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學會聆聽與學會表達,是建立關係互動的基本元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法說也無法聽」來自我們社會一個不良的文化環境。
我們從很小在家庭中,就傾向接受「權威型」管制,聽父母的話,做個聽話乖順的小孩。
到了學校,因為要融入班級和學校,要試著一切跟上環境的步驟和動作,落後了肯定沒好事,顯得自己差勁或怪異,於是我們成為一個個很重視和諧和同化的人,環境怎樣要求,我們也立刻順應這樣的環境。
不知不覺中的歷程,我們只要外表身體「看起來」有在做事,人有在就好,至於我的想法並不重要,也不需要表達,表達只是徒增問題,也造成行程不順利,只要能安全度日,「假裝存在」並不難。
然而,這真的是尊重台上或互動的人所顯示的作為嗎?
真相恐怕不是。若是尊重台上或互動對象的作為,那麼,我們會專心聽,並且感受何以台上的人在傳達這些內容,對方的起心動念中,想讓我知道些什麼,而我又有什麼可以回應他的?ㄜ
無心的相處和互動,除了消耗各種成本,也是虛應一場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04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4.2K會員
210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在關係中有被ghost的經驗嗎? 意思是社交上失蹤和消失。 《時代》雜誌評為「2017年度人物」心理學教授、戀愛專家Wendy Walsh認為:「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ghosting」:有輕量級、中量級和重量級。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從生命發展的角度來說,全然需要母親,是生命頭幾年(特別前兩年)非常重要的需求。這頭兩年和母親的情感連結,奠定我們在這世上生存,能感覺到被滿足、被供應和被重視和愛。這頭幾年,母親是孩子生命的全部,慢慢才開始融入其他人的存在(包括父親),慢慢學會從和母親緊密的依存關係中,轉移一些注意力在其他人身上...
你有沒有覺得過?哇勒,人真的很不容易相處,因為人和人之間,可能常常都會誤觸彼此的許多情緒地雷,一下子那個人有他的眉角(台語),一下子你也有你的不爽。結果大家也不順毛就炸鍋,炸來炸去的,傷痕累累,還不一定知道到底是惹毛那個人的什麼?我又是被惹到哪裡?
人際關係過程中,常見一種情況:「人際過敏」,也可說是「人際敏感反應」。 通常會發生在一段維持有點長時間的關係裡。如果相處一段時間,比如説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又或是同事兩三年,甚至跟家人、伴侶、閨蜜死黨長期相處和交流的情況下,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時期,也算是人際關係的考驗和挑戰期,這個時期稱為~過敏期
雖說人類的基因自演化以來就蘊含著攻擊性,畢竟在遠古時代,人類需要透過攻擊力道和掠奪性才能在大自然中弱肉強食,得以生存。雖然人類早已進入文明和理性的新世紀,但攻擊基因仍是留存在人類的世代繁衍中,只是我們不用再去追捕野獸、掠奪補食,反而是用來殘害同類,暴力對待周圍的人.....
你在關係中有被ghost的經驗嗎? 意思是社交上失蹤和消失。 《時代》雜誌評為「2017年度人物」心理學教授、戀愛專家Wendy Walsh認為:「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ghosting」:有輕量級、中量級和重量級。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從生命發展的角度來說,全然需要母親,是生命頭幾年(特別前兩年)非常重要的需求。這頭兩年和母親的情感連結,奠定我們在這世上生存,能感覺到被滿足、被供應和被重視和愛。這頭幾年,母親是孩子生命的全部,慢慢才開始融入其他人的存在(包括父親),慢慢學會從和母親緊密的依存關係中,轉移一些注意力在其他人身上...
你有沒有覺得過?哇勒,人真的很不容易相處,因為人和人之間,可能常常都會誤觸彼此的許多情緒地雷,一下子那個人有他的眉角(台語),一下子你也有你的不爽。結果大家也不順毛就炸鍋,炸來炸去的,傷痕累累,還不一定知道到底是惹毛那個人的什麼?我又是被惹到哪裡?
人際關係過程中,常見一種情況:「人際過敏」,也可說是「人際敏感反應」。 通常會發生在一段維持有點長時間的關係裡。如果相處一段時間,比如説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又或是同事兩三年,甚至跟家人、伴侶、閨蜜死黨長期相處和交流的情況下,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時期,也算是人際關係的考驗和挑戰期,這個時期稱為~過敏期
雖說人類的基因自演化以來就蘊含著攻擊性,畢竟在遠古時代,人類需要透過攻擊力道和掠奪性才能在大自然中弱肉強食,得以生存。雖然人類早已進入文明和理性的新世紀,但攻擊基因仍是留存在人類的世代繁衍中,只是我們不用再去追捕野獸、掠奪補食,反而是用來殘害同類,暴力對待周圍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以下是一些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包括遠離令人不舒服的關係、珍惜友誼、真誠待人等。掌握這些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就能讓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在社會上取得成功。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以下是一些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包括遠離令人不舒服的關係、珍惜友誼、真誠待人等。掌握這些人際關係的潛規則,就能讓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在社會上取得成功。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