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第二次成長之路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中年之路是指一趟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大多數中年危機都是由這種分裂的痛苦所引發。內在的自我感和後天的人格之間的差距變得巨大,以至於產生的痛苦無法再被抑制或補償。」
作者的一名朋友,在二十八歲時初次出現這種感受,他有博士學位,出版了自己的書,良好的教席,生活順遂,有幸福的家庭,然而他感到生活無聊空虛。他壓抑著這種感受,直到三十六歲時,他有更好的教席,有兒有女,一切都很好,但是他卻感到非常的抑鬱。最後,他放棄了家庭事業,遠走他鄉,在另一個城巿開了一家冰淇淋店。
中年之路雖然展現痛苦、無助、抑鬱,但對一個人的心靈成長而言,是一件好事。這是我們內心的召喚,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成長。
從出生到中年,稱為第一次成長期。我們受到原生家庭、社會文化,還有道德責任而形成了一個應對世界的人格,對著家人有一個面具,對著朋友有另一個面具,對著工作、戀人又有另一個面具,然而這些都是臨時的人格,當面具累積得越多,自我感就越強烈,內心的真正靈魂的屬性就越被壓抑,痛苦也加劇。
中年之路是一種思維的轉變。
在兒童時,我們的想法稱之為魔法思維,「我會成為公主。」「我會成為太空人。」
這些想法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理會客觀的現實。
在青少年時期,我們的想法稱之為英雄思維,「我們比父母活得更好。」「我會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這些想法充斥現實主義,但仍然對生活和人生有很大的期望,這是讓青年人走出父母的庇蔭,開展自己的人生的必要思維。
到了中年,我們了解到世界的規則,自身的局限和天賦,從英雄思維轉向了現實思維。這種思維帶給我們洞察力,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事物,並學會區分希望、知識和智慧。
「希望通常基於可能發生的事情;知識是有價值的經驗之談;而智慧是使人謙卑,永不膨脹。」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都在中年時歷經中年之路,有些人可能推遲到六十多歲才發生心靈上的轉變。
未知的未來,可怕的外部世界,會令人產生焦慮。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無意識的將焦慮與解決方法投射到外部世界,尋找安全感。
在小時候,我們會將這種心靈的焦慮、害怕,投射給父母,因為感到他們強大和無所不能。
到了成年,我們會投射給伴侣,認為他或她會是我們人生的救贖。又或者投射給權威人物、社會體制。
隨著成長,我們發現無論是父母、伴侶或者權威人物,最終都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也會痛苦,也會失敗。
當一個影像在心中幻滅後,有些人會繼續尋求另一個替代品,中年的外遇也是由此種心靈需求而來,當發現身邊人只是一個普通人,便去尋求另一個象徵人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我們一直都在尋找救贖自己的方法,覺得總有那麼一個人,一件事,一項目標,當達到後就會得到人生的圓滿。
然而,當到達了預定的地方,發現還是無法填補內在的空虛。
唯有轉向內在,我們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只有知道外界不會拯救自己,我們才會想辦法自我拯救。」
每一個人必須為自己擔起責任,當了解到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向外尋找,我們才會覺醒,並接受當下的處境,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與投射。
「只有當我們承認童年的期望已破滅,並接受為自己尋找意義的直接責任時,第二個成年期才會開始。」
「最困難的是,相信自己的心靈足以療癒自己。人們遲早必須信任自己的內在資源,否則就會繼續徒勞地追求童年的幻想。」
當我們再一次與內心對話:「我是誰?」「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便開始了有意識的生活,展開了自我實現之路。
我對這本書的所述的心靈旅程深有共鳴,在生了第小女兒之後,我成為了全職媽媽。
這個身份一度讓我失去了自我,內心非常的痛苦,並感到生活很空洞,情緒非常的差。
今天回望,這確實是一個人生的轉機,一趟心靈成長的過程。
我便是在此次事件後心靈有很大的蛻變,了解到人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只有自己才能解救自己。
當對別人沒有了期望,也就沒有失望。
沒期望並不代表對人絕望,而是將主動權拿回來,由自己來滿足自己。
這樣做能尋回心中的平靜,不再產生抱怨,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無論好與不好,接受便好。
當認清了現實,我便回應心中最渴望的事——寫作。
從小就喜歡寫作,並想成為一名作家,當然這個願望還未實現,然而在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心靈的滿足,也是一種自我圓滿。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3會員
119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閱讀類型大多是:小說、育兒、自我成長、經濟、歷史、成功學、寫作教學、身心靈等等。不過閱讀速度緩慢,也不一定每一本都寫讀後心得,這裏只分享讀過覺得好的才寫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七里浮香 的其他內容
