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網路媒體、電子遊戲不當模仿的預防

網路媒體、電子遊戲不當模仿的預防
網路媒體、電子遊戲不當模仿的預防
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兒童青少年長時間待在家中,看電視、上網、滑手機、玩電玩成為他們主要的日常活動,而家長因為上班的關係,無法有效約束控管家中小孩的時間運用安排。有同事跟我討論到,小孩子待在家裡,會不會從網路媒體學到不良的行為,或者長時間玩電玩遊戲變成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
在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中,行為觀察、行為強化、印象保留、行為產出等過程,形成人的模仿效應及替代滿足,而廣泛的網路媒體傳播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青少年影響更是強大,造成資訊土石流的效應。所謂的資訊土石流就是指得到的資訊,不管對錯好壞,一律都接受。其實這種情況很早就出現,例如電視節目、卡通、漫畫、小說等,小時候在報紙上看到有人為了學內功輕功,而跑去深山找師傅,然後就白白浪費了3年。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資訊傳播越來越方便,網路上分享的各種光怪離奇的影片、幾可亂真的電腦虛擬實境,深深影響人的感官刺激,社會模仿效應已經不是以往書籍、平面媒體、電視電影可比,尤其是加入了網路的互動特質,虛擬人際互動甚至可以超越實際人際。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由實體環境與數位世界混合的混合實境、並由真實個體組成的虛擬人際的線上遊戲,混合的實境是人類、電腦和環境互動的全新演進,突破了以前僅限於觀看想像的可能性。
從電視廣告中可知,混合實境的線上遊戲很多都是涉及打鬥、戰爭、賭博、情色等議題,電玩遊戲跟網路影片、電視電影或是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玩家在遊戲中是直接扮演執行者,具有高度互動性,並且需要透過愈多時間的執行任務達到愈高的遊戲成就。跟單向傳播的媒體不同,多了許多的行為練習,也因此社會學習理論中行為強化、印象保留的影響程度更深。
教育兒童青少年有效的媒體網路利用方式,限制使用手機網路與玩遊戲電腦的時間,來處理電子媒體不良行為的模仿效應,方向是正確的。但如果對待他們的方式不對,反而容易讓子女產生抗拒,對電腦網路與電玩遊戲產生更大的使用慾望。用什麼方式讓子女不會出現不良行為,我們可以從網路電子媒體的特質與形成非行行為的要素:動機、手段、責任感、情緒四方面來討論。
一、替代滿足的動機
行為最原始的動機就是趨樂避苦,是一種人的天性。當兒童青少年長時間接觸被修飾誇大過的媒體節目、充滿愉悅效果的電影遊戲,內心的快樂就會不斷地被滿足,最終形成自尊與自我實現的替代滿足,逃避無法預知且不安全的現實世界。長時間看網路影片與玩線上遊戲也會有厭煩的時候,但如果外在世界是讓他感到恐懼且不愉快的,逃進虛擬世界的動力就會越強大,好來替代滿足現實世界慾望。當在虛擬世界的時間多於現實世界,內在存在感與價值觀就會改變,變得現實與虛擬不分的現象,進而以虛擬世界的方式去應對現實世界。
二、容易學習的手段
隨著網路搜尋引擎的便利,人們提供訊息管道的多元,當今兒童青少年遇到問題時常常求助網路、並從網路資訊上去學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接觸日常接觸不到的訊息變成滿足求知慾的方式,暴力、情色、賭博也就成為兒童青少年資訊的最愛,加上網路取得的即時性與方便性,讓他們從中反覆習得知識,改變原有的認知概念,形成對應現實世界生活的手段。
