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查詢松浦彌太郎的書籍時,看到了這本書,剛好我即將邁入25歲,因此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很好奇到底是哪50件事情呢?
這本書是松浦彌太郎特別為了年輕族群而寫的,假設自己正值25歲的話,他會想要知道、甚至實際去做哪些事情。現階段的我有時候總覺得沒有方向感,而能夠在這個最迷惘的年紀,看到前輩提供的建議,就彷彿在迷霧之中看到了一盞明燈,有了依循的方向,更知道該如何前行。
他特別列出了三大要點,25歲的年輕人若能夠銘記於心,對於人生規劃或許會有莫大的幫助。
- 絕大多數求才若渴的人,隨時都在尋覓千里馬。
- 人們隨時都在找尋能幫助自己的事物。
- 收入多寡,與帶給他人感動的質量呈正比。
以下是我特別有感的幾件事情:
17 思考不想做的事,從中找到自我核心價值
我覺得這對於一直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一下子要說出「想做的事」確實不太容易,但是反過來思考自己「不想做的事」似乎簡單多了吧?透過刪去法,一一扣除自己沒有興趣或是不認同的事情,也就會越來越了解自己到底該朝什麼方向前進了。
除了思考「不想做的事」,我覺得還有一個方法也可以更容易找到自我核心價值——「多觀察別人」。我常常都會默默觀察別人的行為,有時候就會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欣賞的或是不喜歡的特質,這時候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20 越是微不足道的約定,越要遵守
我曾遇過這些情況:A跟我約好清晨一起練瑜珈,卻因為爬不起床而臨時取消;B和我約定10點見面,卻過了一個小時才匆匆出現;C隨口說了下次一起吃飯,但是卻始終沒有下文......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很多。我覺得有些人總是能輕易地說出一些承諾,但是卻可以毫不在意地失約。
對我來說,「承諾」關係到「信用」,如果我和別人許下承諾、做了約定,我就一定好好地遵守。因為如果一個人常常做了約定卻都沒有執行,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會那麼相信他所說的話了。
25 打造自己專屬的發聲平台
生活中能遇到的人很有限,特別是在工作之後,我發現自己的生活圈變得好小,不像學生時代有很多時間實際去認識新的人。因此,有一個專屬的發聲平台是很重要的,能夠將你的想法、理念傳遞出去,讓更多人認識你,也能夠認識更多在生活中不會接觸到的人。如此一來,也更能夠為自己贏來嶄新的機會。尤其我們生活在一個通訊發達時代,網路上有很多平台可以讓我們傳遞自己的想法,真的是該好好運用這樣的優勢。
43 改變觀點,才能提升層次
我從小想像力就很豐富,有時候容易跳到別人的角度思考事情,假設我是那個人的話,我會有什麼感受?我會怎麼做?而看到這個建議,我才發現原來也可以將這樣的作法擴大運用在不同的層面,特別是在工作上。
如果只是將自己的觀點定位在「受雇者」,可能首要目標就只是「完成任務」而已,但若假設自己是個「管理者」、「經營者」的話,就會開始思考「這份任務背後的意義」,挖掘更深入的問題,發現更多可能性,就更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透過觀點的轉移,我們更能掌握事情的全盤樣貌,提升自己的層次。
45 別總是把「沒辦法」、「不會」掛在嘴邊
人的腦袋有一個「安定區域」,會記憶我們說過的話,如果經常說一些否定的詞句,像是「我不會做這件事」、「我辦不到」、「我沒辦法處理」,久而久之大腦便會記憶這樣的錯覺,而限制了你的能力。
回想一下自己的行為,發現好像真的很輕易地就把這些字眼掛在嘴邊,特別是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總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不經意地脫口而出。
現在開始,我決定管好自己的嘴巴,當有負面想法的時候,記得要先忍住,不要隨意地否定自身的能力,才能讓自己有更多成長的空間。
佳句分享
- 堅持很重要,唯有堅持,才能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 只要連結更多機會,累積小成功、小實績,就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 在看得到的地方幫助他人、體貼他人是理所當然的;而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帶給人喜悅,卻是難能可貴的事。
- 別被勝負所拘束,切忌心浮氣躁,凡事按照自己的速度前進就對了。
- 成功者多是保有好奇心,勇於探究事物本質的人。
- 隨手筆記就像是在腦中加裝一個硬碟,只是它不是用來整理,而是用來排除。
- 越是微末的約定,越要確實履行,而且不宜過分張揚。
- 連結下一個機會的第一步小成功非常重要,無論是大成功或小成功,只要開始做出一點成績,便能吸引周遭注意。唯有做出一番成績才能建立信用,機會也就隨之而來。
- 為了不被致命的傷害擊倒,平常就要學著接受無傷大雅的失敗。
- 就算再怎麼功成名就,一旦健康出狀況,就什麼都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