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回家這件事

家門口吃了快20年的小吃店老闆老闆娘,看到我走進店門時愣了一下。平常習慣說"弟弟要吃什麼?",弟弟說完,要字才剛說出來,硬是轉成"弟弟要...是幾年沒見了啊?"。剛咧開嘴笑了一下想了一下到底幾年了,老闆娘又迫不急待的接著問"啊弟弟,你結婚了沒?"。這就是久違的台灣人的熱情嗎?邏輯差異之大,腦袋一時之間沒法轉不過來。
其他客人進來的話,會看到這時有一個青年男子定格三秒的,對老闆娘又是傻笑又是發呆。
收起失控的表情,晃了晃腦袋,數著數年頭,好像三年沒來了。"三年了啊!",老闆娘像是感嘆自己的青春也在流逝:"啊你都在上海喔?我還以為你消失了。"老闆笑著接著說:"是被上海的疫情給趕回來的吧!"這樣的熱情暴擊式提問還讓我有點不習慣,只是笑著:"太久沒回家了,想家裡的味道了啊,啊也趕快來吃幾口老闆的飯。"老闆擺擺手想起正事般:"進去坐吧,還是老樣子嗎?"。我笑著點點頭找了老位子坐,當然老樣子了,三年了,有些地方沒變真好。
這就是家,那個就算這世界一直在變化,還是有些什麼會停下來等著你看著你記著你的地方,還可以這樣亂七八糟的聊著天。
五分鐘後,特製1.5倍肥的腿庫飯和蛋花湯送了上來。老闆沒有急著走,旁邊椅子一拉坐了下來,睜大眼睛打量著我:"弟弟,上海感覺怎麼樣你好像胖了好多啊?跟台北比起來,有沒有比較好?錢有沒有賺比較多?好不好玩啊?聽說那裡競爭很激烈,有沒有被欺負啊?啊還有你那個肉怎麼毋呷,毋好呷嗎?"
"呃...老闆,一樣好呷拉,只是我現在吃不了這麼肥的肉了...年紀大了。"
"然後台北跟上海喔......,這個問題每次遇到大陸人都要被問一遍,我都有標準回答版本了。兩座是不一樣的城市,上海是洋派城市,處處都是洋氣,大樓、大商場、大展覽館、大文創區哩,全世界的食物、商品、需求都有著一席之地,可以大大方方的消費它;而台北是一座生活城市,它需要用心的發現體會,驚喜就在各路小巷子裡,全世界的食物、商品、需求都有跡可循,每個人都可以細細體會它,讓這個體驗變成自己的獨特故事。"
這是生活品味的一體兩面,國際都市包容性的不同樣貌。
不過仔細想想,似乎太久沒回家了,走回台北那感覺不是熟悉,而是有些不習慣。習慣了在上海騎腳踏車看到警察,就要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在車行道、有沒有逆向;習慣了到遠一點的地方直接叫車,二十分鐘的車程大概30人民幣;習慣了出門就帶著手機,其他啥都不帶;習慣了人民幣的幣值,台北買什麼吃什麼都覺得好貴。
再仔細想想,最後這點好像只是習慣了,在上海出去吃頓飯也都是200、300人民幣?
不說存錢的事,出門在外到處去玩才是正經事。"那你覺得這樣去上海生活,感覺怎麼樣?"老闆不知哪來變出一杯水慢慢喝著。"感覺怎樣喔?我覺得不管去哪裡,到不同城市生活,都是去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知道原來,喔還可以這樣,再在這些不同方式裡,找到讓自己更舒適的方式去生活。"
調整自己,直到幸福,不管在哪裡都一樣。
聊著聊著,老闆娘拿著一盤油豆腐過來:"弟弟這請你,你說的有些事聽得不是很懂,但看到你很高興啦!這當作慶祝回家啦,吃不夠的話,肥肉還有要不要啊?"我看著桌上的菜還有不復當年的肚子,還好生活的熱情沒有抹滅掉,依然是個道地的台灣人。
所以老闆娘,可以再給我碗飯嗎?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