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知兵者止戰,好戰者國亡
— — 旭

貪兵好戰

及神宗繼統,材雄氣英,以幽、薊、雲、朔淪於契丹,靈武、河西專於拓跋,交趾、日南制於李氏,不得悉張置官吏,收籍賦役,比於漢、唐之境,猶有未全,深用為恥,遂慨然有徵伐、開拓之志。
— — 司馬光,傳家集
遼·北宋·西夏1111年·遼天慶元年·宋政和元年·夏貞觀十一年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西夏李元昊大慶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11月10日),宋朝的藩屬黨項政權首領夏景宗李元昊自立稱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zuò]”,定都興州並升為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中古蒙古語史籍稱為“額里哈牙”[Ariqaya]或“額里合牙”,或“伊魯蓋”),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The Tangut people,1038年-1227年,國號大夏邦泥定國,拉丁轉寫:phôn¹ mbın² lhi̯ə tha²,意為:白高國大、大白高國白高大夏國,是中國历史上由黨項族建立的朝代)
李元昊同時放棄唐朝賜姓與宋朝賜姓,改姓嵬[wéi,高大聳立]名氏,更名[nǎng](或作曩甯[níng]、曩寧
仁宗寶元元年(西夏李元昊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通告宋朝,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
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宋夏戰爭全面爆發,共持續三年。元昊以攻為守,主動出擊,給予宋朝連續性打擊,即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之戰 — — 史稱“鎮戎三敗”。但是西夏國力有限,無法支持長期戰爭。
元昊雖數勝,然死亡瘡痍者亦殆半,人困於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又誅殺不常,肘腋數叛,終不能大斥境土,而中國兵益練習,名將稍出,頗究知敵中情狀,而元昊始欲臣矣。乃以塞門寨主高延德來歸,因乞和。— —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三十
仁宗慶历二年(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往東京議和。慶历四年(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和約規定:
西夏向宋稱臣,元昊接受宋的封號;
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
此後,如雙方邊境的人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
西夏所占宋朝領土以及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地全部歸屬宋朝;
雙方可在本國領土上自建城堡;
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
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
慶历和議達成後,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開封,請求宋朝開放邊境地區的榷場互市,直到慶历六年(夏天授禮法延祚九年,1046年),宋仁宗才下令開放雙邊交易。
榷場,是宋、遼、金、元各朝代,於邊境設立的戶市市場,各民族可以在此互通有無。由官方管理,進行茶葉與馬匹的貿易。宋與西夏之戰,西夏三年勝利所得還不及榷場互市所得的利益。很遺憾,中華幾千年,始終不能認識到貿易的益處,不能像西方那樣,用戰爭支持貿易,而是通過戰爭掠奪,所獲還不如貿易互利。
