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聯想系列文】#4 專業聯想:長輩忘東忘西正常嗎?談認識失智症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蘇少鏞諮商心理師
我阿嬤從去年秋天開始,每天都買一袋橘子回來,週末去看阿嬤才發現冰箱除了橘子以外,什麼都放不下…
告訴我媽明天要去看醫生,就開始每幾分鐘問一次明天是不是要去看醫生?從下午問到晚上問到睡前,我快瘋掉,這是健忘嗎?但又好像不是,感覺他的腦袋不斷重開機一樣…
我爸一天到晚搞丟他的鑰匙,找不到就大發脾氣說一定是我媽把它鑰匙藏起來不給他出門,幾次還差點動手打我媽,最後都會在一些匪夷所思的位置找到,例如冰箱冷凍庫,或是電鍋裡面。我媽現在每天一定要把鑰匙找出來放在鞋櫃的固定位置上才會安心,否則都會緊張到血壓飆高、失眠…是不是爸想離婚但說不出口才這樣?
在醫院從事失智症照護工作數年來,經常在初診時向家屬蒐集早期症狀資料的時候,聽到類似的故事。可惜的是當下案主認知受損的程度,多半已經更嚴重,幾乎是達到輕度失智的程度,才來進行檢查,並且確診為失智症,進而使案主及整個家庭,被迫開始進入漫長、沈重的照顧任務。

何謂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家屬以為這就是隨著老化出現頑固、難以溝通的性格,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事實上,這些跡象的出現表示長輩可能已經生病了,必須及早接受門診檢查與治療。
失智症(Dementia)是指認知能力退化至功能出現障礙的狀態,最常見的是記憶力受損,無法記住最近的發生的事情、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例如買東西沒有結帳就把商品帶走、爆粗口或是出現不適當的對話、對家人或是路人做出性騷擾的行為、憂鬱症狀、面無表情或是激烈的情緒、也可能出現妄想或是幻覺,最後會表現的退縮與冷漠。
大多數的失智症早期階段,病情發展的非常緩慢,也是最難被家人發現及忽略的時期,這些輕微的認知與行為上的缺陷,通常被診斷為輕型認知障礙症(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但不代表只要被診斷為輕形認知障礙症者一定會發展到失智症的階段。

失智症的診斷

失智症的診斷包含門診會談評估、神經學、血液、腦部影像的檢查,以及透過心理師對案主進行認知功能檢查,評估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注意力、計算能力、定向感、抽象推理能力、視覺空間能力、語言能力等。過程中同時會跟家屬面談,由家屬或主要照顧者的角度提供病患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等情況,經由綜合評估後,用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及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來評量病患的嚴重程度,分成健康、疑似或輕微、輕度、中度、重度、深度及末期等。

失智症的治療

現今,失智症經過大量的研究與藥物的開發,但尚未出現可以逆轉或是根本上治癒的的藥物,目前針對失智症的治療方式可簡單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目前僅有阿茲海默症有專門的藥物可進行減緩退化的治療,如愛憶欣、憶思能;其他如血管型失智、額顳葉失智或路易氏體失智症等,目前並沒有對症治療的藥物。但是針對不同失智症所共病的憂鬱症壯、攻擊行為、躁動不安、睡眠障礙等,仍可使用相關精神科藥物進行治療,以緩解上述症狀,減輕案主的症狀表現與緩解照顧者的負擔。
非藥物治療方面,我們可藉由營造讓案主感到熟悉及安全感的環境、安排參與活動、改變溝通模式、進行認知促進訓練、懷舊治療、光照治療、按摩、音樂治療、運動、芳香療法、寵物、藝術、園藝治療等非藥物介入的方式,來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這些非藥物治療的資源,可以透過失智共照中心轉介資源連結、或是搜尋縣市政府衛生局公告的失智社區據點進行報名,僅需要支付少許或不需負擔費用。
至於照顧者在案主剛確診,或是漫長的照顧過程中所累積的壓力與情緒,則可接受心理諮商,處理疾病為照顧者帶來的的衝擊,同時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心理師也能完整的帶領照顧者和家庭成員認識疾病,並討論如何因應病程的改變擬定照顧計畫,同時學習接納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的現實,以及處理各種症狀帶來的挑戰。

失智症的預防

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包括保持身體健康、保持社交、維持認知功能和壓力與情緒管理等,也就是維持健康生活的方法,例如定期運動、參與社團活動、均衡飲食、充足的睡眠和自我放鬆的技巧如瑜伽或是冥想等。
此外,抽煙、喝酒、心血管疾病、三高和憂鬱也是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子之一,若有以上情況的民眾,建議規律至門診接受治療,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

