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我們和郭慧娟老師聊生死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但是我們的教育卻是避談的。這樣的文化對於個人和家庭都可能造成焦慮困擾,甚至遺憾。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正視死亡,並且妥善地準備,那麼我們就可以更有意識的珍惜有限的生命和時間。
2014年10月,郭慧娟老師引進了英國的「死亡咖啡館」活動,沒想到在台灣引起了很大的迴響,截至2022年,已經舉辦過七百多場。死亡咖啡館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比較正向的生死觀念。但是,為什麼台灣應該要有「死亡咖啡館」呢?
為什麼我們需要談論死亡?
郭慧娟老師以溫柔的語氣,重重的叩問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面對死亡不是每個人,甚至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嗎?但你有發現嗎?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教育,都是避談死亡的。」
確實,即使是從小在「殯葬業」裡長大的我,也恰恰只懂得殯葬而已。我不了解怎麼去面對失落的情緒,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法律的面向。在不談論死亡的家庭中,個人在面對死亡時,想必會像我一樣,沒有辦法得到足夠的支持和指引,當然會產生焦慮和困擾。
「我父親當初想要跟家人聊有關骨灰的事情時,其實也是被家人阻擋的。幸好我有主動去詢問父親!我做了這事情後,真的覺得自己是太幸運了!我竟然可以聽到父親的靈魂觀、也可以聽到父親自己希望的安排方式。正因為這樣,之後在處理父親喪事的時候,我們家人產生了『鋼鐵般的意志』,可以按照父親的意願進行,而不至於受到親戚、朋友、鄰居的影響。」郭慧娟老師說。
因死亡我們連結更深
原來,與家人聊死亡,不只能預作準備,更能拉近與家人的心靈距離,甚至能聽到家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創造親密關係的連結。而避談死亡,卻可能錯過了解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有些人則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身後事而遺憾終生。因此,正視死亡、妥善地準備,以及與家人和朋友討論有關死亡的議題,不但重要,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郭慧娟老師說:「我們曾經在『死亡咖啡館』遇過一對母子,在結束後,兒子跟我們分享:『媽媽所講的每一件事,跟他自己想幫媽媽做的每一件事,竟然全部不一樣!』還有一個家庭,是父母跟孩子一起來參加,事實上孩子的狀況是癌末,他們就在上完課後,好好的四道:道愛、道謝、道歉,最後道別,然後身後事也都談清楚了,真的讓我很感動。」
讓孩子也參與
正視死亡,可以幫助我們更珍惜有限的生命和時間,並且避免遺憾和困擾。
郭慧娟老師說:「除此之外,我也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的社會裡,大人都習慣跟小朋友用一些隱晦、模糊的字眼,來隱瞞孩子或是像孩子說謊。可是這些模糊的字眼,其實會讓孩子更不清楚生命的真相。這樣子是不對的,生命教育應該要從小扎根。很多時候大人當然是出自善意,就是覺得這個年紀的小孩可能不懂,或是不想讓他去承受這些悲傷的情緒。這樣孩子就是沒有辦法去學習,如何面對生命中必經、也一定會面臨的課題。」 我們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面對至親離開的時候,反而無法招架。越小理解到死亡,越能夠珍惜有限的生命跟時間。
輕鬆聊還是筊杯問?
死亡咖啡館創造一個輕鬆談死亡的氛圍,甚至還加上了桌遊,這個桌遊其實表達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它傳達了「身後事,我做主」。身後事也會有很多細項,是需要大家協商討論的。它就像是在玩大富翁這樣,一站一站的進行身後事的規劃。裡面有很多問題,其實是大家都沒有想過的問題,這麼多複雜的問題,大家真的要用筊杯來問嗎?
我想可以開放這個問題給大家思考,筊杯跟事前先討論,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冬瓜行旅
✆聯絡電話:0926-555-558
✎服務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9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