慶历和議後,英宗治平元年(西夏李諒祚拱化二年,1064年),雙方爆發第二次戰爭。西夏攻略慶州,在大順城被宋軍擊敗,夏毅宗李諒祚(1047年3月5日-1068年1月,本名寧令兩岔,是西夏第二位皇帝,1048年- 1068年1月在位。夏景宗之子,生母沒藏氏,黨項族人。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農历二月六日,沒藏氏在跟從李元昊賀蘭山打獵時生下李諒祚)受箭傷,一年多後去世,享年僅21歲,諡號昭英皇帝

熙河開邊

神宗即位後,一心想開邊拓土,成為漢武那樣的雄主。任用王安石熙寧變法,理應創造一個良好的變革環境。可惜神宗、王安石急於求成,任用政治上的投機取巧之徒,打擊異己過重,造成新、舊黨爭,內部政局動蕩。同時急於用兵,張我天威。
熙寧元年(1068年),王韶(1030年-1081年,字子純,號敷陽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上“平戎三策”,主張“欲取西夏,當先複河、湟”。
王韶於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調新安主簿。嘉佑六年(1061年),試制科不中,客游陝西,訪採邊事。調建昌軍司理參軍事。不同於一般的書生,王韶親自查看邊境,本人好學,足智多謀而又富於韜略。
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在王安石的支持下,任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主持熙河開邊,率大軍進攻吐蕃。七月,王韶派兵至渭源堡(位於定西市渭源縣清源鎮北關邨)乞神平,擊敗了蒙羅角抹耳水巴等族。此戰,王韶智勇冠三軍,以智破敵於險要之地,震動洮西(指的便是洮河以西的“狄道”,也就是今甘肅臨洮一帶)。其後宋軍大敗瞎藥等部,遂進駐武勝(今甘肅臨洮[táo]),建鎮洮軍。
神宗提拔王韶為右正言、集賢殿修撰。王韶接著又擊走瞎徵,降其部落2萬人。此次行動,宋軍一共占據了熙州(今甘肅省臨洮縣)、岷州(今甘肅省岷縣)、洮州(今甘肅省臨潭縣)等地。拓地2000餘里,受撫羌族30餘萬帳,吐蕃腹地熙河、青唐落入北宋手中,宋朝盡得產良馬之地。羌人俞龍珂率部屬12萬內附。宋廷劃熙、河、洮、岷、通遠為一路,王韶以龍圖閣待制知熙州。
熙寧八年(1075年),宋廷在熙州(今甘肅省臨洮縣)、河州、洮州(今甘肅省臨潭縣)、岷州(治所今甘肅省西和縣)、永寧寨(今甘肅省甘穀縣)等地設州、買馬,進行榷場互市,史載“熙河人情甚喜”(《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四十一),“通遠軍自置市易司以來,收本息錢57萬餘緡[mín]”(《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五十)。
熙寧開邊,對西夏也有震動。夏毅宗李諒祚死後,夏惠宗李秉常(1061年-1086年8月21日,西夏第三位皇帝,1068年1月27日-1086年8月21日在位。父親夏毅宗,梁皇後所生)以七歲稚齡繼位,梁太後(11世紀?-1085年,小說家言名“落瑤”,西夏毅宗李諒祚第二任皇後,惠宗李秉常、公主李氏生母。崇宗李乾順祖母)及其家族開始聽政專權。

梁後監國

梁氏其實是漢人後裔,十二歲時被西夏權臣沒藏訛龐(?-1061年,西夏權臣之一,李元昊情婦沒藏氏之兄。沒藏訛龐的女兒曾為李諒祚的皇後)的兒子看中,成為權臣沒藏訛龐的兒媳婦。梁氏貌美,被毅宗李諒祚看中,二人長期通姦,之後私通醜事曝光,梁氏一不做二不休協助李諒祚誅滅沒藏訛龐。沒藏訛龐和其子被殺,沒藏訛龐的女兒,是李諒祚的皇後,被賜死。李諒祚徹底結束了沒藏氏母黨專權。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西夏毅宗李諒祚奲(dǔo)都五年;1061年)四月,李諒祚冊封自己的表搜梁氏為皇後。此時的李諒祚剛滿14周歲,而梁氏年長數歲。梁氏建議李諒祚向宋朝求取《九經》、《冊府元龜》和朝賀禮儀等書,推行漢禮。並整理朝政:
·提倡漢化,停止使用藩禮,同時改回唐朝時期賜予的”李”姓;
·調整官制,重用漢人,增設官職,使官制更加完備;
·加強軍備,強化中央集權;
·對外周旋於宋、遼、吐蕃部族之間,從中獲利;
北宋英宗治平四年(西夏毅宗李諒祚拱化五年;1067年),西夏毅宗李諒祚因箭傷去世。
神宗熙寧元年(西夏乾道元年;1068年),神宗登基這一年,年僅七歲的夏惠宗嵬名秉常(1061年-1086年8月21日,西夏第三位皇帝,1068年1月27日-1086年8月21日在位。父親夏毅宗,梁皇後所生)嗣位,尊梁皇後為太後,梁太後攝政。
梁太後任命弟弟梁乙埋(?-1085年)為國相。漢女梁氏成為黨項人的母後,為了平息國內黨項族人的疑議和不滿,廢漢禮,恢複蕃儀,以獲取黨項貴族的支持。
