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普發6千 v.s. 職場獎賞機制

哇!太棒了,千呼萬喚的普發6千元,選擇匯到帳戶的民眾這幾天陸續拿到這筆錢,賣場、超商、百貨公司、旅遊業、飯店等業者,無不積極推出各種促銷方案來搶搭這波錢潮。全民普發6千,看似公平,不少人提出應該排富,「有錢人根本不差這一點錢」。
排不排富,見人見智。不過我們來看看職場上的獎賞,不管是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季獎金,有齊頭式的平等,也有黑盒子運作、背後牽涉太多變數的獎賞,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老是會有人不滿意。論功行賞為何這麼難,以下我提出這些年來的觀察,來跟各位分享。

齊頭平等,真的公平嗎?

有民意代表就直言,有錢人拿到6千元,會沒有感覺。的確,同樣的6張千元大鈔,交到每個人的手上,感覺當然不會一樣。
曾在一家以台股為主力產品的基金公司任職,當時科技股當紅,行情火燙程度,公司的管理規模連帶也跟著水漲船高。還記得當時突破百億整數關卡時,大股東開心之餘就答應大發紅包,每個人加發一個月薪水,哇!雖然每人月薪不一,但天外飛來一筆意外之財,所有員工當然是開心得不得了(至少我還沒聽到有人抱怨)。
好的,這是個”類”齊頭式的平等,不是以固定金額獎勵員工,而是以月薪為之,每人得到的金額不一,比起全民普發6千,這個獎賞措施好像還不賴。
天時地利人和多個條件幫忙下,之後在別家公司、有幸在一星期內募爆120億台幣的新基金,業務還得四處跟客戶道歉、退款,作業部也忙著處理交易單及開戶文件而加班。某天上班時,每個員工桌上都多了一台iPod,附上紙卡上有單位主管的簽名,當時許多員工驚喜萬分,形容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這是標準的齊頭式平等,金額不是重點,驚喜成份滿點。可惜,送的是iPod不是現金,不是每個人都愛。以我為例,當時已有iPod shuffle了,雖然功能不一樣,但我就便宜賣給了同事,現金直接入袋;據我所知,也有一些員工拿去網路上轉賣掉了。

年底才論功行賞實在太慢了

我曾在兩家公司領過季甚至是月獎金,當然都是變動式的,從來也沒人知道公式怎麼算,因為大家都領得頗開心,行情強強滾,員工只要表現好,上面自然會打賞。
我記得還曾經有過月薪變成1.5倍的情形,假設月薪是3萬元,加了半個月的獎金,就變成4萬5了。你說,那個員工不開心?
後來到了一家外商公司任職,我自己也第一次當上部門主管,下面帶了8個人,我向直屬主管建議,拿出曾經待過兩家公司的例子,一家發季獎金,一家發月獎金,我只說,等到年底才給員工應有的獎勵,那一包或許很大,但還要等這麼久,天曉得中間會不會有人出來攔胡、把優秀人才給挖走了。
主管聽了也覺得有理,跟老外總經理及相關主管討論過後,就這麼催生出該公司的季獎金制度,雖不完美,但至少是個起步。說起來,我算是功臣之一(或許叫做始作俑者,因為當時我開玩笑說:「我不習慣待在一家只發年終獎金的公司」),十五年過去了,當初的建言讓很多人額外多了收入,我也算是做對了一件事,對得起自己了。
當然,季獎金制度後來也經過幾次更迭,任何制度都會有缺點。我正要講到重點。

錢為何變少了?

