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我」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爾時,善現亦白佛言,我清淨故,色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受想行識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果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一切智清淨,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清淨故,無得無現觀,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無邊故,色無邊,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我無邊故,受想行識無邊,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復言,若菩薩摩詞薩能如是覺,是為般若波羅蜜多,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四十五 第四分清淨品第八
這兩天抄經,深受這段經文的吸引,因為似乎很少在經文中看見這麼多的「我」,看起來是在提示著「我」如何修行。
看起來很長的一段經,其實是善現菩薩一層層的請示和詢問佛陀:「我清淨故,色、受想行識、果、一切智清淨,是嗎?是無得無現觀嗎?」佛陀從頭到尾只說一句話:「如是,畢竟淨故。」善現又說:「我無邊故,色、受想行識無邊,是嗎?」佛又說了同樣一句話::「如是,畢竟淨故。」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佛法對「我」的理解是:「我」是色受想行識所構成。色包含的是物質層面,是我們的身體和生理層面;受想行是心理層面;受想行識包含了我們的精神層面,但識的本身更深奧,精神層面無法完全涵蓋。在心經中的識蘊只說到第六識的「意識」,到了唯識學的經論才有第七和第八識。
在善現和佛陀的問答中,讓我感受到一種正面積極的修行感。怎麼說呢?只要從「我」著手,慢慢地覺察自己的受想行識在身口意的活動,逐步清淨,是可以慢慢契入般若智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消失】 早晨走在鐵馬道上,一隻黑色長尾中型鳥飛在前方胸口的高度。 「怎麼飛那麼低?」正當我納悶時, 視線循著鳥的視角延伸,黑鳥的前方是一隻奮力飛行的鮮紅小蟲。 眨眼的瞬間,鮮紅小蟲不見了! 黑鳥轉彎飛向鄰近的枝葉叢裡。 回到家中,我向孩子描述我在步道所見的這個景象, 問他:「紅色小蟲怎麼了?」 五
    孩子的幼兒園在榮民之家裡面,是去年剛成立的。 榮民之家會決定要成立附設幼兒園,一定是有許多的緣由。 今天早上一如往常地騎摩托車載孩子上學, 不同的是,一到門口,看到五十公尺遠處停了三台黑色箱型車, 其中一台有一尊金色的佛像,空氣裡傳來阿彌陀佛的聖號。 我下意識地緊張了一下,想要保護孩子,也在想要怎麼
    是一個慣用大腦和手指,長時間坐姿,不喜歡運動的人。有一副僵硬的身體,曾經彎腰勉強摸到膝蓋,和身體相關的課程,對我來說都是復建。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 畢柳鶯醫師
    是周醫師下面的這篇文章,讓我決定將陪伴父親的往事和日記翻出來,放在陽光下。和周醫師的既是醫者和病家的關係,也是同事,因為父親罹癌而共譜了一段故事。生命的意義有時難以言喻,卻在彼此的交互作用中顯化。
    我陪著爸爸,坐醫院的電梯,經過急診室的時候,恍如隔世,爸爸住院的那一天,是自己騎著野狼來急診的,還可以在我的身後慢慢的走路,此時雖然清醒,卻是必須躺著推床出去了。
    【消失】 早晨走在鐵馬道上,一隻黑色長尾中型鳥飛在前方胸口的高度。 「怎麼飛那麼低?」正當我納悶時, 視線循著鳥的視角延伸,黑鳥的前方是一隻奮力飛行的鮮紅小蟲。 眨眼的瞬間,鮮紅小蟲不見了! 黑鳥轉彎飛向鄰近的枝葉叢裡。 回到家中,我向孩子描述我在步道所見的這個景象, 問他:「紅色小蟲怎麼了?」 五
    孩子的幼兒園在榮民之家裡面,是去年剛成立的。 榮民之家會決定要成立附設幼兒園,一定是有許多的緣由。 今天早上一如往常地騎摩托車載孩子上學, 不同的是,一到門口,看到五十公尺遠處停了三台黑色箱型車, 其中一台有一尊金色的佛像,空氣裡傳來阿彌陀佛的聖號。 我下意識地緊張了一下,想要保護孩子,也在想要怎麼
    是一個慣用大腦和手指,長時間坐姿,不喜歡運動的人。有一副僵硬的身體,曾經彎腰勉強摸到膝蓋,和身體相關的課程,對我來說都是復建。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 畢柳鶯醫師
    是周醫師下面的這篇文章,讓我決定將陪伴父親的往事和日記翻出來,放在陽光下。和周醫師的既是醫者和病家的關係,也是同事,因為父親罹癌而共譜了一段故事。生命的意義有時難以言喻,卻在彼此的交互作用中顯化。
    我陪著爸爸,坐醫院的電梯,經過急診室的時候,恍如隔世,爸爸住院的那一天,是自己騎著野狼來急診的,還可以在我的身後慢慢的走路,此時雖然清醒,卻是必須躺著推床出去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