宋元豐三年(1080年,西夏大安六年)春,夏惠宗李秉常虛歲二十,希望可以從梁氏手中奪回權柄。先是下令廢蕃儀,行漢禮。梁太後、國相梁乙埋(?-1085年,西夏大臣,毅宗李諒祚梁皇後的弟弟)等人反對。
宋神宗元豐四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八年;1081年)三月,李秉常採納漢將李清建議,欲將黃河以南之地歸宋,劃河而治,結交宋朝,削弱梁氏的勢力。梁氏、梁乙埋發動政變,殺李清,囚禁李秉常於興慶府西夏王陵所在的水砦[zhài]。擁護惠宗的勢力擁兵自衛。西夏統治集團面臨分裂,西夏國內大亂。
五月,西夏統軍禹藏花麻(吐蕃西市新城[今甘肅省榆中縣北]首領)與國相梁乙埋(?-1085年,西夏大臣,毅宗李諒祚梁皇後的弟弟)有嫌隙、致書北宋熙河路經略司,請宋朝發兵攻西夏,自率全族內應。

五路伐夏

宋神宗元豐四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八年;1081年)六月,環慶經略使俞充(1033年-1081年,字公達,明州鄞[yín]縣人)、鄜延經略副使種諤(1017年-1083年,字子正,洛陽人,北宋大將。北宋名將種世衡第五子,世代守宋夏邊境)相繼上書宋神宗,建議乘西夏內亂,大舉攻夏。
四年四月,有李將軍清者,本秦人,說秉常以河南地歸宋,國母知之,遂誅清而奪秉常政。鄜延總管種諤乃疏秉常遇弒,國內亂,宜興師問罪,此千載一時之會。
— —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八十六
知樞密院孫固(1016年-1090年,字和父,鄭州管城縣[今河南鄭州市]人)認為“舉兵易,解禍難(《宋史》卷三百四十一)。但神宗認為此乃天賜良機,機不可失。
諜者告夏人幽其主,神宗欲西討,固數言舉兵易,解禍難。
神宗曰:“夏有釁不取,則為遼人所有,不可失也。”
固曰:“必不得已,請聲其罪薄伐之,分裂其地,使其酋長自守焉。”
神宗笑曰:“此真酈生之說爾。”
時執政有言便當直度河,不可留行。
固曰:“然則孰為陛下任此者?”
神宗曰:“朕已屬李憲。”
固曰:“伐國,大事也,豈可使宦官為之!今陛下任李憲,則士大夫孰肯為用乎?”
神宗不悅。他日,固又曰:“今五路進師而無大帥,就使成功,兵必為亂。”
神宗曰:“大帥誠難其人。”
呂公著曰:“既無其人,曷若已之。”
固曰:“公著言是也。”
初議五路入討,會於靈州,李憲由熙河入,輒不赴靈州,乃自開蘭、會,欲以弭責。
固曰:“兵法期而後至者斬。今諸路皆進,而憲獨不行,雖得蘭、會,罪不可赦。”
神宗不聽,其後師果無功。神宗曰:“朕始以孫固言為迂,今悔無及矣。”
— — 宋史·孫固傳
“熙河開邊”的主帥王韶也力勸宋神宗不要無事生非,輕開邊事。神宗異常惱怒把王韶降職。不久之後,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二十四日,一代名將王韶發病生疽,洞見五髒而死。享年五十二歲,贈金紫光祿大夫,諡號襄敏。崇寧三年(1104年)五月,宋徽宗趙佶[jí](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自稱教主道君皇帝賜額“忠烈”。
神宗不聽勸告,一意孤行,發五路大軍進攻西夏:
熙河經制李憲(字子範,開封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北宋宦官)任主帥統轄熙河路和秦鳳路七軍(即《宋史/夏國傳》中記載的“憲總七軍”)加上董氈(1032年-1083年,吐蕃人,唃廝囉國第二代贊普)所部吐蕃的僱傭兵三萬,兵出熙河(今甘肅臨洮)往北攻夏,攻打西夏輔郡涼州府(今甘肅武威)。
僉書涇原路經略司事王中正(1029年-1099年,北宋宦官。字希烈,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人),稱代宋神宗親徵,士兵六萬,民夫六萬,出麟州(今陝西省神木北),自東方進攻西夏。
經略安撫副使種諤率領鄜延路及畿內兵九萬三千出綏德(今陝西省綏德),自東南方進攻西夏。
環慶路經略安撫使高遵裕(?-?,字公綽,蒙城[今安徽蒙城縣]人,忠武軍節度使高瓊之孫,高繼宣之子),將步騎八萬七千,民夫九萬五千,出慶州(今甘肅慶陽),自東南方向進攻西夏;
涇原路總管劉昌祚[zuò](1022年?-1089年,字子京,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與總管姚麟將兵五萬出慶州(今甘肅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治所在合水縣[唐朝改名安化縣,今甘肅省慶陽市]),受高遵裕節制,自東南方向進攻西夏;
宋軍五路軍共計59.5萬人。宋朝軍隊之龐大,五路伐夏的動員規糢,不只在宋朝历史上是空前的,在當時世界,也十分罕見。
