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群組親友談政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何跟群組裡的親友討論政治?對我來說,不是「如何」的問題,而是盡量避免。
被拉進親友LINE群組,一開始可能是因為聚會聯絡,畢竟這麼方便的工具,連聚會地點都可以投票,重要文字資料可以開記事本,共享的照片也可以設定相簿,如果是想讓所有人知道的事情才會張貼在群組,若可以單獨找某人討論,就盡量不要耽誤大家的時間,我以為這是最起碼的默契。
群組就像真實人際關係裡的各種大小圈圈,只是將關係拉到網路,將對話變成訊息文字跟貼圖而已,溝通模式改變,但有些察言觀色的功夫還是不能輕忽。最怕的是在群組之中要忍受那些與自己政治立場不同的長輩圖或假新聞,又要忍住不跟貼文者爭辯,雖然可以將群組通知設為靜音,可是怕錯過什麼,還是會滑進去看看裡面到底有沒有「戰」起來,真是要命的自虐。一旦有人忍不住跟貼文者開戰,等同於撕破臉,如果往後不再有機會碰面,退出就退出,沒什麼好怕的。比較煩惱的是那種加入的時候不能表示願意與否,一旦有退出的想法時,又怕得罪群組裡的什麼人,有些群組就是退不得,退了就立刻被詢問「你怎麼了?」「是不是按錯鍵了?」「要不要再重新把你加回來?」一旦端出人情,就算如何鐵石心腸,瞬間也找不出理由搪塞,畢竟往後還是會見面,譬如親戚的婚禮,同學會的場合,老同事的聚餐,見面就是尷尬。
如何跟群組裡的親友討論政治?對我來說,不是「如何」的問題,而是盡量避免。畢竟親友的組合,不是基於什麼政治理念相同,而是在人生某一階段建立了交情,或像親戚家人終其一生都切不斷的血緣。就好像現實生活之中,一場親戚娶媳婦或嫁女兒的喜宴上,如果長輩們突然大 喊「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的口號,立場不同的晚輩也只能陪笑。又譬如同事群組中,上司不斷轉貼假新聞,下屬其實也不太敢把新聞事實查核過的連結放上去,畢竟那些狂貼假新聞的同事,有可能是工作邏輯十分清楚的人,之所以對假新聞失去判斷的智慧,完全是因為假新聞可以給他們戰鬥力和幸福感,這是群組對話之中很難彼此說服的黑洞。
我自己在忍無可忍的狀態之下,是可以退出群組的,被問起的時候,就推說不知道為何被系統踢出去,而且要加也加不進來了,雙手一攤,就此結案。
avatar-img
1.6K會員
193內容數
完全不想走上勵志人生的光明大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米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過年之前就出現症狀了,手肘痛的程度一直都沒改善,甚至延伸到食指,拿鍋蓋或是轉瓶蓋都很吃力,已經盡量以右手替代,但右手戰力也沒有很完整,公車剎車時,原本拉著拉環的手被扯到一個痛點的時候,真想哀嚎。我就是以左右手不同症狀的廢人模式度過農曆年,還過了整個經典賽賽程,雖然不用上投手丘,每天刷牙光是要伸手拿漱
每次被問到台南甜不甜?總是先想到台南人的脾氣。 出身京都的哲學教授鷲田清一在他的著作《京都的平熱》寫過這段話:「大阪人實在很清楚怎麼打擊京都人。」 我覺得外地人也很清楚怎麼打擊台南人,尤其評論台南東西很甜這一點,真是毫不留情。
中午過後,陽光轉向,於是把鞋子跟鞋墊拎到後陽台。過了兩個小時,想說鞋子跟鞋墊應該乾了,可以收進來綁鞋帶,卻遍尋不著那兩片鞋墊,往下一看,鞋墊飛到樓下鄰居家的綠色採光罩上面,完全無法救回來。
在網路看到一則被推爆的對話,大意是說,被外國朋友問到台灣人為何乖乖遵守口罩規定,卻不甩交通規則時,完全答不出來。之前也有被外國媒體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我不騎機車也不開車,出門大抵就是走路跟大眾運輸工具,一趟出門起碼會遇到好幾次機車汽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的經驗,每次出門返家,都有那種「幸好無事生還」的疲
怎麼辦怎麼辦?當時的驚恐,成為往後不斷入夢的情節。只能「臨時抱佛腳」了。當時覺得這成語真貼切,確實有抱著佛腳大叫救命的畫面在腦海飄來飄去。
希望當意見領袖或說是KOL的人應該很多,但說到底,每個人自己思考之後產生的意見想法不是更重要嗎?為什麼等待意見領袖的說法,如果相同就給予掌聲膜拜,如果不同就抄傢伙去砍殺,這樣子很累吧! 當上意見領袖當然有掌聲,還會有商機,可是我知道自己的基因裏,沒那種賺錢的命。
過年之前就出現症狀了,手肘痛的程度一直都沒改善,甚至延伸到食指,拿鍋蓋或是轉瓶蓋都很吃力,已經盡量以右手替代,但右手戰力也沒有很完整,公車剎車時,原本拉著拉環的手被扯到一個痛點的時候,真想哀嚎。我就是以左右手不同症狀的廢人模式度過農曆年,還過了整個經典賽賽程,雖然不用上投手丘,每天刷牙光是要伸手拿漱
每次被問到台南甜不甜?總是先想到台南人的脾氣。 出身京都的哲學教授鷲田清一在他的著作《京都的平熱》寫過這段話:「大阪人實在很清楚怎麼打擊京都人。」 我覺得外地人也很清楚怎麼打擊台南人,尤其評論台南東西很甜這一點,真是毫不留情。
中午過後,陽光轉向,於是把鞋子跟鞋墊拎到後陽台。過了兩個小時,想說鞋子跟鞋墊應該乾了,可以收進來綁鞋帶,卻遍尋不著那兩片鞋墊,往下一看,鞋墊飛到樓下鄰居家的綠色採光罩上面,完全無法救回來。
在網路看到一則被推爆的對話,大意是說,被外國朋友問到台灣人為何乖乖遵守口罩規定,卻不甩交通規則時,完全答不出來。之前也有被外國媒體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我不騎機車也不開車,出門大抵就是走路跟大眾運輸工具,一趟出門起碼會遇到好幾次機車汽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的經驗,每次出門返家,都有那種「幸好無事生還」的疲
怎麼辦怎麼辦?當時的驚恐,成為往後不斷入夢的情節。只能「臨時抱佛腳」了。當時覺得這成語真貼切,確實有抱著佛腳大叫救命的畫面在腦海飄來飄去。
