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生存家族》經典日影中的城市與鄉村

這是一篇之前第一次寫播放清單的時候整理的內容了。出發點是《生存家族》,導演是矢口史靖,這是一部2017年的舊電影了,所以現在不難在串流上看的,雖然當時網飛看完就下架了,現在遠傳friDay、MyVideo、HamiVideo和Disney+都看得到,相信也已經很多人都看過了。其實關於這位導演一般對他的作品最熟悉的應該還是《水男孩》、《搖擺女孩》、《WOOD JOB!哪啊哪啊神去村》。一如這幾部片一樣,《生存家族》很幽默,這幾部片都有著類似的模式和質感,其中我特別想要講的是日本電影裡面的城鄉對比。

日本現代化的歷史
我私下常提到我對於日本電影裡面的城鄉對比很感興趣,其中像是《神去村》就是非常典型的城鄉對比,《生存家族》也有著類似的命題。在這之前,我們得要先回顧一下日本的現代化歷史。
有陣子對於電影中的空間研究很有興趣,那時開始,我一直認為在日本電影中常見到以城市象徵現代化的日本(形式、物質上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日本),以鄉間象徵傳統日本(文化、價值觀與傳統傳承的傳統日本)。而主角在電影中的成長則是在經歷這兩種空間的經驗上受到衝擊,產生衝突,並從中取得平衡建立新的自我認同。
時間回到十九世紀初,日本幕府鎖國,當時中國的清朝政府也是類似的狀況,面臨西方的殖民主義和相對先進的科技,為了不受影響而選擇在文化和知識上完全不和其他國家接觸,只保留和東亞大國的最低限度交易。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黑船事件(1854年),美國向日本政府展示自己的科技優勢,逼迫日本開港,並連帶發動了明治維新。
相對於當時被大大打擊的清政府,日本發現大中華文化並不再是主流,於是從黑船事件到明治維新帶來了「脫亞入歐」的發展,相反於清政府的中體西用保留了大中華文化的核心,日本朝向完全歐化發展。
日本快速地工業化、現代化,1872 年開通了東京新橋到橫濱的第一條蒸汽鐵路,日本從以一個以水運為核心的國家轉入全新的運輸模式。從此鐵路成為日本現代化的象徵,也是日本文化當中連結所有城市的必然元素。這半世紀之間不論從文化、制度、生活習慣甚至服裝上都完全改變。這時候的日本快速成長為全亞洲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1872 年開通了東京新橋到橫濱的第一條蒸汽鐵路
於是問題就來了,隨著歐美的文化和知識進入日本,日本也與其他大多數當時受到歐美影響的國家一樣開始思考民族主義。『誰是日本人?』這個問題就浮現了。換言之,雖然你可能父母都是日本人,你在日本出生長大,可是你的日常生活,你吃的是西式的早餐,穿的是西式的禮服、聽廣播、看電視、搭火車,甚至你如果接受了歐美的價值觀,漸漸就會失去身為日本人的本質。所以明治維新的同時,日本在教育上非常強調傳統的價值觀、宗教、政治立場,以維持日本在與外國競爭的時候,國民仍有足夠的忠誠度並且延續傳統日本文化。這在後來進一步成為軍國主義,並與當時的種族民族主義埋下二戰的因子。二戰後,由美國介入又再一次調整了這個價值觀,不過這邊先不提了。
總而言之講這麼遠就是要提一件事情,當代日本民族是這兩者的合併,擁有西方現代知識、保有傳統價值。然而這兩者仍是衝突的,尤其是在二戰後,當代普世價值挑戰傳統價值的時候,日本傳統價值和民族認同的調整一直都是個很大的問題。

