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對於現今代議政治的反省,或者對米國式的民主全面的檢討,並整理了許多相互矛盾的思想,來說明以大眾為基礎的統治,在目前的運作中如何的被削弱、失能;而在資本主義不斷加乘之下,政治經濟實力如何交互作用鞏固既得利益並掏空原有的統治基礎,也就是一般大眾的決策參與。
把大眾比喻為羊群,並且把統治者喻為牧羊人,看似帶領羊群前進,實則無從得知其目的究竟是從羊身上榨出羊毛、羊肉,又或者單純保護羊隻免於威脅。實際的政治情境中,看似透過選舉選出的代議政治菁英決定了社會中的各樣制度,而經濟實力好的人又透過新自由主義的價值不斷的影響制度設計,壟斷了經濟利益,造成更多的不平等。
對於民主的想像是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戰爭,但因為經濟不平等造成的饑饉,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的各樣全球化災難(包含氣候、環境)都在風險分配跟利益中產生了巨大的差異。 所謂「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社會,恐怕得認真尋思所謂「我們」所指為何。
透過政治娛樂化、幼稚化以及仇恨化,使得政治冷感席捲看似有決定權的大眾。資訊的過載也製造了所知甚詳的假象,讓民主決策被掏空的事實,包在新自由主義的糖衣中,吃下的卻是極權的毒藥。
大眾媒體與教育制度在這之中扮演了催化的角色,使得特定宣傳傳播的比想像中的快。民眾並非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政策的影響力不足,但對於這樣的現象卻也無力改變。把大眾貼上非理性、情緒化的標籤,再為政治菁英戴上理性、專業的桂冠,統治上就塑造了代議政治經濟、效率的合理假象,實則在制度的運作中,犧牲的卻是多數人的利益成就了少數的統治者。
這些現象的解方即是參與公共討論,並且驅逐政治冷感。對政治菁英而言,大眾的不確定性是遂行意志的絆腳石;但對民主正當性而言,多元的參與卻是不可或缺。統治者透過概念的置換,把自由換成新自由主義、民主換成代議民主等,這些概念並非全然互斥,但足以造成差異,使得原先希望確保的價值在宣傳中被犧牲。對抗這些效率、資本至上的宣傳,課責的討論政治決策所帶來的影響,則是所有人必須一起面對的當今現狀。
當左膠成為一種汙名,反省的力道又怕被貼上其他標籤時,面對較為基進的反省,要避免的就是先區分敵我,共同的討論在凝聚共識的過程中容或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衝突,然而若非如此,監督制衡就恐將落入空談,任憑既得利益者為刀俎,魚肉多數人。
推薦給也想知道政治經濟菁英如何遂行管理控制的朋友,儘管書中有些內容重複,也有幾篇訪談,但仍不失為深切的針對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提出疑問,思索國家、全球化、自由貿易與經濟等進步是否真的與人權等價值相違,在抉擇的當口,又該如何判斷。想要快速知道本書的重點,可以從導讀、前言跟後記入手,整理的滿好的,當然想要看論述內容,就得內文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