希望當意見領袖或說是KOL的人應該很多,但說到底,每個人自己思考之後產生的意見想法不是更重要嗎?為什麼等待意見領袖的說法,如果相同就給予掌聲膜拜,如果不同就抄傢伙去砍殺,這樣子很累吧! 當上意見領袖當然有掌聲,還會有商機,可是我知道自己的基因裏,沒那種賺錢的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老同學的專屬閒聊社團、每月不定時更換社團群組連結 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被踢掉就無法在+進 所以以下規範務必遵守: 1.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2.友善討論並禁止辱罵、人身攻擊等字眼 3.禁止發布陌生連結、外部廣告等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親戚在家庭聚會中關心你的感情狀況,常會介紹「合適的人選」,但這種熱心有時讓人倍感壓力和困惑。他們往往忽略你的個性和需求,過度干涉讓你失去生活掌控感。與其被動接受,不如坦誠溝通,擴大交友圈,主動掌握自己的感情生活。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早上起床後的見聞。內容包括協助同事解決工作問題和參與家長群組討論教育問題。作者反映了家長在解決子女問題時可能遇到的挑戰,並提出了他的看法。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想起之前在讀書會上討論的話題——當我們在社群平台看到不合時宜的發言,甚至是針對我們自己所屬群體(ex: 文組、女性、支持某些理念者……)的抹黑與攻擊時,是否應該主動發言表達不同觀點或甚至適時反擊?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說,會不會久了大家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朋友認為,不同的聲音很重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尤其把善於合群當作很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指標就更可笑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比如你跟你的朋友,兩人遇到另一個朋友來跟你們聊天,結果對方都只跟你朋友聊,聊的內容有些也聽不懂,所以就只能無聊在旁邊想什麼時候結束聊天,想離開了,你有被冷落的感覺。 被冷落心情會影響現場氣氛,容易中斷對話或離開,所以當你們多人聊天,可觀察是否有人跟不上話題。 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或興趣追趕自己
Thumbnail
與其說是同學會~不如講同窗好友敘舊。因為見面的都是平常臉書或是賴上面可以聯絡得到的同學,真的有需要的時候會在上面聊天,但是高中群組這個功能相對少,即便聯繫過年見面這件事情也都沒有在群組提到~反而是同學私訊我,一方面比較熟的就我們幾個,再來就是時間也有點趕,很難馬上約了就成行! 同學見面聊了很多近況
Thumbnail
這是老同學的專屬閒聊社團、每月不定時更換社團群組連結 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被踢掉就無法在+進 所以以下規範務必遵守: 1.加入名字請修改與方格子的公開名子一樣 2.友善討論並禁止辱罵、人身攻擊等字眼 3.禁止發布陌生連結、外部廣告等
Thumbnail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親戚在家庭聚會中關心你的感情狀況,常會介紹「合適的人選」,但這種熱心有時讓人倍感壓力和困惑。他們往往忽略你的個性和需求,過度干涉讓你失去生活掌控感。與其被動接受,不如坦誠溝通,擴大交友圈,主動掌握自己的感情生活。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早上起床後的見聞。內容包括協助同事解決工作問題和參與家長群組討論教育問題。作者反映了家長在解決子女問題時可能遇到的挑戰,並提出了他的看法。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想起之前在讀書會上討論的話題——當我們在社群平台看到不合時宜的發言,甚至是針對我們自己所屬群體(ex: 文組、女性、支持某些理念者……)的抹黑與攻擊時,是否應該主動發言表達不同觀點或甚至適時反擊?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說,會不會久了大家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朋友認為,不同的聲音很重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尤其把善於合群當作很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指標就更可笑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比如你跟你的朋友,兩人遇到另一個朋友來跟你們聊天,結果對方都只跟你朋友聊,聊的內容有些也聽不懂,所以就只能無聊在旁邊想什麼時候結束聊天,想離開了,你有被冷落的感覺。 被冷落心情會影響現場氣氛,容易中斷對話或離開,所以當你們多人聊天,可觀察是否有人跟不上話題。 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或興趣追趕自己
Thumbnail
與其說是同學會~不如講同窗好友敘舊。因為見面的都是平常臉書或是賴上面可以聯絡得到的同學,真的有需要的時候會在上面聊天,但是高中群組這個功能相對少,即便聯繫過年見面這件事情也都沒有在群組提到~反而是同學私訊我,一方面比較熟的就我們幾個,再來就是時間也有點趕,很難馬上約了就成行! 同學見面聊了很多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