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 — 荀子·天論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 , 《春秋內傳》,《左氏》等,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古中國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的历史。其中記錄了秦人佚名的詩,詩中原文是“禮義不愆[qiān,罪過]。何恤[xù,憂慮]於人言。”

天命

仁宗因西夏立國,行慶历新政,半途而廢。神宗為雪先恥,和王安石強行變法,結果帶來的依然是越南獨立,五十萬伐夏的慘敗。
神宗的最後歲月中,恐怕更多的是勉強的執拗,掩蓋滿心的悔恨。在不畏的天命面前,更多閱讀的是蘇軾的文章,以至於停箸忘食。
邵博(?-1158年,字公濟,號西山。洛陽人)是邵伯溫的次子。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著成《邵氏聞見後錄》三十卷。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四月,降授左朝散郎,當年在犍為縣去世。有《西山集》五十七卷,已佚。
宣仁後曰:“久欲令學士知此,是神宗皇帝之意。帝飲食停匕箸,看文字,宮人私相語:必蘇軾之作。帝每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學士,上仙耳。”
— — 邵博,邵氏聞見後錄
此時神宗,恐怕再也無心擊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的豪情壯志了吧。
元豐八年三月初五日(1085年4月1日),神宗在福寧殿去世,享年38歲,殯於殿西階,群臣上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廟號神宗。十月二十四日,葬於永裕陵。
英: 道德應物曰英; 乂用三德,以應萬邦,非至英乎?
文: 經緯天地曰文; 綴禮緝樂,陶冶群生,非至文乎?
烈: 乘德尊業曰烈; 藏用以為神,顯設以為業,非至烈乎?
武: 保大定功曰武; 不怒而威,不殺而服,非至武乎?
聖: 窮神知化曰聖; 嗣天制作,民莫得名,非至聖乎?
孝: 繼志述事曰孝; 繼述前烈,慈惠愛親,非至孝乎?
徐夢莘[shēn](1124年-1207年,字商老,江西清江人),生於靖康之難,四歲時隨其母逃難。幼年聰穎,“耽嗜經史,下至稗官小說,寓目成誦。”。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家著述。宋光宗趙惇[dūn](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南宋第三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紹熙五年(1194年)六十九歲著成《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朝廷擢直秘閣,再續作《北盟集補》五十卷。
粵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抑天之所啓、以配大行之廟乎。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大行皇帝尊諡。自天錫之曰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廟曰神宗。
— —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二九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為宋神宗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後朱氏)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加諡為“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宋徽宗趙佶[jí](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崇寧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諡為“體天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諡為“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神宗駕崩一年後,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六,享年六十六歲的王安石在江寧府秦淮河畔的半山園,追隨神宗而去。王安石的弟弟在半山園(後改稱半山寺)的後院選取了一塊墓地,將他下葬,致哀者寥寥。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陝西彬縣]人,北宋政治人物)前去王安石幕前參拜,作《哀王荊公》描述了當時門可羅雀的場景。
門前無爵罷張羅,玄酒生芻亦不多。
慟哭一聲唯有弟,故時賓客合如何。
— — 張舜民,哀王荊公
張舜民的妻子是北宋詩人陳師道(1053年-1101年,字履常,一字無己,別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陳師道一生淡薄名利,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是蘇門六君子之一。張舜民與蘇軾、黃庭堅等也非常友好。張舜民反對熙寧變法,稱其“裕民所以窮民,強內所以弱內,辟國所以蹙[cù,收縮]國。”,堪稱字字珠璣。王安石去世後,大概沒有想到,致哀的僅是三、五個“敵友”。
去來夫子本無情,奇字新經志不成。
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諱道是門生。