西夏梁氏家族梁乙埋梁永能梁格嵬[wéi]、梁訖[qì]多埋等率左廂六軍司左廂神勇軍司、石州祥祐軍司、宥州嘉寧軍司、韋州靜塞軍司、西壽保泰軍司、卓囉和南軍司清遠軍司抵禦。李憲克蘭州,王中正取宥[yòu]州(今內蒙古南邊緣與陝北交界處),種諤奪回銀州,設置米脂城。高遵裕攻清遠軍,劉昌祚在磨齊隘大敗梁乙埋主力夏軍。西夏諸軍盡皆潰敗,形勢危急。
西夏老將於廷知道西北運輸困難,宋兵缺少戰馬,只能用驢或者人力運輸物資,因此建議,採取堅壁清野,引敵深入,抄絕餉道,聚兵殲滅的方針。
初,夏人聞宋大舉,梁太後問策於廷,諸將少者盡請戰,一老將獨曰:“不須拒之,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於靈、夏而遣輕騎抄絕其饋運,大兵無食,可不戰而困也。”梁後從之,宋師卒無功。
— — 宋史·四百八十六卷
於是梁太後採納於廷之策,聚集十二監軍司十萬精兵守興州、靈州要地。宋軍人數過於龐大,統帥不一,難以協同指揮。後勤更是無法支持。五路軍有三路都缺乏糧草,其中兩路被迫退兵。其中鄜延大軍糧草轉運使李稷多次險些被主將種諤誅殺。李稷更是將逃亡的民夫斬斷腳筋丟棄在山穀中,借此恐嚇民伕。同時缺乏建造舟橋的工具,宋軍後勤轉運能力達到極限,負責轉運物資的民夫大量逃跑,物資被棄置荒野。而且還發生高遵裕的兵搶劉昌祚的糧草。王中正部也曾打劫隊友。
明日,遣昌祚巡營,凡所得馬糧,悉為慶兵所取,涇師忿噪。
— — 宋史卷一百零八
最接近勝利的是劉昌祚涇原兵殺到靈州。高遵裕害怕劉昌祚首功,命他圍城待緩,禁止劉昌祚一鼓作氣拿下靈州。等到十一月初一高遵裕帶領環慶兵趕到後,攻城良機喪失。高又多方掣[chè]肘,一度派劉昌祚巡營,趁機奪取了劉昌祚的糧草,造成兩軍不和。而西夏各路大軍紛紛向靈州馳援。十一月十九日,夏軍決黃河七級渠水淹涇原、環慶軍營壘,加之天氣突然降溫,宋軍凍溺而死者非常多。宋神宗下令班師。十萬宋軍僅餘一萬三千兵逃走。回師途中,在葫蘆河(在今寧夏、甘肅邊境)被夏軍襲擊,涇原兵敗。
宋將種諤的九萬多人馬,因為西夏堅壁清野,戰術減員嚴重,撤回宋也只有三萬餘人多,太監王中正所部宋軍死亡兩萬多人。李憲率軍進抵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聽說諸軍都已經潰敗,於是也率軍撤退。
五路伐夏,神宗貪兵好戰,又不信任武將,濫用太監掌兵,動員了大量軍隊,卻無法籌劃好後勤補給。最終損失慘重。

永樂城敗

五路伐夏失敗後,神宗不甘心,於次年決定再次攻夏。神宗元豐五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九年;1082年)九月命給事中徐禧(1035年-1082年,字德佔,洪州汾寧人)、鄜延路馬步軍總管種諤再次帶兵攻夏。
種諤建議在橫山地區(宋朝和西夏兩國之間的邊界山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橫山東起陝西綏德縣西,西至寧夏舊豫旺鎮南)經營,先在銀州築城,然後依次規劃夏州、鹽州、會州、蘭州,採用穩紮穩打,徹底解決西夏問題。
種諤攻克銀州、夏州、宥州三州,因三地宜攻不宜守。種諤期望在此修築橫山戰線,可以保護三州之地。種諤認為:(如此,三州之地將)“盡歸中國”,而且還可以俯視興州、靈州,以順勢直搗西夏京都之地。
但是神宗此時,又擔心花銷太大,讓徐禧提出更好 — — 實際上更節省的方案。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沈括(1032年-1096年,字存中,晚年自號夢溪丈人夢溪翁岸老,本籍杭州錢塘縣)主張在古烏延城(今寧夏同心縣東北的舊豫旺鎮南)築城,“以包橫山,使夏人不得絕沙漠”。於是徐禧先找沈括商議。徐禧、沈括都是不知兵的文人,雖雄心萬丈,好大喜功,但多是紙上談兵。兩個人都是王安石變法後,言事支持新法,獲得重用。二人商議後則主張“於銀、夏、宥之界築永樂城(又名銀川砦[zhài],今陝西米脂縣西)”,種諤認為永樂距銀州故城不遠,三面絕崖而無水泉,力諫說在永樂築城必然失敗。但神宗最後支持徐禧的意見,命令徐禧修築永樂城堡(銀州城南二十五里),神宗賜名“銀川寨”。從該城到長城嶺(銀州西北到靖邊縣之間)修建六個營寨,從背岡川到布娘堡修建6個堡壘。
種諤西討,得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守。知延州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橫山,下瞰平夏,使敵不得絕沙漠。甲辰,遣給事中徐禧及內侍押班李舜舉往鄜延議之。舜舉退,詣政府,王珪迎謂曰:“朝廷以邊事屬押班及李留後,無西顧之憂矣。”舜舉曰:“西郊多壘,卿大夫之辱也。相公當國,而以邊事屬二內臣,可乎?內臣止宜供禁延灑掃,豈可當將帥之任!”聞者代為珪慚焉。