獎金池的來源取決於當季業績狀況,資金流入愈多,當然獎金池就更多$$。一開始大家每季平白無故多了幾千塊入帳,其實還蠻開心的,金額會變動,大家也不太在意;不過領了幾次,員工自然認為,那是我應得的,當金額與預期有出入時,自然就心生不滿。
曾有個部屬跑來質問我:「為什麼這次獎金比上次少那麼多?」
我已忘了當時如何回答,大概是模糊帶過吧。事後我去找長官打探原因,原來,後勤單位領的季獎金是由幾個業務主管根據部門來打分數,我帶領的部門在上一季,不巧因為某個同事印錯海報,導致某通路主管給了極低的分數;結果我這個部門的分數被拉低,犯錯的人拖累了所有人,反倒是當季比較辛苦、或是表現好的人,沒有被獎勵到。
唉,真是無枉之災啊!後來我也學到了,原來計算標準是採黑盒子方式作業,隨業務主管的主觀認定,受評單位可能有好幾個人,因為一粒屎壞了一鍋粥的慘劇就發生在我部門,做主管的不可不慎,平時就要跟打分數的主管們打好關係,自己個人的獎金事小,下面同事薪水自然比不上我,人家的獎金可能就因為別人出的錯而被迫一起背黑鍋,做主管的,自然要更勤於將團體的成績不時拿來「提醒」掌握打分數生殺大權的長官了(用白話來說,就是要別人記得,你的業績都是我們部門在背後辛苦支援的)。

制度再進化,獎懲更即時

經過幾年的演變,去除了別人打一整個部門分數恐有立場偏頗缺點,改由各部門主管針對其下屬做一對一的面談,當季表現好的,就給予較高的分數,表現差的,就儘可能在季獎金上予以反應。做的好的,口頭稱讚、公開表揚、鼓掌、記功等等,都太流於形式,即時給予實際獎勵才有用,表現不好的,也能透過獎金制度公平反應。
每季上繳分數給長官前,雖沒有規定,但我會再加上評語,讓我這個部門拿到的獎金池總數,最終的分配可以因個人表現更加差異化。我並沒有取得每個人的獎金明細,不過我相信,我的長官會再參考我給每個人的分數及評語去做公平的分配。
這個機制,我認為也是年終考績的一個先行指標。以往都是每年才打一次分數,有了改良版的季獎金機制,主管得以定期坐下來評估員工的表現,假設,你的同事每季的分數都殿底,即使按年資似乎該升官了,回頭看看每季的分數及評語,做主管的自然心裡有底,也不用等一整年才來翻舊帳、苦惱該給怎麼樣的考績。
假使你的同事每季不是第一就是第二,那麼,年終獎金該怎麼給,你心裡也大概有數了。
這樣的機制當然有缺點,部門主管給的分數並不需受評者的同意。所以,還是可能有員工心生不平,出現「認知上的落差」。

根據這些年來遊走各公司的經驗,我發現,職場上針對員工表現予以論功行賞,真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機制為何,都會有人不滿意。
我認為,好的機制具備下列要件:
1.訂定清楚目標:跟業績做連動,當做到XX億時,就如何如何。有了清楚量化的目標,業務自然向前衝,後勤單位也得全力支援,總不會有人跟錢過不去吧?
2.機制公開透明:制度透明化,遊戲規則寫清楚公告周知,而且,重點是,不能訂了之後事後反悔,獎金三折五扣的殺傷力,遠比本來就沒有任何獎勵機制還大得多,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長期風險。
3.有獎也要有懲:避免吃大鍋飯心態,有人老是躲在背後裝死。不妨訂立團體及個人的獎勵,讓認真努力的人,不會被其他人拖下水,也能因為個人表現而獲得該得的獎賞。
+++
今天先寫到這裡。職場獎賞機制千千百百種,沒有一個可以永遠讓員工心服口服。或許要像我曾任職的那家公司一樣,定期滾動式的調整。人人有獎看似公平,能力強的員工,表現無法被彰顯;論功行賞的機制,公開透明最好,讓員工的預期能給予有效管理。公司上位者,偶爾可以再加碼來個像是iPod(Oh,這個東東現在已停產了,請自行替換)的驚喜,實質激勵員工的暖心舉動,永遠都不嫌多。

想看看職場上死不認錯的人跟狒狒之死有何關連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