人類活了幾千萬年,一直都被自己的念頭綁架,困在自己的念相之中,從來沒有一天過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展望。「我」由過去所形成,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的全部。 越去累積越多的回憶,越多的牽絆,「我」的形相更加緊實無法分開。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這本書寫於2010年。 我翻閱這本書時,只感到無限的唏噓,因為在2021年塔利班又重掌了阿富汗,而國際已經與其斷交,由著阿富汗自生自滅。
作者深入的刻劃女性在三十多歲時的徬徨與忐忑。 要結婚不? 要生孩子不? 還是要在工作上拼博? 到底這個男人可不可以結婚? 故事中的小都是一個三十二歲的女性,因為母親得到了更年期障礙的疾病,所以便辭去了東京的工作,回鄉與父親一起照顧患病的母親。 她在暢貨中心做特約店員,賣平價的服飾,與她在東京的生活完
閱讀心靈書藉常常是一個奇妙的體驗,在於找到共振的頻道,不是我找到了書藉,也不是書藉找到了我,而是一切都是剛剛好,剛剛好的時刻,剛剛好的心態去閱讀這本書。 楊博士先是說明了西方的吸引力法則、希爾的成功法則,都在於專注的守住一個目標,一個願境,然後朝目標進發。
這本馬奎斯的名作,簡體版的名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繁體版的名稱是《愛在瘟疫蔓延時》。 《愛在瘟疫蔓延時》這個譯名乍聽之下會以為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會讓人聯想到一對情侶在瘟疫肆虐的環境中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實則不然,看完了整個故事,我覺得簡體版的名稱《霍亂時期的愛情》雖然平淡,但卻道盡了一切
人類活了幾千萬年,一直都被自己的念頭綁架,困在自己的念相之中,從來沒有一天過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展望。「我」由過去所形成,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的全部。 越去累積越多的回憶,越多的牽絆,「我」的形相更加緊實無法分開。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這本書寫於2010年。 我翻閱這本書時,只感到無限的唏噓,因為在2021年塔利班又重掌了阿富汗,而國際已經與其斷交,由著阿富汗自生自滅。
作者深入的刻劃女性在三十多歲時的徬徨與忐忑。 要結婚不? 要生孩子不? 還是要在工作上拼博? 到底這個男人可不可以結婚? 故事中的小都是一個三十二歲的女性,因為母親得到了更年期障礙的疾病,所以便辭去了東京的工作,回鄉與父親一起照顧患病的母親。 她在暢貨中心做特約店員,賣平價的服飾,與她在東京的生活完
閱讀心靈書藉常常是一個奇妙的體驗,在於找到共振的頻道,不是我找到了書藉,也不是書藉找到了我,而是一切都是剛剛好,剛剛好的時刻,剛剛好的心態去閱讀這本書。 楊博士先是說明了西方的吸引力法則、希爾的成功法則,都在於專注的守住一個目標,一個願境,然後朝目標進發。
這本馬奎斯的名作,簡體版的名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繁體版的名稱是《愛在瘟疫蔓延時》。 《愛在瘟疫蔓延時》這個譯名乍聽之下會以為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會讓人聯想到一對情侶在瘟疫肆虐的環境中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實則不然,看完了整個故事,我覺得簡體版的名稱《霍亂時期的愛情》雖然平淡,但卻道盡了一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篇文章探索了成長過程中人們如何迷失自我,追求表面的幸福與期望的生活模式。文章提到,儘管外在的生活條件看似完美,內心卻可能感到空虛和不快樂。透過深入自我反思,瞭解自己的真正需求與情感,讓我們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勇敢面對人生的第二人生旅程。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界,經常認為成人心理混亂的問題根源,必然全來自於有缺陷的童年;只要孩童期夠好,成年期也會平安穩定。如果這個關於發展的古老精神分析模型確實無誤,那麼在個體五歲以後,就不再需要在治療上或發展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解開早期所造成的錯誤即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轉大人的過程,透過諮商梳理自己這些年來的成長與狀態。提及從念大學後離開家鄉,獨立在外生活闖蕩,培養生存技能,面對自己的位置、年齡、狀態,接受伴隨而來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描述了轉大人的關鍵和需要的努力,以及懂得接受生活中各種不完美的重要性。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這篇文章探索了成長過程中人們如何迷失自我,追求表面的幸福與期望的生活模式。文章提到,儘管外在的生活條件看似完美,內心卻可能感到空虛和不快樂。透過深入自我反思,瞭解自己的真正需求與情感,讓我們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勇敢面對人生的第二人生旅程。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界,經常認為成人心理混亂的問題根源,必然全來自於有缺陷的童年;只要孩童期夠好,成年期也會平安穩定。如果這個關於發展的古老精神分析模型確實無誤,那麼在個體五歲以後,就不再需要在治療上或發展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解開早期所造成的錯誤即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轉大人的過程,透過諮商梳理自己這些年來的成長與狀態。提及從念大學後離開家鄉,獨立在外生活闖蕩,培養生存技能,面對自己的位置、年齡、狀態,接受伴隨而來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描述了轉大人的關鍵和需要的努力,以及懂得接受生活中各種不完美的重要性。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