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空而來》是美國導演伍迪.艾倫的回憶錄,全書將近四百頁,內頁文字排得密密的,可說是一本份量不輕的書,需要花點時間閱讀;可是當我一打開書讀了沒幾頁,文字間自然散發出一股動力,推動著我想要把整本書好好讀完。
我認為這股閱讀動力來自兩個地方:
其一,從書中的字裡行間裡,可以讀到伍迪.艾倫是個真誠、讓人感覺親近的人。他在書中雖不時謙虛自貶,但從他隨興所至列舉出的書籍、電影、爵士音樂,以及自己所深愛的作家、導演、爵士音樂家,會讓我覺得他真是太過謙虛了,如果不是累積了大量閱讀與鑑賞的品味,很難自然流露出不時信手捻來的自信。(額外一提,伍迪.艾倫在書中可不是在文末列一個BOX,開些他喜歡的書單或片單,來顯示自己有品味而已哦。)
其二,本書翻譯陳麗貴小姐不僅能將作者那種真誠卻又絮絮叨叨的特質,運用妥當的文字翻譯出來,書中容納海量的詞彙(想想那些書名、片名、爵士樂手、演員和導演大名,光用想得就會流汗哪……),以及伍迪.艾倫在文中不時流露出的幽默感及意在言外,充分說明了這絕對是一本「不簡單」的書。也因此,譯者特別在書中寫了一篇〈譯者序 〉,我認為相當值得一看!此外,鴻鴻老師寫的推薦序〈伍迪.艾倫的呈堂證供 〉也為一般讀者導覽作者的作品,是一篇很好的推薦文!
有段時間我很愛看伍迪.艾倫年輕時導的片子,覺得他很有哲學家的自省與批判氣質,他在電影中選用的演員、音樂及場景,又充分顯露出他在藝術上的敏銳與才華。凡此種種因素,使得伍迪.艾倫導演的片子就是「獨特」二字。可是,當年看到新聞媒體爆出的「性侵」醜聞,確實一度讓我以為他就是「那種導演」,不免在心中對他貼上負面標籤。
在《憑空而來》這本書中,伍迪.艾倫可說是「毫不隱藏」地談起那段醜聞風暴的始末(當然,對哪些事情有所保留,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身為讀者的我,能從文字中充分感受到他當時遭媒體帶風向而百口莫辯,對於社會大眾、許多演員在不清楚狀況下將他「定罪」,令他對於人性幾乎失去信心的錐心之痛。
閱讀時我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他,但我認為讀到媒體之外的當事人觀點很重要。甚至在書末,我深深感受到他想透過書寫,為自己奮力一搏的那種決心與勇氣,真的,身為讀者的我很被觸動!我想這本原文書名取為Apropos of Nothing,意指突然之間的、憑空的,也是在回應自己當年深陷性醜聞風暴時的無奈心境吧。
看完書以後,為我補足了「伍迪.艾倫」的一些背景知識,讓我想找時間把他過去導的片子再找來重看一次,也想看看他在書中提到的眾多愛片,例如他最愛的劇本是費雯麗和馬龍白蘭度主演的《慾望街車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就真的是劇本超級棒又無敵好看的經典好片!!
閒話一句,對於本書書封上,刻意將書名某些筆劃做透明的設計,我個人比較無法參透設計者的巧思,反而覺得對於書名的辨識造成一些困擾。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