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覺得現在的孩子很自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位好友和我閒聊著。
會呀!
我想這是一個思維擺盪到了極端的自然結果。
是現在的孩子的「自我」,
被過度保護了呀!
而且我還時常感覺到,
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工作混淆,
加劇了這個現象。
▪️
教育的大方向應當是:
由「家庭教育」守護好孩子的自我,再配合「學校教育」去完整他的社會化。
可是現在卻變成,
家長伸出手,期待學校優先尊重孩子的自我,忽視社會化學習。
學校教育權力縮減,只好反過來要求家庭,請重視孩子的社會融入能力。
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發生了混淆!
那是以往舊時代教育擺盪極端的自然結果。
▪️
舊時代的主流教育都是以犧牲自我為代價,
不尊重孩子的感受,
不尊重孩子的身體,
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甚至忽略、否定孩子的需求,
來要求他變成一個社會合格的人。
於是,
許多孩子長大後,
變成看上去社會能力很強,
但卻是一個不注重自我感受、自我殘缺的人。
未來他可能事業成功了,
但家庭、親子卻處理不好,
時常感覺不快樂,
身體也垮了…..。
問題背後的根源是因為,
這個人從小到大,
就是這樣被對待的。
為了得到一個好成績,
可以不好好睡覺,
可以不好好吃飯,
可以憋著自己所有的情緒,
在不尊重身體、不尊重情感的方式下,
盲目的追求社會的期待。
▪️
過早社會化,
是舊時代整個教育的大的問題。
然而,
現代的人發現了這個問題,
開始非常小心守護孩子的每一個自我,
尊重孩子的感受、想法、選擇,甚至每個需求。
家庭及學校都變得小心翼翼,
一不注意,
天秤又失去了平衡,
盪到了另一個極端!
▪️
想想,
整個大社會氛圍如此,
學校教育推動實變難了些。
但最後得承擔的,
還是辛苦的父母自己。
看到了這個現象,
從老師轉換為媽媽的角色時,
我時常謹惕著。
湯米最常說:
「我的同學他們家都可以xxxx的,就只有我們家的媽媽不允許!」
「媽媽當老師真不好!我真倒霉!」
我告訴他:
「是的!媽媽不允許!因為媽媽愛你。」
「在一個團體中,你要懂得考量團體利益,以班級為優先,不能只有自己。」
「這是人際學習,這是團隊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融入能力的訓練呀!」
#大人要守護好孩子的自我
#也要能協助孩子完成社會化
為了吃到別人的糖果,
小米兄弟自製糖果交易制度。
吉米弟弟負責畫「糖果幣」
湯米哥哥製作「糖果磅秤」
虧他們想得出來!🤪
avatar-img
12會員
119內容數
當一個大人(教師)懂得使用正確的對話方式,孩子(學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你也會更喜歡孩子。正確的對話讓人生命經驗一致性的連結,教育只要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了。茶米老師的校園日誌,分享校園對話的實際案例,也紀錄茶米老師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過度的選擇權毒害孩子的同理心 分享一個最近與老師與家長互動後觀察到的現象 這也是5~6年前我曾經犯的錯誤。 我發現現在蠻多家長都蠻開明的 即使是沒有學過薩堤爾或正向教養的家長 也很願意與孩子討論、讓孩子做主 給孩子蠻大空間的自由 但,過多的自主權會導致孩子變得太自我中心 尤其是學齡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參加高中生學校家代會,家長們為了自己的小孩都願意盡心付出,但對小孩是否真的有益?家長組織陪唸團隊並提供點心,但這樣的照顧可能反而影響孩子的獨立性訓練。教育上,最重要的是品德,而學業則可能受到遺傳影響。大家對於小孩教養有什麼想法呢?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過度的選擇權毒害孩子的同理心 分享一個最近與老師與家長互動後觀察到的現象 這也是5~6年前我曾經犯的錯誤。 我發現現在蠻多家長都蠻開明的 即使是沒有學過薩堤爾或正向教養的家長 也很願意與孩子討論、讓孩子做主 給孩子蠻大空間的自由 但,過多的自主權會導致孩子變得太自我中心 尤其是學齡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參加高中生學校家代會,家長們為了自己的小孩都願意盡心付出,但對小孩是否真的有益?家長組織陪唸團隊並提供點心,但這樣的照顧可能反而影響孩子的獨立性訓練。教育上,最重要的是品德,而學業則可能受到遺傳影響。大家對於小孩教養有什麼想法呢?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