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為什麼我們需要談論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一天我們和郭慧娟老師聊生死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但是我們的教育卻是避談的。這樣的文化對於個人和家庭都可能造成焦慮困擾,甚至遺憾。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正視死亡,並且妥善地準備,那麼我們就可以更有意識的珍惜有限的生命和時間。
2014年10月,郭慧娟老師引進了英國的「死亡咖啡館」活動,沒想到在台灣引起了很大的迴響,截至2022年,已經舉辦過七百多場。死亡咖啡館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比較正向的生死觀念。但是,為什麼台灣應該要有「死亡咖啡館」呢?

為什麼我們需要談論死亡?

郭慧娟老師以溫柔的語氣,重重的叩問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面對死亡不是每個人,甚至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嗎?但你有發現嗎?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教育,都是避談死亡的。」
確實,即使是從小在「殯葬業」裡長大的我,也恰恰只懂得殯葬而已。我不了解怎麼去面對失落的情緒,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法律的面向。在不談論死亡的家庭中,個人在面對死亡時,想必會像我一樣,沒有辦法得到足夠的支持和指引,當然會產生焦慮和困擾。
「我父親當初想要跟家人聊有關骨灰的事情時,其實也是被家人阻擋的。幸好我有主動去詢問父親!我做了這事情後,真的覺得自己是太幸運了!我竟然可以聽到父親的靈魂觀、也可以聽到父親自己希望的安排方式。正因為這樣,之後在處理父親喪事的時候,我們家人產生了『鋼鐵般的意志』,可以按照父親的意願進行,而不至於受到親戚、朋友、鄰居的影響。」郭慧娟老師說。

因死亡我們連結更深

原來,與家人聊死亡,不只能預作準備,更能拉近與家人的心靈距離,甚至能聽到家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創造親密關係的連結。而避談死亡,卻可能錯過了解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有些人則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身後事而遺憾終生。因此,正視死亡、妥善地準備,以及與家人和朋友討論有關死亡的議題,不但重要,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郭慧娟老師說:「我們曾經在『死亡咖啡館』遇過一對母子,在結束後,兒子跟我們分享:『媽媽所講的每一件事,跟他自己想幫媽媽做的每一件事,竟然全部不一樣!』還有一個家庭,是父母跟孩子一起來參加,事實上孩子的狀況是癌末,他們就在上完課後,好好的四道:道愛、道謝、道歉,最後道別,然後身後事也都談清楚了,真的讓我很感動。」

讓孩子也參與

正視死亡,可以幫助我們更珍惜有限的生命和時間,並且避免遺憾和困擾。
郭慧娟老師說:「除此之外,我也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的社會裡,大人都習慣跟小朋友用一些隱晦、模糊的字眼,來隱瞞孩子或是像孩子說謊。可是這些模糊的字眼,其實會讓孩子更不清楚生命的真相。這樣子是不對的,生命教育應該要從小扎根。很多時候大人當然是出自善意,就是覺得這個年紀的小孩可能不懂,或是不想讓他去承受這些悲傷的情緒。這樣孩子就是沒有辦法去學習,如何面對生命中必經、也一定會面臨的課題。」 我們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面對至親離開的時候,反而無法招架。越小理解到死亡,越能夠珍惜有限的生命跟時間。

輕鬆聊還是筊杯問?

死亡咖啡館創造一個輕鬆談死亡的氛圍,甚至還加上了桌遊,這個桌遊其實表達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它傳達了「身後事,我做主」。身後事也會有很多細項,是需要大家協商討論的。它就像是在玩大富翁這樣,一站一站的進行身後事的規劃。裡面有很多問題,其實是大家都沒有想過的問題,這麼多複雜的問題,大家真的要用筊杯來問嗎?
我想可以開放這個問題給大家思考,筊杯跟事前先討論,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原文刊載於冬瓜行旅,點此前往
冬瓜行旅
✆聯絡電話:0926-555-558
✎服務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94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就像一般的伴侶一樣,同志伴侶在愛情的生命告終時,也會面臨喪禮的現實。由於同志喪禮過去並不普遍,因此大家對這類喪禮仍然非常陌生,甚至不確定會遇到哪些困難。那麼,同志伴侶舉辦的喪禮和傳統喪禮有何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同志喪禮在執行的時候如此困難?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22年的最新作品《搞砸的那一天》,是以網路上滿佈的社會新聞為素材出發,探討當代人在看似喧囂的生活中,所感受的孤獨與困境。本劇演出以社會上定義的「魯蛇」一族為描繪對象,八段故事中的八個角色,在他們人生最「阿砸」、徹底被宣告失敗的那個時刻,被切片放大成本劇演出所呈現出的魔幻時刻。
被留下來的自殺者遺族,該如何調適悲傷?旁人該如何幫助自殺者遺族?
法國電影《友你才精彩》是一部溫暖又勵志的喜劇,它將用高級的幽默帶領你深度探索死亡,劇情是在描述一位職業倦怠的禮儀師-路易,跟積極樂觀的腦性麻痺患者-伊高,陰錯陽差的展開了一段「護送遺體」的旅程。
靈性照顧是什麼?專訪大悲學苑《回眸》紀錄片導演陳志漢!陳志漢花了兩年時間,拍攝三位臨終病人,在病榻上的倒數人生。然後把這段過程,製作成紀錄片《回眸》,陳導演說:「他好像回頭去看了他一生,所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部影片可以取名做《回眸》。」什麼是「靈性照顧」?到底什麼是「死亡」?
由詹京霖執導的作品《一家子兒咕咕叫》於11月18日上映,作為今年金馬影展開幕片,一開賣就秒殺!真的是必看片單。看完後也立刻理解,大家為什麼搶破頭都想要看,果然不愧是入圍13項大獎的影片。
就像一般的伴侶一樣,同志伴侶在愛情的生命告終時,也會面臨喪禮的現實。由於同志喪禮過去並不普遍,因此大家對這類喪禮仍然非常陌生,甚至不確定會遇到哪些困難。那麼,同志伴侶舉辦的喪禮和傳統喪禮有何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同志喪禮在執行的時候如此困難?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22年的最新作品《搞砸的那一天》,是以網路上滿佈的社會新聞為素材出發,探討當代人在看似喧囂的生活中,所感受的孤獨與困境。本劇演出以社會上定義的「魯蛇」一族為描繪對象,八段故事中的八個角色,在他們人生最「阿砸」、徹底被宣告失敗的那個時刻,被切片放大成本劇演出所呈現出的魔幻時刻。
被留下來的自殺者遺族,該如何調適悲傷?旁人該如何幫助自殺者遺族?
法國電影《友你才精彩》是一部溫暖又勵志的喜劇,它將用高級的幽默帶領你深度探索死亡,劇情是在描述一位職業倦怠的禮儀師-路易,跟積極樂觀的腦性麻痺患者-伊高,陰錯陽差的展開了一段「護送遺體」的旅程。
靈性照顧是什麼?專訪大悲學苑《回眸》紀錄片導演陳志漢!陳志漢花了兩年時間,拍攝三位臨終病人,在病榻上的倒數人生。然後把這段過程,製作成紀錄片《回眸》,陳導演說:「他好像回頭去看了他一生,所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部影片可以取名做《回眸》。」什麼是「靈性照顧」?到底什麼是「死亡」?
由詹京霖執導的作品《一家子兒咕咕叫》於11月18日上映,作為今年金馬影展開幕片,一開賣就秒殺!真的是必看片單。看完後也立刻理解,大家為什麼搶破頭都想要看,果然不愧是入圍13項大獎的影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