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天地草木,普天同慶,可欣可賀,吾人生於前清,而死於漢室,實終身之所願也。」——陳澄波
陳澄波之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被譽為臺灣美術的化身,是繼黃土水之後,第二位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簡稱帝展)的臺灣人,帶給臺灣人昂首挺胸的自信,勇於在藝術上與日本人一爭高下,不再只是次等國民。 但陳澄波卻在二二八事件時,悲劇性地殞落,相關的歷史也成為了一段空白,就像日曆不知道被誰撕去了重要的日子。 為什麼要認識陳澄波? 2017年,臺灣召開睽違十五年的全國文化會議,當時提出了臺灣應建構出自己的藝術史,並建構屬於臺灣藝術的場館。而藝術史要關注的不只是作品本身,更要理解作品背後的藝術家,知道其政治、歷史、藝術的脈絡,才能是真正意義上的瞭解。若單憑外觀認識,通常會錯失很多珍貴的事。 黃土水:「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情之常。雖說藝術無國界之別,在任何地方創作都是一樣的,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由於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臺灣的歷史,摻揉各種文化,令人著迷,令人神往。近年來以臺灣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漫畫、桌遊、音樂等,都在蓬勃發展,藉由多種媒介的進入,讓我們離歷史更近了。 但以歷史為主軸的小說則鮮少,若說到臺灣藝術,又是個明顯的斷層了,關於這時期最有名的小說作品,筆者所知只有謝里法的《紫色大稻埕》,但也是2009年出版的書了。 作者柯宗明說道:「歷史與文學結合挑戰性很高,有些作品有歷史但無文學性,或是有文學性但少了歷史。」道出了寫歷史小說癥結,非常同意。 筆者翻閱《陳澄波密碼》後,有種難以形容的興奮,就像是醍醐灌頂般,那些日治時期藝術家的知識拼圖,突然就知道怎麼拼成一幅全景了!而且《陳澄波密碼》解鎖的不只是陳澄波的符碼,更是那些花畢生心血去追逐藝術的人群眾生相!有石川欽一郎、倪蔣懷、楊三郎、陳植棋、廖繼春、李梅樹、李石樵、林玉山、洪瑞麟等等。 「栩栩如生」的人物口白,彷若讓讀者們跌入歷史中。當然,小說對白是虛構的,但作者寫小說的目的不是為了虛構情節,而是透過小說筆觸,讓歷史人物更充滿血肉,完全沒有違合感,像是作者從留下來的檔案、文書去合理地創造這些對白。 楊逵:「畫家的戰場在畫布上,那麼文學家的戰場就是在稿紙上了。我要透過紙筆,控訴資本家對勞苦工人的壓榨欺凌,我相信這就是普羅藝術的力量。」 潘玉良:「管它什麼路線跟風格,作畫時,我就半閉著眼睛,讓手自然引導我的腦來下筆,手怎麼畫,畫面的圖形就怎麼成形,於是一幅油畫就這麼完成。阿不再追逐這些潮流了,追都追不完。」 你將看到,這些藝術家都被作者召喚了出來。 ●故事介紹
解嚴前夕,不願跟隨藝術市場的潦落畫家,突然接到了,酬金十分豐厚的畫作修復委託案。但令人不解的是,委託人卻絲毫不透漏畫作的相關訊息。 但為了能正確修復畫作,於是畫家在報社的女友,自告奮勇也加入尋找情報的過程,沒想到過程卻頻頻遭遇阻撓,長官施壓、莫名被黑衣人尾隨,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解嚴前夕,那種緊繃的社會、政治氛圍。 眾人對過去白色的恐怖仍留存陰影,表現得噤若寒蟬、三緘其口,就算找到了相關的人,更重要是讓他們徹底卸下心房才行。 另一條敘述線,則是跟隨著陳澄波的腳步,負笈東京學美術,之後寓居上海生活,1933年則回來臺灣,籌組「臺陽美術協會」。致力在畫屬於台灣人自己的畫。 有關於國族的認同,藝術魂的熱沈、和藝術與政治間的距離。不管是過去還是現代都是一樣的。人各有志。時局的激盪可能是重生,也可能是毀滅。書中,隨著一場離別的餐敘,人們發表了對日本的看法,這才知曉了畫家夥伴們對日本的看法是不同的。 對所謂「祖國」的認知,有時是日本,有時又是中國。也不是說立場搖擺,而是時局紛亂,在那個時代,他們也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那時大部分的青年又是左派的。對於左派,傳統的觀念一定會馬上想到中國的共產黨。但孫文,蔣介石最早走的也是聯俄容共的路線,蔣經國當年也是赴俄留學,甚至娶了俄國的太太──蔣方良,這也都是歷史的複雜之處。 「三十歲之前而不是左派,這個人一定沒有靈魂;三十歲之後還是左派,此人必沒有腦子。」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回歸談到藝術,陳澄波的藝術理念與熱沈。 藝術究竟是為了藝術,還是為了社會?要高端還是老嫗能解?藝術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可以看見其時代的縮影,甚至可能隱藏了藝術家所留下來的符碼。 若是只是直覺感受可能會不明白。藝術有時還是需要理解的。
結語: 要透過不斷地直視傷口,才能真正了解這段歷史。《陳澄波密碼》不只是對陳澄波的人物小傳。對美術史、美術理論、歷史,或本身是藝術家的人都很推薦。 透過作者的書寫,明白了那個時代中,歷史與藝術,政治與民族,在那個時代中的各種糾葛,藝術家是很難獨善其身的。我們開始鑿開了那些被隱藏的斷層,除了把那塵封已久的檔案、作品重新拾起外,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開始書寫。 閱讀的過程充滿喜悅,與充滿難過,但都基於同樣的原因──發現這些都是我們以前從來不知道的事。 那些被歲月遺忘了三十多年的往事,隨著時光抽屜的拉開,相關的人事開始浮現,好像我們在歷史的迷霧中又前進了一些。 最後感謝女友
Peiwen K 陪同及攝影
女友也寫過一篇
回到1920年台灣美術的光輝時代-談北師美《不朽的青春》之背後歷史脈絡及藝術精神
歡迎同步欣賞 :) 寫得超棒!推推
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