本譯本會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的閱讀經驗也不會一樣。更確切地說,就算是對同一本書,每次的重讀也都是不同的。 當我們談到詮釋、翻譯等關於閱讀理解的問題時,應該會發現閱讀存在著不同的層次;我們讀商品的廣告,讀菜單上的餐點,一般來說不太需要詮釋,但讀小說、哲學、科學、政治等複雜的心智創作,詮釋成為棘手的問題,讀者-作品-作者的三角關係充滿張力(如果再加進譯者,那關係就更複雜了)。我們曾經尋求作者的權威,訴諸教會的解釋,或由國家力量訂定標準版本,但現在閱讀越來越被視為一種創造活動,不只要求作者的產出,也要求讀者積極的回應。你必須適時的自我消解,認真傾聽作者的聲音,投入作品的世界裡,再經由自己的心智產生出新的東西— —仔細想一想,這很像是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很像是談戀愛。 我們現在花越來越多時間跟手機談戀愛,讀網路世界的文字,被資訊宇宙無邊無盡的訊息沖洗。未來的人類應該還是會繼續閱讀,就如他們的老祖先那樣說/聽故事,但很可能那時的閱讀已經超乎你我的想像,就像默讀對聖奧古斯丁而言是一件那麼神奇的事。 四.重讀
  • 「重讀的經驗讓我們對自己、他人和生活有了多重的認識。重讀一部作品,受到我們對首次閱讀的記憶的影響,也受到首次閱讀到再度閱讀這段時間發生的所有經歷和意識改變而左右。如果我們想把閱讀理解成一種多方面活動——想理解自己是誰-——那麼重讀不是幼稚的倒退,也不是奢侈的放縱,更不是枯燥的學術行為,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習慣。」
先別管下個世紀了,我們對自己已擁有的認識多少?你會花多少時間重讀一本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在事物不斷推陳出新、3C產品快速改版的今日,重讀一本書,或許是抗拒時代速度的有力方式?或者,你只是想重溫當時的美好,弄懂年少時的懵懂?為什麼總有讓人想多讀幾次的東西呢? 王維的〈鹿柴〉對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一定不陌生,甚至很多人在識字之前就能朗朗上口,但原來這首詩還能這樣「讀」!在談論翻譯的章節,作者介紹了外國學者是怎麼翻譯和解讀這首詩:有人注意到了裡面的中文字的變化,觀察到了「人」這個字的各種形式,即便未必懂漢字,他們卻看出了這首詩的另一種美。對這首詩已經倒背如流的你我,這時難道不想重新再讀一次?難道不想好好觀賞「人」是如何在空山之間來回穿梭?
你從裡面看見了幾個「人」?西方學者對於這首詩有很特別的翻譯和詮釋
我們真的應該要在閱讀的盛宴裡永遠為重讀保留一個好位子,就如同我們絕對不會忘記邀請知己故友來參加聚會那樣;在那個熟悉的老夥伴面前你不用客客氣氣、裝模作樣,他早已舒舒服服躺在沙發上,總是不會忘記給你帶上新的禮物:不同角度的欣賞和體驗、更深層的意義和理解、對自我的再次反省和探索— —閱讀是一個不斷發現的旅程,聯繫起萬事萬物,永遠不會有盡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