— — 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七十七
因為種諤武將出身,知兵善戰,反對徐禧、沈括的荒唐。徐禧上奏朝廷,彈劾種諤驕橫,把種諤調往延州。種諤去職後。北宋元豐五年(西夏大安九年;1082年)八月,徐禧發兵民二十多萬人開始修建永樂城。至九月初六,僅用十四天後修建完畢。徐禧令景思宜領四千人鎮守,自行帶中軍,右虞侯軍,右軍八千餘人返米脂。
徐禧部將高永亨(?-1082年,出身武將家庭,高永能之弟)世守綏德,曾擔任昭武校尉,為人沉鷙有略,習知邊事。與其兄高永能(1013年-1082年,字君舉,少善騎射,北宋綏州[今陝西綏德]人)從結發(“結發,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開始始與羌人戰,大小數十遇,未嘗敗北。被邊人號“二高”,羌人聞知不敢近。高永亨告知徐禧說:永樂城城小人寡,又無水,不可守。徐禧不聽。
不出十日,梁氏遣統軍葉悖麻、咩訛埋等,領六監軍司兵三十萬攻永樂城。徐禧與李舜舉(1033年-1082年,字公輔,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將軍)李稷(?-1082年,字長卿,邛州[今邛崍]人)等,統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高永亨建議夏軍渡永定河時突襲敵軍,徐禧以為“王師不鼓不成列。”予以拒絕。夏軍渡永定河後,向宋軍猛攻,宋軍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永樂城中缺水,“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
沈括以及李憲(?-?,字子範,開封祥符[治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北宋宦官、將領)等人援救受阻。沈括聽聞夏軍數萬奔襲綏德,危及關中,他便“先往救之,不能援永樂。”。鄜延道總管種諤因為怨恨徐禧,不救。部將高永能勸徐禧盡出金帛招募敢死隊血拼,徐禧惜財不聽。鄜延路副總管曲珍勸徐禧突圍,徐禧亦不聽。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新建城牆浸水,被夏軍擂垮,宋軍饑疲不能拒,夏軍破永樂城。徐禧、李舜舉、李稷、高永能、高永亨等人死難。尤其高永能、高永亨獻謀皆不用。城既陷,高永能的孫子高昌裔欲援之從間道出,高永能嘆曰:“吾結發從事西羌,戰未嘗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和一個士卒更換衣服 — — 以防屍體受辱,最終力戰而死。其子世亮與昌裔求得屍以歸。
夏人圍永樂城,厚數里,游騎掠米脂,且據其水砦。將士晝夜血戰,城中乏水已數日,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至絞馬糞汁飲之;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格鬥。沈括、李憲援兵及饋餉,皆為游騎所隔。種諤怨徐禧,不遣救。曲珍度不可支,請禧乘兵氣未竭,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將而奔,眾心搖矣。”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於此,懼蜃國耳。”高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夏人呼珍來講和,呂整、景思義相繼而行。夏人髡思義,囚之。戊戌夜,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城遂陷。高永能孫昌裔勸永能從間道出,永能嘆曰:“吾結發從事西羌,戰未嘗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顧易一卒敝衣,戰而死。徐禧、李舜舉、李稷,皆為亂兵所害;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走免;蕃部指揮馬貴,獨持刀殺數十人而死。夏人燿兵於米脂城下,乃還。
— — 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七十七