— — 張舜民,哀王荊公·去來夫子本無情
王安石是家長次子。異母長兄王安仁(?-?,字常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邨人])。同父母兄弟有四弟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臨川人。曾鞏之妹婿)形容新法“恨知人不明,聚斂太急耳”。並參與鄭俠獻《流民圖》事,致使王安石被罷相。七弟王安禮(1034年-1095年,字和甫,撫州臨川縣[今江西省撫州市]人),指熙寧變法是“用力殫於溝瘠,取利究於園夫”,“計邊饋之非實,杜西師之再舉”。
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等13人於元豐五年成立民間組織“耆英會”,圖為明代佚名畫家據此繪制的《耆英勝會圖》
反倒是最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致書呂公著,認為王安石因為不曉世事,使得忠直的臣子被疏遠,身邊都是讒佞的人,現在這些牆頭草必然會對王安石多加詆毀,因此請求呂公著說服哲宗可以“特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最終宋哲宗趙煦追贈王安石為太傅,給了七人的恩蔭名額。
癸巳,觀文殿大學士、守司空、集禧觀使、荊國公王安石卒。司馬光手書與呂公著曰:“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遠,讒佞輻輳,敗壞百度,以至於此。今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複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特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苟有所得,轉以上聞一六,不識晦叔以為如何?更不煩答以筆札,扆前力主張,則全仗晦叔也。”詔再輟視朝,贈太傅,推遺表恩七人,命所在應副葬事。
— —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七十四
宋哲宗還特別命被王安石迫害過的中書舍人蘇軾,為王安石撰寫《王安石贈太傅》的制詞。
敕。朕式觀古初,灼見天意。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閑,靡然變天下之俗。具官王安石,少學孔、孟,晚師瞿、聃。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屬熙寧之有為,冠群賢而首用。信任之篤,古今所無。方需功業之成,遽起山林之興。浮雲何有,脫屣如遺。屢爭席於漁樵,不亂群於麋鹿。進退之美,雍容可觀。朕方臨禦之初,哀疚罔極。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觀規糢,想見風採。豈謂告終之問,在予諒暗之中。胡不百年,為之一涕。於戲。死生用舍之際,孰能違天;贈賻哀榮之文,豈不在我。寵以師臣之位,蔚為儒者之光。庶幾有知,服我休命。可。
— — 蘇軾,王安石贈太傅
蒼涼生前、寂寞身後,忠良君子沒有一人伴隨,難道不是王安石自己的問題嗎?

三不足

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想用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擔任科舉考官。
神宗出策題時問:“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唐虞成周之世是聖人治世,後代的賢明之君,忠智之臣,雖然比不上聖人時代,但也一定有成就,希望可以詳細論述”
蘇軾回答凡是成就大業的,一定是“敬畏上天,聽從眾人的勸誡,依從祖宗之法。”
聖策曰“生民以來,稱至治者必曰唐虞成周之世,詩書所稱,其跡可見。以至後世賢明之君,忠智之臣,相與憂勤,以營一代之業,雖未盡善,然要其所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詳著之”。
臣以為此不可勝言也。其施設之方,各隨其時而不可知。其所可知者,必畏天,必從眾,必法祖宗。故其言曰:“戒之戒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又曰:“稽於眾,舍己從人。”又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詩書所稱,大略如此。未嘗言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也
苻堅用王猛,而樊世、仇騰、席寶不悅。魏鄭公勸太宗以仁義,而封倫不信。凡今之人,欲陛下違眾而自用者,必以此借口。而陛下所謂賢明忠智者,豈非意在於此等歟?臣願考二人之所行,而求之於今,王猛豈嘗設官而牟利,魏鄭公豈嘗貸錢而取息歟?且其不悅者,不過數人,固不害天下之信且服也。
今天下有心者怨,有口者謗,古之君臣相與憂勤以營一代之業者,似不如此。古語曰:“百人之聚,未有不公。”而況天下乎!今天下非之,而陛下不回,臣不知所稅駕矣。《詩》曰:“譬彼舟流,不知所屆。心之憂矣,不遑假寐。”區區之忠,惟陛下察之。臣謹昧死上對。
— — 蘇軾集·卷四十五-禦試制科策並問,1070年03月
這里影射了王安石變法時提出的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神宗得此策,以示王安石,王安石強按惱怒回答:“蘇軾雖有高才,但所學不正,今又以不得逞之故,遂有此跌宕之文。並請神宗貶黜之。”
當時兩朝元老,向神宗舉薦王安石的曾公亮(999年-1078年3月10日,字明仲,號樂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趕緊說:蘇軾不過有些不同意見,哪里就有什麼罪過呢?
過了幾天,王安石又來找神宗說:陛下為什麼還不罷黜[chù,廢除]蘇軾呢?是可惜他的才華嗎?如果馬不能馴服,就要鞭打、減糧,否則有才不能用,豈不是大患?
