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_第四章(寫實主義和透視:從文藝復興繪畫到數位媒體)筆記

我們終於到了跟藝術史有點關係的章節了,真不容易。擺脫了現代性各種理論與艱深的專有名詞以後,這個主題有趣的多,即探討寫實主義在不同歷史與文化背景下的差異,以及透視作為主流繪畫手法的發展史。
這章是前四章裡最有趣的。但因為帶書到處趴趴走太重,所以遲遲沒補上這篇。
  1. 視覺藝術在宗教史上最初史的呈現與其說是寫實,不如說是更象徵的(例如魚和餅是聖餐等)。是到後來才往寫實邁進,在發展上呈現(再現)我們眼睛所見的景象的重要性高過於象徵性的呈現。 (p.154)
  2. 所以其實簡單來說,藝術史即可視為(1)不同時期所採取的觀看方式 以及 (2)對真實世界的再現形式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史。反之,我們也能從作品呈現出的(1)與(2)去反推其創作年代。(p.155-p.158)
  3. 寫實主義其實也有很多種,舉例蘇維埃的寫實主義,就跟我們一般認知的寫實主義不太一樣。(p.158-p.162)
  4. 何謂真實(或如何寫實,或如何做到效果最好的再現)見仁見智,但不代表後來的不一定比早期的更進步。 (p.163)
這段算是滿重要的一段話,因為普遍藝術史會有種寫實主義出現後在再現上更為精確,視為藝術的進步,而開始看輕更早的藝術作品。
書中舉了兩例,分別為a. 宗教早期的作品,與其說是畫家尚未解決透視議題導致作品的空間顯得平板/不立體,不如說畫家著重的點本來就不是空間的合理性,而更多是宗教故事的典故本身以及主角的強調,宗教感的營造。而透視這種科學理性的呈現技法,在一開始甚至是與宗教相斥的,還有這一層面在;
b.古埃及的壁畫的空間邏輯包含文字與取景空間,畫面完全不具備景深,是另外一種呈現邏輯。然而之前看專論畢卡索/立體派的書有提到,這類作品為讓角色能清楚被辨識,不採用寫實主義的騙術,而是呈現角色的特徵(例如,人有兩隻手,手就不會因為側身被擋住;人也不會因為是側身而看不到兩隻腳。人的特徵包含四肢與五官被重點性的呈現,讓觀看者能一瞬間辨識。這是後來立體派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之一)。
5. 因為透視法包含了潛在的扭曲與欺騙,後續才會出現不同類型的反動如印象派與立體派,以及後來的現代藝術。其實都跟藝術家認定何謂真實,以及如何透過藝術去趨近這個真實有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Manso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