三、被分散的責任感
目前的網路世界或是遊戲世界,已經進入了人機人互動的虛擬社群時代,在匿名性的特性下,許多言論充滿了情緒與虛假,許多行為充滿了暴力與犯罪。當兒童青少年長期沉溺其中,認同這些社群行為時,內心的責任感就會越來越低,做出非行行為時還會認為大家都在做,我被罰只是因為我被抓到,再去網路問不會被抓到的方法就好。最後做下無可挽回的事情,或是同化成為教唆他人做出錯事的一份子。
四、長期高亢的情緒
在匿名性的特性下,網路上許多人的言論充滿了嘲諷與挑釁,內容充滿情緒與偏頗,加上特效影音的聲光效果,電玩遊戲的打殺行為,樣樣都是激發人情緒的因素。當父母阻止正在上網或進行遊戲的子女時,常常得到情緒性的言語或行為回應,就是因為子女正處於情緒狀態中。人的情緒起伏越大、理智就越低、衝動也就越不容易控制。長期處在虛擬世界高亢的情緒狀況中,現實生活中的情緒反應勢必低落、負向且不受控制。
對於兒童青少年電子媒體模仿效應,在「動機」部分家長可以建立嚴謹的獎懲規則並嚴格執行,將現實生活變成虛擬遊戲的替代滿足,讓子女可以依循規則而得到自尊與成就感。虛擬世界無法取代的是人的生存本能,食物、衣飾、零用錢都是很好的誘因,會讓他們產生改變的動力,減少對電子媒體遊戲的依賴。切記心存僥倖是很多錯事的開端,規則必須堅持不能被打破。
在「手段」的部分,家長可以主動請子女分享在網路上學到或是感興趣的事情,討論處理問題的模式,並讓他們思考執行習得方法的結果。古希臘哲學「德即智」概念,讓人知道事物的價值與付出的代價,就會思考斟酌行為與抑制慾望。跟子女一起分享與探討處理方法,等同於是鼓勵他們去學習研究,同時也可以增進親子的關係,但記得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在專家,多些耐心聽他們說明。
在「責任感」的部分,家長可以賦予子女單獨且有目標的任務執行,幫助他們創造責任感與自我價值,並在過程中讓他們理解法律規則與社會公德的意義。自我價值建立後,子女就會主動學習如何保護自己以及保護自己所愛,心中的責任感就會漸漸的完善成熟。賦予任務要衡量子女的能力,要隨時間逐漸有可知的成效,如同堆積木一般。切記父母不要介入協助,也不要輕易給建議。
在「情緒」的部分,家長可以讓子女學習情緒控管與適當宣洩的方式,讓他們知道網路與遊戲可以是一種轉化情緒的管道,但負向情緒處理完之後還是要有正確的情緒控管能力。在生活上遇到壓力,可以事後利用網路與遊戲宣洩,也可以學習其他宣洩的方法,但事件當下還是要控制情緒判斷適合的處理方式。這是需要經驗跟學習的,也是身為成年人可以分享給子女的珍貴禮物。切記當子女在玩電玩與網路時,打斷他們要謹慎,很多事情可以之後再說,讓他們知道大人並沒有蓄意要剝奪他們的樂趣。
限制使用手機網路玩遊戲電腦的時間是重要的,就跟莊周夢蝶的故事一樣,當長時間頻繁地在一個美好的夢裡,醒來之後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變成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中變成蝴蝶的莊子;如同電影阿凡達主角的身分認同感受一般,最後選擇認同了美好的自己。否定現實的自己,就有可能在現實中做出虛擬的不當行為,然後重新啟動希望自己轉生成虛擬世界的美好勇者。因此,務必讓子女現實生活作息與人際互動時間,大於使用手機網路玩遊戲電腦的時間。
就我以往的經驗中,當人有想要回去的地方,有值得珍惜的東西,就會愛惜自己,不會輕易做出不良行為。當一個家庭親子溝通互動良好,網路資訊的模仿學習就會朝正向發展。對兒童青少年而言,父母的行為模式,同學友伴的互動、比起網路媒體內容影響更大。只有當他們人際互動不良、不被重視支持時,才會長時間沉溺在虛擬世界中,去尋求愛與隸屬的滿足。所以家庭應該是要充滿愛與關懷的地方,成為讓子女不願意犯錯的歸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