清朝光緒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名載湉,滿語:ᡯᠠᡳ ᡨᡳᠶᠠᠨ,穆麟德:Dzai Tiyan,愛新覺羅氏,清朝第十一位,也是自入關以來的第九位皇帝,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在位)光緒七年(1881年),浙江巡撫譚鐘麟(1822年-1905年,字文卿,原名譚二監,湖南茶陵人)秦緗業(1822年-1883年,字應華,號澹如,江蘇無錫人)黃以周(1828年-1899年,字元同,號儆季,又號哉生,浙江寧波府定海廳紫微鄉[今屬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人)等,取楊仲良(?-?,字明叔,號柳溪。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編著的《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補缺拾遺,成《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今存520卷。
陛下何以不黜軾,豈為其才可惜乎!譬如調惡馬,須減芻秣,加棰撲,使其貼服乃可用。如軾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絀其不逞之心,安肯為陛下用!且如軾輩者,其才為世用甚少,為世患甚大,陛下不可不察也。
— — 秦緗業 & 黃以周,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七
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八月,神宗命司馬光再出策論題目,司馬光出策論題後,神宗審閱,知道是影射外間傳聞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說,神宗令人將題目用紙糊起來,批示:“別出策目,試清臣等。” — — 這里清臣是指李清臣(1032年-1102年,字邦直,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韓琦姪女婿),神宗熙寧進士,司馬光的題目改為對李清臣等將試官職前的策問考核。
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食、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憚改為,可與樂成,難與慮始,紛紜之議不足聽採。
— — 司馬光,傳家集·卷七五·學士院試李清臣等策問一首,1070年08月
第二天,神宗召見王安石,王安石聽了先是大吃一驚,然後做了辯解 — — 由是觀之,王安石未必親口完整說過三不足。王安石應該提倡的是畏天命不恤小人言;祖宗之法不足守。
三月己未,上諭王安石曰:“聞有三不足之說否?”王安石曰:“不聞。”上曰:“陳薦言外人雲:今朝廷謂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昨學士院進試館職策,專指此三事,此是何理?朝廷亦何嘗有此?已別作策問矣。”安石曰:“陛下躬親庶政,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每事惟恐傷民,此亦是懼天變。陛下詢納人言,無小大,惟言之從,豈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當於理義,則人言何足恤?故《傳》稱‘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鄭莊公以‘人之多言,亦足畏矣’,故小不忍致大亂(鄭伯克段於鄢之典故),乃詩人所刺(《詩經》《鄭風·將仲子》),則以人言為不足恤,未過也。至於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數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孫當世世守之,則祖宗何故屢自變改?”
— — 秦緗業 & 黃以周,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五九·王安石事跡上
今日史學界多數採信王安石有過“三不足”類似的表示,但也有少數專家例如台灣的林天尉對此持有異議,在《考“三不足說”之偽,析楊升庵之偏》中認為這是反對變法者的“栽贓”。
但從王安石與神宗答對中,王安石至少是“二不足” — —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從王安石的執坳,以及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精神看,大概他心中也是不畏天命的。

莫須有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未明,其事體莫須有。”
— —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飛列傳
莫須有為宋代口語,具體含義有多種說法:
必須有
  • 必須有:清代的《資治通鑒後編》認為“莫須有”三字是誤寫訛傳,《續資治通鑒·考異》引《中興記事本末》的旁證,認為是“必須有”。
  • 朱彝[yí](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字錫鬯[chàng],號竹垞,又號[yù]小長蘆釣魚師金風亭長,浙江嘉興人,祖籍江蘇吳江,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經學家)亦同意此說。
  • 紹興十年宋高宗下達《禦札》指示大臣:“……據(今來)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設施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也說明莫須是肯定的意思,是務必、應該的意思
  • 李心傳(1167年-1244年,字微之、伯微,世稱秀嚴先生。南宋隆州[四川]井研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莫須召二三大將來”
會有的
  • 俞正燮[xiè](1775年-1840年,字理初,安徽黟縣人,清代學者)《癸巳存稿》認為當做“莫,須有”,即“該事實目前沒有證據,但是會有的”。
  • 或許有呂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譜名鍾湘,學名,字叔湘,以字行,男,江蘇丹陽人,中國語言學家,近代漢語學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標點做“莫,須有”的說法,但他解釋為“或許有”,不過呂叔湘又論述這是韓世忠故意誣陷秦檜的 — — “世忠截其語而合之,以詆檜之妄。”
難道沒有嗎?
