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談家庭關係的複製:我為什麼還是重蹈父母的覆轍?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明明已經盡了全力,想要擺脫父母親帶給我的影響,給我的孩子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為什麼我到頭來卻還是複製了我的原生家庭的樣貌呢?」
這是我在諮商實務現場中,時常聽見父母親的真心告白。
在我接觸的許多父母親當中,他們本身也成長自酗酒、暴力、精神虐待、情緒勒索、#藥酒癮#網路成癮 等失功能的家庭。
由於親身體會過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苦與痛,於是他們心中暗暗發誓「我絕對不能和自己的父母親ㄧ樣」。
早年原生家庭的不安,化為他們如今的焦慮。他們戰戰兢兢地經營著現在的家庭生活,努力「監控」自己與孩子的一舉一動,深怕自己的教育稍有差錯就會重蹈父母親的過錯。
但是,在我的實務經驗中卻發現,這些父母親明明已經努力壓抑與克制著自己,但是怎麼到頭來,家庭生活卻依舊復蹈原生家庭的前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Photo from Dvir Adler on unsplash

試圖打造「無菌室」的父母

舉個例子來說,若一個孩子長年生長在暴力的家庭中,他可能擔心自己會複製父母親的暴力行為,因而對所有的負向情緒都採取壓抑的方式。
然而,被壓抑的情緒並不會就此消失,而可能會持續地累積堆疊,等到有一天這個人受到外在的刺激後,所有被深埋的情緒便可能同時傾洩而出,原本被壓抑的情感突然迸發,此時,原有的理性認知與自我控制能力頓時喪失,暴力行為很可能就在此時發生。
或是,這位父親或母親也可能過於敏感「情緒」的存在。當孩子稍有不快,這位父親或母親就會因為感到焦慮而想要盡快平息孩子的心情,例如:試圖搞笑來轉移對方的注意力、直接離現場來逃避關係中的衝突,或是以過度冷靜、沉默的方式來面對對方。
如此一來,關係中的衝突始終沒有機會好好地被面對與討論,而對孩子來說,由於自己的情緒時常受到父母親地「監控」而讓他們感到焦躁,久而久之,這反而可能造成彼此之間的更大衝突。
在一些案例中也可以看見,縱使父母親能夠成功地讓家庭環境杜絕任何負向情緒的存在,但這反而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打個比方來說,若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無菌空間」,喝著 100%過濾乾淨的水,吃著完全健康無毒的食物,空氣清淨機也 24 小時不停運轉,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或許能夠健康的成長,但是只要一離開這個「無菌空間」,便反而可能因為缺乏抵抗力而更容易感冒生病。
同理,對於那些在「#情緒無菌室」中成長的孩子來說,由於他們缺少了體驗與表達情緒,以及觀摩父母親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表達心情的機會,這很可能在他們一離開家庭環境,面對刺激眾多的社會情境時,就顯得無所適從,甚至在產生了情緒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因而更容易顯露出某些情緒或行為上的議題。

強化情緒免疫力

對於那些成長自酗酒、暴力、精神虐待、#情緒勒索 或毒癮等家庭的父母親,可能對於藥物、#酒精#情緒過度敏感 ,因而希望自己可以杜絕這些東西地出現。
然而,這樣的「無菌空間」卻可能反而不易於及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鍛鍊」的!若想要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親要做的或許不是杜絕所有可能有害的物質,而是要學習在面對酒精、情緒、網路等元素時,仍能保有「#免疫力」,也就是當孩子能夠在面對這些東西時,不僅能不沉迷其中,不受到它們的控制,甚至還能夠將之善用。
例如:如何利用網路來搜尋自己需要的資料、增長自己的知識;或是透過健康、成熟的方式來表達心情,以增進別人對自己的瞭解。
換句話說,若父母親因為早年原生家庭的負向經驗而過度焦慮與擔憂,則他們很可能會以「全有全無」的觀點來教育孩子,認為自己杜絕所有的「有害物質」,否則事情的發展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若是父母親能夠學習暫放這種「全有全無」的觀點,並且在父母親的保護之下,陪伴案主適度認識或接觸這些東西,並且適時的給予引導與教育,或許這更能夠培養孩子的免疫力,讓他們能夠不受到酒精、情緒與網路的控制,並且更健康的成長。
紀錄,靜馨心理治療所心理師們撰寫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