《邵氏聞見錄》稱永樂城之戰:“靈武之役,喪師覆將,塗炭百萬,帝中夜得報,起環榻行,徹旦不寐。”。次日神宗對輔臣痛哭失聲。根據台灣學者方震華在《戰爭與政爭的糾葛 — — 北宋永樂城之役的紀事》的分析,宋軍在此役之中的損失約在二萬到三萬戰鬥部隊以及留在城內的廂軍和保甲等。永樂城之戰後,宋神宗再不敢輕言開戰。
自五路伐夏,靈州、永樂兩次大敗,北宋軍民六十萬餘萬人死於非命,至於花費更是個天文數字。
神宗元豐五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九年;1082年)十月七日,宋神宗以“始議城永樂,既又措置應敵具乖方”為名追責沈括為戰敗元兇,將其貶至隨州,將其軟禁在隨州法雲寺。
神宗駕崩後,繼位的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得以遷移至毗鄰蘇州、杭州的秀州。
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宋哲宗下詔賞賜沈括,解除了對他的軟禁,允許他在秀州境內活動。次年九月哲宗下詔允許沈括到外州居住,當時朝中保守派力諫反對,哲宗一度收回成命,十月再敘前命,沈括才最終完全解除人身限制。
沈括被貶謫宣州時,偶然從道士手中花費三十萬錢買下了一間急售的潤州園林。於是把園中山、水命名為百花堆、夢溪。恢複自由後就舉家搬遷此處。閑居潤州八年,寫成了《夢溪筆談》,以及農學著作《夢溪忘懷錄》(已佚)、醫學著作《良方》等。
沈括畏妻如虎,繼妻張氏驕蠻兇悍,平時常虐待沈括,兒女們抱頭痛哭,跪求張氏息怒。張氏又驅逐元配之子,在秀州時年年狀告其父子,但是張氏去世後,大家都為沈括額手稱慶。殊不料,沈括受虐慣了,母老虎一死,沈括竟鬱鬱寡歡,過揚子江時,一度跳水尋短,並於隔年去世。
永樂之戰次年,神宗元豐六年(西夏大安十年;1083年),種諤疽發於背,死於延州,終年六十六歲。
種諤是名將種士衡第五子,勇敢善謀,永樂城之敗,他早已有所預見。但是,此人也是急功近利之輩,為人[zhà][dàn](欺詐虛妄)。種諤曾經遭遇敵兵,和門下客吹牛說:“事情緊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馬,讓旗鼓和千騎跟隨,趕快趕到大軍那里去。”門客相信了他,敵人以為是種諤,隨後追擊,門客差點兒丟了性命。
種諤且生性殘忍,“左右有犯立斬,或先刳[kū,剖開後再挖空]肺肝,坐者掩面,諤飲食自若。”
自熙寧首開綏州,後再舉西徵,皆其兆謀,卒致永樂之禍。議者論諤不死,邊事不已。
— — 宋史·種諤傳
西夏也因連年戰爭陷於疲弊,內部日益不和。梁太後只得命惠宗複帝位,但仍掌握實權。神宗元豐六年(西夏大安十年;1083年)十月,梁太後病死,諡號恭肅章憲皇後。梁氏天生麗質,以漢人身份掌西夏權柄,處事果決善斷,面對強兵,以弱守,以智取,最終獲勝,真女中豪傑。
要知道,元豐四年宋夏戰爭之前十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1年)8月,拜占庭帝國(正式國號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轉寫:Basileía Rhōmaíōn)大塞爾柱帝國(土耳其語:Büyük Selçuklu İmparatorluğu;波斯語:دولت سلجوقیان‎,又稱塞爾柱帝國塞爾柱土耳其帝國,是中世紀時期的突厥-波斯、遜尼派伊斯蘭帝國)之間爆發了震撼歐洲的曼齊刻爾特(Battle of Manzikert or Battle of Malazgirt)戰役。
塞爾柱帝國動員二至三萬人,拜占庭帝國動員四到七萬人,結果拜占庭大敗,陣亡約二千至八千人,皇帝羅曼努斯四世·戴奧真尼斯(Romanos IV Diogenes,希臘語:Ρωμανός Δ΄ Διογένης,Rōmanos IV Diogenēs;約1030年-1072年,拜占庭帝國皇帝,1068–1071年在位,原為卡帕多西亞的軍事貴族)被俘。
戰爭結果使安納托利亞(Anatolia;土耳其語:Anadolu;希臘語:ανατολή;亞拉姆語:ܐܢܛܘܠܝܐ‎;亞美尼亞語:Անատոլիա),亦作安納托力亞安那托利亞,又名小亞細亞:Asia Minor,土耳其語:Küçük Asya;是亞洲西南部的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和亞美尼亞(Armenia)地區的統治權轉移到塞爾柱人的手中,此戰被後世視為基督與伊斯蘭文化在當地此消彼長的分水嶺。
但與宋神宗元豐四年(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八年;1081年)五十萬伐夏相比,其動員能力和戰爭規糢差之遠矣。