  •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字敖之、幼名安辰認為,秦檜雖是位高權重的大臣,卻也不可能對韓世忠大將用“不必要有罪”這種霸道的態度搪塞,如此解釋不合情理;因而李敖將“莫須有”解釋為反問語氣的“難道沒有嗎”
王安石不顧一切的決絕,恐怕才是對三不足的背書。
神宗朝的專制,按照時序,首先表現為“皇帝支持下的宰相的專制”,然後表現為“皇帝的專制”,宰相淪為高級秘書,南宋政治中特別突出的“權相”現象,即濫觴於此。這兩種專制在本質上都是皇權的專制。正如劉子健先生觀察到的,“從北宋末到南宋,原本分享的權力逐漸被皇帝和權相集中起來,官僚參議朝政的空間近乎於無,沮喪越來越普遍地成為士大夫的典型心態”。…北宋政治走向了皇帝和宰相的專制,士大夫參政空間被極度壓縮,批評糾錯機制失效,腐敗橫行,朝廷國家因而喪失了因應內外打擊的能力。國破家亡的慘劇雖然發生在徽宗-蔡京治下,根子卻在王安石與神宗。
— — 趙冬梅,《大宋之變,1063–1086》
王安石與宋神宗之間,君臣如此厚重信任,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非常罕見。聖君賢相的追求,造就兩個人,在中原王朝历史的巔峰時刻相遇、相知,一舉扭轉了历史的走向,將君臣共治的中國,再次轉身,推向君主專制的深淵。
即富有獨立思考能力,又具有企業家思維的王安石,專斷獨行,又用“一道德”把有擔當的士大夫,改造成為工具性的官僚。三不足,徹底拋棄了對言論的傾聽,對世道的探索,對法治的尊崇。為達目的,不論手段的是非。以目的之善,掩蓋手段之惡 — — 其結果,就是用宣示的“初心”為善,通過手段之惡,變亂為目的之惡。
王安石的變法,讓神宗得一時之國富,但是兵弱依然,更導致了民貧。造就了士人的諂諛和唯唯諾諾 — — 士大夫的約束失去後,皇帝也不過是騎在沒有鞍轡上的烈馬之上,駕駛著國家,跑向了深淵。
還有一點需要認識到,王安石變法實質上就是宋神宗推行君主專制的手段,神宗希望借助變法帶來的結果讓自己大權在握、朝綱獨斷。對於這一目的神宗皇帝不便明言,在王安石提出“三不足”後,對這種思想的看法就如同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和尚摸得,我也摸得”。王安石能不敬天法祖、不畏人言,皇帝也能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從王安石喊出“三不足”後神宗皇帝對此不予置評時,皇帝就已然認可了“三不足”能為自己專權提供理論支撐,是打破先漢以來儒學天人觀的開山利器。
— — 魏浩然,試論王安石“三不足”思想與君主專制強化之關系

法自然

我們知道,法制,法律制度(Legal system)是所有法律原則和規則的總稱,是法律的制度、體系。本質上是政府統治的制度化的規則。
法治(rule by law)即依法而治,是與人治相反的國家治理方法,是通過法律制度來進行社會的統治,是政府統治的手段和方法 — — “依法而治”
而立法的依據,可以是人,或者來源於上位法。前者是人法人 — — 可以由人來制法,當然就可以隨時變法、廢法。
而強調人制定的成文法來源於上位法,也就是立法之法 — — rule of law,立法之法不是人可以隨意修改的。政府和人民都要接受,立法之法不可輕變,那麼專制者就不能隨意變法和廢法。
rule of law — — 中文沒有對應的詞組,因為中文語境中也沒有對應的思想來源。可以勉強對應“道法自然”,或者“法自然”,“法天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老子·道德經
有人把 rule of law 翻譯為法治,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法治根本沒有包含:以上位法或者自然法立法的含義,即沒有of law 的概念。
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
— — 淮南子·主術訓
人類历史上,上位法的來源有三個
上帝之法:核心是人與上帝的立約自生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 其個體所遵循的規則指向產生秩序的規則。產生秩序的規則就是自生自發秩序。祖宗之法:來自於历代對政治治理的經驗性總結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訓名章銅,字少荃子黻漸甫,號儀叟省心,諡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號湘上農人,署名今亮,諡文襄,湖南湘陰人)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一字香濤,號香岩,又號壺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人稱“張香帥”,直隸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同治帝(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姓愛新覺羅名載淳,滿語:ᡯᠠᡳ
ᡧᡠᠨ,穆麟德:Dzai Šun,是清朝入關以來的第八位皇帝,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在位)
同治十三年(1875年),李鴻章在籌議海防的奏折中,提了兩句被議論至今的話 — — “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和“三千年未遇之大強敵”。