日本電影的城鄉命題
因此產生了城鄉命題。(我終於寫回來了)城鄉命題簡單來說我認為就是主角在現代化的城市當中,因為在城市文化的衝擊下而迷失,透過回到鄉下重新面對傳統日本價值,找到自我認同,再帶著成長後完整的自己回到全球化的城市當中。這樣的命題很常見,而且有趣的是,通常這兩者之間是以鐵路連結的,正反映了日本現代化的過程。熟悉日本電影的人想必此刻已經有一些畫面了。
這邊如果上面這段很抽象沒有畫面,你可以想像一下為人熟知的《神隱少女》,千尋從現代社會,在搬家的時候進入到一個被遺忘的火車站,穿梭進入神隱的傳統日本神話世界(宮崎駿在書中提到這就是整個日本的縮影),在裡面忘記自己直到找到自己的身分,透過海原電鐵找回平靜的自己最後回到現實。
還不夠的話,想像一下比較近期的《你的名字。》,男主角在東京生活中感到麻痺,因為要找尋自己失落的另一半,為此一行人來到了鄉下,透過重新認識已經消失的記憶中的鄉間小村(一個充滿神話儀式的傳統小村),找到像是靈魂遺失的另一半的女主角,兩人重新獲得身分回到現實東京。
或是《神去村》當中,不論小說版還是電影版,男主角都是找不到自己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的定位,搭上火車來到偏遠的林業小村,重新社會化學習融入一個傳統的日本林業社會,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神去村》電影版當中有個小地方,電影開始的時候你會看到主角從轉搭好幾次的火車,最後來到一個沒有大眾交通、必須搭乘私人汽車的地方,甚至手機都收不到訊號了。用這來告訴大家:他到了一個鳥不啦嘰的偏鄉小村。在日本電影當中,你很常看到類似的橋段——搭乘新幹線象徵著前往或離開大都市而且距離很遠、若是搭乘一兩小節的普通車表示已經在相對鄉下的地區、若是搭不到火車必須轉搭巴士就是神祕的偏鄉了。鐵路作為日本電影中的空間元素也很值得去思考。
當然,以鐵路作為空間象徵的電影很多,各國電影中都不難看到,如果有人想看我再找時間針對鐵路寫一篇。

從現代『退化』到傳統的過程
《生存家族》當中也有著和《神去村》相似的命題,當以電力為核心的現代文化崩壞的時候,通勤電車先停了,機場關閉了,你可以看到城市陷入失序,價值觀受到挑戰。所有熟悉的城市日常都因此而變調,所有器物和空間都產生了性質上的改變。於是主角一家人開始踏上尋找「生活下去的方式」的旅程。從城市的核心移動到城市的周遭,最後走向鄉村。
不例外地,最後離開城市的辦法,你猜用了什麼交通工具?
當然,走向鄉村不只是一種故事發展的巧合,也是一種必然,在這段旅程當中,他們必須面對重新調整生活形式,從現代較為疏遠的小家庭關係,慢慢回到必須彼此依靠的傳統家庭關係,接下來是與鄰里的關係(即使它們實際上是在流浪),從城市中彼此陌生、競爭、衝突,到避難所共同求生的鄰里關係,到最後回到鄉間的共生關係,就像是回溯傳統價值一般,主角一家人被迫必須慢慢重新回到父執輩的鄉村生活,重新建立起面對生活的方式,並在這個過程當中克服每個人的缺陷成為更好的一家人。
不過寫到最後也難免感慨,日本在這樣的故事當中,除了宮崎駿向來很重視以女性主角去發展之外,大多數這樣的故事都還是以男性角度去出發,《你的名字。》是由男主角去找消失的女主角,並透過男主角找回她讓她回到現實,甚至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某種程度上在電影中是將女主角描述為男主角遺失的那一塊,她是逝去的平行時空。《神去村》的小村除了原本就是父職子繼的林業文化外,故事中還是一個非常重視陽物崇拜為宗教的小村(原作小說就有,但是沒有電影版這種方式強調),電影中高潮片段完全是以陽物崇拜作為趣味的來源。《生存家族》不例外地,非常強調父子連繫、父承子繼這一件事情,劇中設定初期在家庭當中失能的父親慢慢取得家人的信任外,兒子則在這個過程中獨立擔起家庭核心,遇見的兩個農村家庭也都明顯是父權的體制。相較之下,媽媽和女兒在劇中幾乎都是只有喜劇作用的輔助角色,也很符合傳統刻板印象。或許這也反應了日本文化當中在性別這一塊,繼承了傳統父系社會而無法捨棄的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Kissa 就是貓。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