旭,2022年4月8日,10月22日修改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書生意氣作三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非法作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南國山河南帝居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avatar-img
26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在九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南國山河南帝居Nam quốc sơn hà Nam đế cư 截然定分在天書Tiệt nhiên định phận tại thiên thư 如何逆虜來侵犯Như hà nghịch lỗ lai xâm phạm 汝等行看取敗虛Nhữ đẳng hành khan thủ bại hư
戰國時,中原稱呼長江以南的各個部落為百越(The Baiyue,即百粵,又稱越人、粵人、古越人,越南語:Bách Việt)。百越包括在今天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生活的南越(嶺北華夏部落對嶺南百越[亦稱“百粵”]的諸部落總稱)、西甌[ōu]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 — —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五季失固,獫狁孔熾。 藝祖肈邦,思有徵艾。 爰設內府,基以募士。 曾孫守之,敢忘厥志。 — — 宋神宗 神宗
一個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就相信自己具備了改天換地的能量。權力是一副春藥,對有些人來講,吃了這副春藥就可以幹世界了。
南國山河南帝居Nam quốc sơn hà Nam đế cư 截然定分在天書Tiệt nhiên định phận tại thiên thư 如何逆虜來侵犯Như hà nghịch lỗ lai xâm phạm 汝等行看取敗虛Nhữ đẳng hành khan thủ bại hư
戰國時,中原稱呼長江以南的各個部落為百越(The Baiyue,即百粵,又稱越人、粵人、古越人,越南語:Bách Việt)。百越包括在今天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生活的南越(嶺北華夏部落對嶺南百越[亦稱“百粵”]的諸部落總稱)、西甌[ōu]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 — —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五季失固,獫狁孔熾。 藝祖肈邦,思有徵艾。 爰設內府,基以募士。 曾孫守之,敢忘厥志。 — — 宋神宗 神宗
一個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就相信自己具備了改天換地的能量。權力是一副春藥,對有些人來講,吃了這副春藥就可以幹世界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遼東戰役作為晚明最後三十年最重要的戰役,投入龐大的資源、人力和兵力,卻屢次喪失疆土,不只造就了許多英雄和傳奇,亦釀成不少悲劇,其中佟卜年案是許多案例的典型縮影,亦是天啟帝強勢介入司法的代表。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鄭國非常強盛,以寡擊眾仍能旗開得勝。周桓王下令將蘇忿生封地中的十二個城邑交給鄭國,並且收回鄭國的四個城邑。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遼東戰役作為晚明最後三十年最重要的戰役,投入龐大的資源、人力和兵力,卻屢次喪失疆土,不只造就了許多英雄和傳奇,亦釀成不少悲劇,其中佟卜年案是許多案例的典型縮影,亦是天啟帝強勢介入司法的代表。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鄭國非常強盛,以寡擊眾仍能旗開得勝。周桓王下令將蘇忿生封地中的十二個城邑交給鄭國,並且收回鄭國的四個城邑。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