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與色塊之間】~黃莉莉園長一個教室,一群中班,約四歲多、五歲的孩子,像是分組,又不太像,因為有的畫面中只有一個人。分的組看不出邏輯,但的的確確有邏輯。我記得在老師的課程分享中有提過,有的人在聽了老師的說明之後,孩子自己去判斷,想合作的,需要幫忙的就可以找同伴;有的認為自己想要一個人挑戰的,就自己一個人一組。爾後的分組就變成了有一組的、有兩個人一組的、有3-4人一組的....,不管如何,老師信任孩子自己的決定,也允許各個面向的發生。或許也曾經擔心,那一個一組的會不會因為做不完而灰心,或者變成孤立?或許...那多人一組的會不會有很多的紛爭需要解決,我想老師要訓練的仍是那一顆腦袋,過去的經驗與預設的立場都過於理性推斷,我一再強調,不要被頭腦騙了。要知道我們要訓練的仍是那一顆靈活細膩且要始終相信的心。果真孩子的狀態是好的。在那若有似無的邏輯之中,有著令人會心一笑的規則與默契,有認真,有隨興..但都逐漸完成中。孩子今天和別人合作能做的事情,明天就可以獨立自己做到(Vygotsky,1962.104)社會行為機制和知覺的機制是一樣的...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我們也知道別人,我們是以同樣的方式去了解別人;這是因為在對我們的關係上,我們和別人對我們自己所在的位置上是一樣的。孩子是需要機會的,無論是隨機式的協同合作,或是刻意的小組安排,都能夠促進孩子在這機會中去了解自己,與別人的極限。或者說,去完成達到某個目前能發揮的極大值,然後共同享有榮耀與肯定,這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驚喜。一個合作的團體具有不同能力而一起工作,來解決一個問題或完成一個方案。其實在任何兒童的不同的個別差異中,都有機會讓較能幹的的孩子幫助較弱的孩子。事實上合作的團體就是設計來鼓勵孩子的。在團體中幫助和支持他們的同伴,而不是和別人競爭,這就得仰賴教室中的指導者與陪伴者,讓教室變成一個學習者的團體,讓每一個人價值都因此提升,孩子參與其中時,都能夠促進所有可以溝通因素的發展(包含了讀寫聽說)的各種活動。因此,孩子應該有愉快的與不同孩子合作的機會,以便在遊戲、工作與學習上所需要的社會和認知技巧。學習中若是都是能呵護著如此這般...那麼就是出信任了。在這有點熱又不太熱的美好氛圍裡,需要寫寫這樣的文章來為大家打氣加油,也為平日作息中得為偶然生出的小小枝節突出時需要耗費心神的老師們你們需要被全力支持與愛著...幼教老師們加油。17.jpg9.jpg10.jpg11.jpg12.jpg14.jpg15.jpg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