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學殿還是學店?(上)-我對高等教育的想法

不知不覺就讀研究所也快滿兩年,身邊碩二的同學也被迫要開始思考畢業後的下一步。
誠如我在國考系列文章中提到,許多人唸研究所的最大動機是延後做決定的時點,包含當年大五的我(雖然後來沒考上)。與其說這是不負責任,我更傾向認為是整體教育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在求學的22年間,台灣學生並沒有真正被引導找出自己的興趣或志向所在,只是半推半就照著「升學路徑」唸完大學,然後前方的路跡突然就斷了,也難怪許多學生想要停下來找方向。但學生們總是被恐嚇待業太久公司不敢用,研究所自然成為另類的避風港也有人是認為大學學歷已不值錢,因此唸完大學必須再唸一個研究所鍍金。種種因素讓唸研究所的動機看起來不再那麼有「學術理想」。
然而以上種種「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其來有自。

廣設高等教育機構

1994年4月10日,有一群學者和民間團體走上台北街頭,呼籲廣設大學,史稱「410教改」。410教改起心動念是相較於當時OECD成員國,台灣的大學淨在學率偏低,為了國家發展與競爭力,擴大高等教育窄門可能是個合理的辦法,畢竟當時全台僅有23所大學,聯考的壓力許多人應該也還印象深刻。
資料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730/2304417.htm
資料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730/2304417.htm
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730/2304417.htm
我有幸躬逢其盛,在410教改那年來到這個世界上。經過前人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在2012年踏入廣設的高等教育殿堂,那年全台已有120所大學,足足是410教改前的五倍多。到了2017年大學畢業,那年正好是全台大學數量的尖峰,一共129所。
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下,廣設大學確實是有幾分道理的,但沒有考慮到少子化的趨勢、政府也無力監督這麼多大學的辦學品質。大學浮濫、大學生良莠不齊,最終導致多數大學的學歷失去公信力。這顯然不是大學生的問題,而是歷史共業。
對於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親戚朋友的子女個個都上了大學,想當然爾我們也會被洗腦或被強迫要去唸大學;但當我們努力唸完大學,卻被奚落大學學歷不值錢,我們也是滿肚子委屈。
再加上經歷過大學聯考窄門的父母們,根深蒂固地認為讀大學就是成為知識分子(翻身)的最快途徑,拼命將子女送進大學,結果子女不知道唸大學的動機是甚麼,也就得過且過,畢業了就再往研究所躲
廣設高等教育機構固然增加了大學的枯枝數量,但還是存在一些辦學認真、口碑優良的大學。為甚麼連這些優良大學的畢業生也拼命想唸研究所鍍金?我甚至在研究所的某場課堂演講中,聽到一位知名大學教授感嘆,他對學生掏心掏肺,但學生似乎並不珍惜眼前老師給的資源。好大學的好學生捨棄大學的資源、卻拼命往研究所擠,難道是這些大學生眼高手低?

高等教育的本質

我覺得這涉及一個更深層、更複雜的問題:我們的政府與社會大眾,究竟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的本質?
  • 如果我們認為高等教育等於競爭力,那麼唸大學本身就代表著競爭力,這在大學聯考窄門時代也許是成立的。(我簡稱這種看法為升學主義)
  • 如果我們認為高等教育是為了培育產業所需的部分人才,那大學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我簡稱這種看法為就業導向)
  • 如果我們認為高等教育是為了培養學術研究的能力,那可能大部分的學生都不需要唸大學,而是應該另尋就業導向的培訓管道。(我簡稱這種看法為學術研究)
除了第一種看法已經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以外,很難說後兩種看法哪一種是錯的,因為高等教育本來就必須併存這兩種矛盾的看法,只是原因有點難以啟齒罷了
就業導向和學術研究其實有一點衝突,衝突在於容易導致教學方向的混亂。但高等教育原先就包含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應該是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將來要為企業所用;研究所是建立在大學專業之上,繼續鑽研同領域或不同領域的地方
簡單來說,就是讓大學以就業為導向、研究所以學術研究為導向,才是合理的區分方式。如果在大學階段就要求學生要有獨立自主研究的能力,那研究所豈不淪為證明學生有研究能力的認證機構而已。
高等教育的本質看似矛盾,其實只是沒把大學和研究所分開看而已。
許多教授以研究為榮,認為就業導向的教學會「污染」學術研究,但這種看法反而進一步擾亂大學和研究所的教學方向。
採取大學以就業為導向的看法,無疑是將大學拉出學術研究的神聖殿堂,也難怪許多教授們難以接受。此外,這種看法同時也挑戰了升學主義的看法,當年大家擠破頭想進去的大學,如今卻變成就業輔導站,情何以堪。
總總因素加總在一起,讓大家都想將大學打造成學術研究的殿堂,同時又讓大學生暴露在「畢業即失業」的壓力之下。研究所鍍金,只不過是大學生們避免失業的掙扎罷了。

大學資源的浪費

回到學生不懂珍惜的問題。
扣除真的在打混的大學生,連我都必須承認,大學的我也是個不懂珍惜的大學生。學生不珍惜學校的資源,往往是因為大學生自己都不知道唸大學是為了甚麼,當然得過且過、無從去利用這些資源或是學生以為唸大學是為了就業,但老師給的卻是學術研究資源,學生自然食之無味也有可能學生滿懷學術研究理想,結果進到大學發現老師都在教怎麼考國考、拚證照,根本是收錢的學店
以上任何一種情況都會導致學校的資源被浪費,而這種情況普遍存在,好大學、好學生也不例外。追本溯源,還是因為大家對於高等教育的看法不一致所導致。
下篇繼續談談我對法學高教和司律考試的看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GYB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