這里的“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是指中華历史三千年之前的商、周之變。商朝目前是有考古證明的華夏第一個朝代,依舊保留了原始祭神的風俗,祭祀當中會大量用到活人做祭品。而周朝開始,從祭神演變到祭祖。所謂 “祭”,其實包含了 “問”。遇事不決,從問神,到問祖,是華夏文明的一大進步。當周邊“蠻夷”還在將不事生產的老人送到深山老林去“安樂死”時,華夏已經進入農業文明,不僅可以贍養老人,也通過老人的時代經驗積累,指導生產。這也是三千年來,中華吸引周邊“蠻夷”之邦的文明之本。
人類社會是“演化”的,不是“被設計”的。而經驗是人類社會演化過程中,知識的沉澱。在演化的突變大事件時 — — 历史的關鍵時刻,人的理性無法獲得決策的全部要素,因此人類通過經驗,或者集體無意識的直覺,盡可能平穩的應對“千年未有之變”。
對祖宗之法的解釋,在历代 “士” 的手中,作為知識分子的 “士”,通過對祖宗之法的解釋權,事實上形成了對皇權的制約。
王安石的 “三不足”,完全破壞了宋朝的法治基礎。立法之法的祖宗之法被破壞, “士” 的釋法依據就被推翻。法制就可以為所欲為的 “變”。“三不足”為害甚遠,於今尤烈。
在王安石去世後的次年,公元1087年9月9日,諾曼王朝的開創人威廉一世(William I,古諾曼語:Williame I;法語:Guillaume Ier;1028年11月8日-1087年9月9日。通常被稱為徵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有時被稱為私生子威廉,William the Bastard。是第一位諾曼英格蘭國王)去世。
有宋一朝,直至中原王朝至今都沒能解決好的共治問題,在與宋朝同時期發展的英格蘭,經過演化裂變,最終成為這個世界上,成功解決共治的王朝。
旭,2022年9月24日,10月23日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書生意氣作三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非法作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南國山河南帝居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avatar-img
26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在九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南國山河南帝居Nam quốc sơn hà Nam đế cư 截然定分在天書Tiệt nhiên định phận tại thiên thư 如何逆虜來侵犯Như hà nghịch lỗ lai xâm phạm 汝等行看取敗虛Nhữ đẳng hành khan thủ bại hư
戰國時,中原稱呼長江以南的各個部落為百越(The Baiyue,即百粵,又稱越人、粵人、古越人,越南語:Bách Việt)。百越包括在今天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生活的南越(嶺北華夏部落對嶺南百越[亦稱“百粵”]的諸部落總稱)、西甌[ōu]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 — —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五季失固,獫狁孔熾。 藝祖肈邦,思有徵艾。 爰設內府,基以募士。 曾孫守之,敢忘厥志。 — — 宋神宗 神宗
南國山河南帝居Nam quốc sơn hà Nam đế cư 截然定分在天書Tiệt nhiên định phận tại thiên thư 如何逆虜來侵犯Như hà nghịch lỗ lai xâm phạm 汝等行看取敗虛Nhữ đẳng hành khan thủ bại hư
戰國時,中原稱呼長江以南的各個部落為百越(The Baiyue,即百粵,又稱越人、粵人、古越人,越南語:Bách Việt)。百越包括在今天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生活的南越(嶺北華夏部落對嶺南百越[亦稱“百粵”]的諸部落總稱)、西甌[ōu]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 — —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五季失固,獫狁孔熾。 藝祖肈邦,思有徵艾。 爰設內府,基以募士。 曾孫守之,敢忘厥志。 — — 宋神宗 神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宋時期邵雍的學識淵博和旅行的故事,講述他從書生到睿智的過程,傳達了走出世界,改變自己觀念和思想的重要性。
Thumbnail
陸西星《封神演義》全書有四百多個人物,以下把有名有姓的人物儘量羅列。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Thumbnail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宋時期邵雍的學識淵博和旅行的故事,講述他從書生到睿智的過程,傳達了走出世界,改變自己觀念和思想的重要性。
Thumbnail
陸西星《封神演義》全書有四百多個人物,以下把有名有姓的人物儘量羅列。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Thumbnail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