失智症的篩檢

家中若有65歲以上長輩,每年進建議行一次失智症的篩檢。失智症的早期篩檢和診斷可以幫助長輩和家庭及早進行治療和延緩失能。
我們可以使用AD-8極早期失智症量表進行自我評估或諮詢專業人員進行諮詢檢測,我們可以利用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所提供的網頁直接進行篩檢: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OnlineOtherCheck
如果得分小於2分,建議每年做一次篩檢,若大於等於2分,建議到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做進一步檢查。或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 (失智時,我幫您)做進一步的諮詢。

結語

失智人口快速增加、多由家人照顧外,照顧人力也因少子化及高齡社會的影響下更加缺乏。在此情勢下,讓更多社區民眾了解和預防失智症,發揮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作用,可大幅減輕失智症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
▍更多蘇少鏞心理師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接觸諮商前,不免有很多人對諮商抱持著疑問:「這些人為什麼不跟家人或朋友聊聊就好,還要特別花錢找一個心理師談呢?」,另一些人則覺得「心理師收那麼貴,是有比較厲害嗎?」,但更多人則困惑「阿聊天和諮商是有什麼差嗎?」針對一些諮商與普通聊天之間的差異,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它們的不同吧!
我是個同時有著日本認證收納師證照的臨床心理師。在幾年前「整理學」的概念甫在台灣萌芽時,我便曾加入整理師團隊,協助研究購物、整理背後的人性,撰寫相關心理學文章,並開發整理心理相關課程。 我們一起探究整理背後的各種心理意涵吧!
很多人總是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身以外的人事物,而忘記了自己,所以慢慢地出現身心上的反應,就像是在向主人抗議。希望能藉由不同的體驗,讓更多人了解「自我照顧」的重要性,希望愈來愈多人在平常的生活裡就能懂得去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在與父母工作的過程中,常會聽到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對於和這年紀的孩子相處感到挫折與心累。 我們幹嘛這樣的關係怎麼辦呢?
當你下定決心想接受心理諮商,心裡可能就會冒出:「那我要去哪裡諮商?又要找誰諮商呢?」的疑問,我相信這對有意接受諮商的人來說真的是個滿讓人頭大的問題,本文便來提供幾個思考的方向吧!
透過工作坊的探索,更能認識夢之於自己的關係,是寫給自己的一封情書,是一個更認識自己情緒與感受的管道。
在接觸諮商前,不免有很多人對諮商抱持著疑問:「這些人為什麼不跟家人或朋友聊聊就好,還要特別花錢找一個心理師談呢?」,另一些人則覺得「心理師收那麼貴,是有比較厲害嗎?」,但更多人則困惑「阿聊天和諮商是有什麼差嗎?」針對一些諮商與普通聊天之間的差異,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它們的不同吧!
我是個同時有著日本認證收納師證照的臨床心理師。在幾年前「整理學」的概念甫在台灣萌芽時,我便曾加入整理師團隊,協助研究購物、整理背後的人性,撰寫相關心理學文章,並開發整理心理相關課程。 我們一起探究整理背後的各種心理意涵吧!
很多人總是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身以外的人事物,而忘記了自己,所以慢慢地出現身心上的反應,就像是在向主人抗議。希望能藉由不同的體驗,讓更多人了解「自我照顧」的重要性,希望愈來愈多人在平常的生活裡就能懂得去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在與父母工作的過程中,常會聽到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對於和這年紀的孩子相處感到挫折與心累。 我們幹嘛這樣的關係怎麼辦呢?
當你下定決心想接受心理諮商,心裡可能就會冒出:「那我要去哪裡諮商?又要找誰諮商呢?」的疑問,我相信這對有意接受諮商的人來說真的是個滿讓人頭大的問題,本文便來提供幾個思考的方向吧!
透過工作坊的探索,更能認識夢之於自己的關係,是寫給自己的一封情書,是一個更認識自己情緒與感受的管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自從阿嬤失智後,我很少踏進她房間,一方面觸景傷情,一方面我一直避免自己聽見那個鈴鐺聲。 其實阿嬤在失智症前到確診失智症的中間,經過一段退化過程,那時候阿嬤還沒完全失智,但基本上很多行為都有失智跡象。她最常把錢包放到一個地方然後忘記,就會慌張地要我們幫她找錢包。所有的孫子都會在阿嬤的房間東翻西找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自從阿嬤失智後,我很少踏進她房間,一方面觸景傷情,一方面我一直避免自己聽見那個鈴鐺聲。 其實阿嬤在失智症前到確診失智症的中間,經過一段退化過程,那時候阿嬤還沒完全失智,但基本上很多行為都有失智跡象。她最常把錢包放到一個地方然後忘記,就會慌張地要我們幫她找錢包。所有的孫子都會在阿嬤的房間東翻西找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