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吧,遭受情感忽視的你:擁有慾望,是活著;勇於幻滅,是成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復甦慾望,讓自己活著

人,只要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就無可避免擁有慾望。每個人的慾望層面其實相當廣泛,也包羅萬象,舉凡生理層面的三餐溫飽及衣著保暖,或是在心靈層面想要與人分享的喜怒與哀樂,這都是相當正常的慾望與需求而這些慾望在我們年幼時,能否被好好滿足,就必須仰賴父母親的悉心照料。
然而,在許多人的成長歷程中,因為父母親自身的限制與困難,忽略了孩子的慾望與情感需求,或甚至選擇視而不見,或甚至對孩子的慾望大肆批評與抱怨。久而久之,這很容易讓孩子替自己的慾望貼上一張「十惡不赦」的標籤。
舉例來說,當孩子興高采烈的回家,想要與父母親分享喜悅的心情,但常換來一張淡漠的臉孔。或是孩子在外受到欺侮,想回家討拍,卻只會招來一頓不明究理的責罵。也有一些孩子遇到難題想與人討論,但當家門一開,反而看到比自己更憂鬱、脆弱的父母親,孩子因而選擇噤聲,甚至有些孩子會壓抑自己的慾望與需要並扮演起父母親的父母,開始照顧父母親,因為他們擔心自己對憂鬱無助的父母親所吐的苦水,會不會成為壓垮父母親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這些孩子來說,擁有慾望與需求之後,並不會獲得滿足,反而只會招致失落與痛苦。因此,「慾望的塵封」就成為當下的生存法則。因為沒有慾望,就可以免於失落。
有時候,儘管已經長大成人,但這些孩子很可能在沒有察覺的狀況下, 將這個生存法則帶進自己的未來。縱使他們結交了好友與伴侶,但童年的陰影仍緊緊跟隨。當年「塵封慾望」的法則,原是為了要讓自己能在痛苦中生存,但這個法則 卻悄悄變形為 一種詛咒。對當年而言, 只要沒有慾望,就可以免於失落。 但對現在來說缺失了慾望,也就無從感受慾望被滿足後的喜悅,人生也可能因此變得空洞與平板。
值得注意的是,慾望的產生,不盡然只會帶來滿足,有時也必然帶來挫折。在慾望的滿足與不被滿足之間,我們替自己的內心爭取了一個私密的空間,讓我們可以體會內心的種種情感,包括:滿足、欣喜、愉悅、挫敗、憤怒與悲傷等。當我們有能力替自己創造一個豐富的內在情感世界,我們或許可以開始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感覺到自己活著。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幻滅期待,讓自己 成長

若是在童年時期,長年受到父母親的情感忽視,則這些人心中很可能還活著一個小小孩,不斷渴求父母親的愛。長大成年後, 這些 仍可能想要透過付出與犧牲,換取 父母親的認同與讚賞。
每個人都想要獲得父母親的愛,但當「父母親的愛」成為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或甚至是唯一的目標時,我們就在無形之中,過著父母親想要的人生,陪葬了自己的靈魂 。
父母親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當我們能夠勇於面對父母親的限制,明白他們並無法完美地給出我們所需要的愛與認同,我們就比較有可能不再讓自己的生命成為父母親的附屬品。但要接受這個事實並不容易,因為這會帶來相當大的失落。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也是我們與父母親分離的起始點。一旦我們能夠勇於幻滅自己對於父母親的 理想化 期待,不再冀望自己從未獲得的父母親的認同,不再索討那些必須靠著陪葬自己的人生才能換來的父母愛,我們才能將更多的力氣放在 經營自己的人生。而當我們 願意承認父母親的限制,我們就較有機會不再當個向父母親討愛的「小孩」。對於那些父母親無法給予我們的、無法愛我們的、無法認同我們的,我們可以學習當自己的「父母」,重新學習愛自己、認同自己。一旦我們做到父母親無法做到的這些事情,我們就超越了父母親所帶給 我們的缺失 ,並活出另外一種圓滿。

讓自己真的回家

「回家」,最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心中,找到一處可以感到 歸屬與安定的地方。
當我們能夠重新復甦自己的慾望,不再扮演父母親的父母;當我們能夠幻滅對父母親的理想化期待,不再當一個持續討愛的老小孩,或許我們就能 逐漸把「自己」重新 找回來,並且用「真實的自我」去面對父母。此時,面對父母親的不完美或缺陷,我們才能真正 安在這段親子關係中,好好地當他們的「小孩」,而在此同時,我們也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
紀錄,靜馨心理治療所心理師們撰寫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幾年,集體生命最大的經驗,大概是Covid-19,焦慮不安如迷霧驚魂般籠罩著每個人,包含嗷嗷待哺的孩子。生命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限制,生活、工作、興趣、運動…等等,就連情感也因為物理性過於靠近,而出現疲態、裂縫。 為了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3C產品,使我們的世界
「我明明已經盡了全力,想要擺脫父母親帶給我的影響,給我的孩子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為什麼我到頭來卻還是複製了我的原生家庭的樣貌呢?」 這是我在諮商實務現場中,時常聽見父母親的真心告白。 在我接觸的許多父母親當中,他們本身也成長自酗酒、暴力、精神虐待、情緒勒索、藥酒癮、網路成癮...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這幾年,集體生命最大的經驗,大概是Covid-19,焦慮不安如迷霧驚魂般籠罩著每個人,包含嗷嗷待哺的孩子。生命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限制,生活、工作、興趣、運動…等等,就連情感也因為物理性過於靠近,而出現疲態、裂縫。 為了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3C產品,使我們的世界
「我明明已經盡了全力,想要擺脫父母親帶給我的影響,給我的孩子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為什麼我到頭來卻還是複製了我的原生家庭的樣貌呢?」 這是我在諮商實務現場中,時常聽見父母親的真心告白。 在我接觸的許多父母親當中,他們本身也成長自酗酒、暴力、精神虐待、情緒勒索、藥酒癮、網路成癮...
許多來到治療 室找我諮商的人,時常抱著極為矛盾的心情 。 一方面,當他們訴說著自己 在 原生家庭中所曾經歷的虐待、遺棄、疏忽,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管教時,他們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詢問我:「 會發生這些,並不是我的錯,對吧?! 」 然而,我卻又可以從他們種種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故事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子どもにとっては、裕福な家族を求めて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だ、温かい家族、自分を愛してくれる両親のいる家族が欲しいのです。子どもたちの部外者へのメッセージ、どうしよう、どれだけ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ても、子どもたちの心の傷は埋められない、彼らはただ仲間を求めているだけだ…でも大人たちはいつもそれをわが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子どもにとっては、裕福な家族を求めて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だ、温かい家族、自分を愛してくれる両親のいる家族が欲しいのです。子どもたちの部外者へのメッセージ、どうしよう、どれだけ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ても、子どもたちの心の傷は埋められない、彼らはただ仲間を求めているだけだ…でも大人たちはいつもそれをわが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