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悲智雙運》

人生本苦,欲求解脫。
宗教與修行,便是要滿足人們離苦解脫的渴望,因而誕生的產物。許多人以為,人類以宗教和崇拜去理解、控制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如天災,殊不知控制的本身就是逃離痛苦的彰顯。就算宗教的理論、儀軌和權力結構已經複雜到如同天主教梵諦岡的運作,它所汲取的能量依舊是平民離苦得樂的慾望和渴求。
當宗教的體系儀軌越複雜,築建的門檻越高,能夠跨入的人逐漸減少,離苦的關鍵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意即大部分的人必然沈淪苦海而無法解脫。反之亦然,當宗教失去所有的體系和儀軌,撤掉所有門檻,法必然會亂,導致偽法氾濫頻傳,人人不得解脫。
如何在偏執的兩端間找到一個合宜的點,既能法正不亂,又能廣度眾生,是每一位大修行者必定會思考的議題。
儘管它其實是個假議題。
當大修行者證得空性,不再被我執所亂,他能見到每個人的每世因果,亦能窺見世界的走向,所有隱蔽的事物在他面前清朗如日,不為人知的秘密在他眼裡如夜中皎月。如此他便能得知,法的正和亂本該如此,法的傳遞和扭曲盡是必然。
大修行者若證得佛果,他便會懂得退一步,令該發生的發生,而非挽起袖子去攪和那一潭池水。因為他理解了所有事情的發生與不發生,全是為了更好的未來。他深知一切的一切全是自在因緣,而因緣本就沒有好壞,遑論善惡。
所有的痛苦皆來自於看得太近太窄,一天、一年、一生不過是宇宙流動的極微小片段罷了。人若活百年為人瑞,那千年、萬年不就遙不可想?佛教裡談劫,計算的單位是千萬年至數十億年,那更非人類所能理解。大修行者若能從宇宙和劫數來觀世間更迭起落,便不會輕易跌出空性之外。
這不是無情嗎,有人或許會問。
空非無情。所謂了空,意即理解了所有世間萬物的生滅以及其背後的脈絡與緣由。如此一來,大修行者便不會為世事所動。然而了空者非佛也,光是能夠理解空性,僅能成為阿羅漢,若對眾生無悲心,不願入苦海渡眾,那是自了漢,非菩薩更非佛矣。
佛與世間唯一的聯繫,來自於一份純粹的悲心。悲心生於苦難,長於空性,對應的是害怕、恐懼、不安全感,最終的呈現則是於世間度眾。它的作用不在於自身,而是眾生。發自大修行者的悲心宛如一層薄膜護著眾生,令其面對痛苦的根源而不受傷,真心懺悔而不恐懼,發願修行而不害怕,成佛解脫而不遺憾。
悲心和同理有別。同理有著鮮明的主體和客體,由主體去揣摩客體的情境和心境,進一步去模擬客體的感受,並依此為憑藉,作出相應的行為。悲心沒有主客之分。它並非由我而起,依你而生,而是依苦而生,隨苦而滅,因此無客無主,無有著相,能度眾生而無礙。
悲心是一種恆持的狀態,不會因為世俗的因素而增減,不會因過度而令人難以忍受,更不會因此迷失自我。懷有悲心的大修行者不會因為懷持悲心而痛苦,更不會因為承受不了眾生的痛苦而避世隱居。正因悲心不生苦難,更無所謂責任感、使命感這些多餘的念頭,以及非得如此的執著。金剛經裡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指的正是此事。
憑藉悲心和空性所採取的行動,皆是為了去完整本該完整的事,讓表相的缺陷回歸裡相的完美,也就是令渴望解脫的人得以解脫,如此單純。
若以一句話描述,那便是「願一切圓滿,因為一切已經圓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行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