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12-喜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喜怒之間,必明其類。」
喜怒,君王的情緒管理。事實上,喜怒跟賞罰是連動的。
馬雲有句名言,還有人記得他是誰嗎?
員工辭職的理由百百種,其實不外乎兩大類:「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我朋友比他還早就跟我說過類似的話,也許更直白一點。
「我們出來工作,要不圖個錢,要不求個爽,還真的跟你在那邊共體時艱逆?」
是的,以現代角度來說:賞罰就是酬勞。
老闆的喜怒,則牽涉到員工的心情。
該喜則喜,該怒則怒。
喜怒無常,人必遠之。
「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喜怒之際,不可不詳。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行其私而廢其功。」
就算你生氣,也不能因此侵犯到沒有罪過的人。
就算你喜歡,也不能因此聽從該死的人的意見。
反覆說兩遍,之後還會再說第三遍。這個很簡單的概念,對諸葛亮來說,可見得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因私廢公,其實寫功也一樣。
在說的是,規則就會被毀壞。
我這邊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漢武帝。
雖然人們總是傳頌著各種漢武帝大喜大怒的故事,但其實他不罰無罪之人。能夠聚集有才能的人,創立大漢盛世,憑的並不是只有父祖餘澤。
皇帝的權力很大,但政府組織既是他的工具,也是制衡他的武器。
這是一個從上古到兩漢都存在的潛規則。
當諸葛亮必須跟他的皇帝說,要注意你的私人情緒,其實就代表著蜀漢此時集權已經成功了。
多說兩句:朝廷官員被稱為卿大夫,「卿」是鄉的變體字,意思是那些人原本都是「一鄉之長」。
專有名詞稱為「諸侯」。
先秦以至兩漢所使用的,主要都是這種「類代議制度」。
不要說太長,其實就是蜀漢的朝廷結構,並不是以巴蜀漢三地的鄉豪為主政。
諸葛亮只讓他們當代表,當吉祥物,更多的權力,都掌握在劉備從外面帶來的老班底手中。
但天下沒有不變的勢,後來還是慢慢流動掉了。
「將不可發私怒,而興戰必用眾心,苟合以私忿而合戰,則用眾必敗。」
延伸「行其私而廢其功」,說將軍更是不能被私人的情緒牽著走。
戰爭,第一要務就是團結眾人的心志。你為了自己的私怨而戰,那麼你底下的人又怎麼能團結?
這裡注意一下,為了殺父之仇興兵,不是私怨喔。是「人倫大義」。
所謂的私怨比較像是:袁紹罵了我臭雞蛋,我要打他。那個你們自己去筆戰就好。
或是「我想要佔領荊州來分封給我的親信子弟」。
私,不只是因,也是果。
「怒不可以復悦,喜不可以復怒,故以文為先,以武為後,先勝則必後負,先怒則必後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
已經生氣了,就不可以又笑嘻嘻。
已經表示歡喜了,就千萬不要對同一件事情又生氣。
不要被情緒主導了你的行動。
所以打仗,要先筆戰。
當時流行發檄文,有一些檄文大師陳琳的作品,都值得一看(我翻過兩個)。
檄文發出去,嗆爆對方無法回應的時候,引起眾人同仇敵愾一起憤怒的時候,才是出兵的時機。
如果你不能做到,那趕快握手言和比較妥當。
但是諸葛亮的筆戰,有一些跟常人不同的技巧。
你看他說,文先武後,先勝則後負……代換之後就是,文勝則武負。
不是都嗆贏了怎麼會打輸?
因為文怒則武悔。
很簡單說,諸葛亮的意思是,筆戰不要那麼嗆。
理越直,氣越和。
諸葛亮的筆戰,不是要拿著板磚往人臉上拍,而是要先講道理。論勝之後,才發出你的喜怒,決定打臉還是握手。
《諸葛亮集》有這樣一個案例。
劉備死後,曹魏的三公大臣,紛紛寫信給諸葛亮,陳說天命,勸諸葛亮帶整個蜀漢投降,還可以當個藩屬國。
諸葛亮一封信也沒回:「亮遂不報書,作正議」。
他從歷史故事,時事,來論述「不是你大就是正義」、「你們農場文看太多才在那裡曲解」。千萬不要以為那是諸葛亮個性不喜歡與人衝突,像李嚴來嘴他,他就直接嗆爆的。
一碼歸一碼。
因為筆戰決定是否出兵,影響國家氣運,故不可不慎。
Step by step.
「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悦而不喜。」
又來中文的博大精深,這個就不要在那邊解釋威跟猛,忿跟怒有什麼不一樣。因為「憂而不懼」已經點出了這君子四不的要訣。
不要把你內心的情緒顯露在外。
「可忿之事,然後加之威武,威武加則刑罰施,刑罰施則眾奸塞。」
Step by step.
先確定這件事,你應該要生氣,然後表露出來。進而執行對應的懲罰。那麼,混亂跟錯誤就能夠被斬斷。
「不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眾惡不理,其國亡。」
「喜怒篇」的最後,諸葛亮又來了一記回馬槍。直接這樣說:你不表露出來憤怒,那麼即使執行了懲罰,也沒有辦法遏止邪惡的橫行。
國家,就會滅亡。
本篇開頭「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反過來就是「喜事應喜」。
該生氣,就要生氣。
只有君王的憤怒跟刑罰都降下,那麼事情才會回到正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91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鋭兵,不足以為強。」 善於進攻的人,敵人不知道他的弱點。 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會知道他的下一步。 首先要明白,所謂的善攻,不是兵士器械比人強;所謂的善守,也不是因為城比人高,池比人深。
繼續治軍的部分,先說,我沒有讀過《孫子兵法》,所以如果諸葛亮有引用或呼應的地方,我不一定會知道。 這回的開章說,如果不是像魯班那樣的工藝大師,無法看出工藝品真正的精巧。 不是像孫武那樣的謀略大師,無法想明白戰爭計略真正的運作。 我們都是凡人,其實沒有辦法從事物的表象中,看穿真理。
兵法兵了那麼多篇都是君王之政,總算來到意義上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兵法相關:治軍篇。 是不是真的相關我也不知道,一起來看吧。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鋭兵,不足以為強。」 善於進攻的人,敵人不知道他的弱點。 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會知道他的下一步。 首先要明白,所謂的善攻,不是兵士器械比人強;所謂的善守,也不是因為城比人高,池比人深。
繼續治軍的部分,先說,我沒有讀過《孫子兵法》,所以如果諸葛亮有引用或呼應的地方,我不一定會知道。 這回的開章說,如果不是像魯班那樣的工藝大師,無法看出工藝品真正的精巧。 不是像孫武那樣的謀略大師,無法想明白戰爭計略真正的運作。 我們都是凡人,其實沒有辦法從事物的表象中,看穿真理。
兵法兵了那麼多篇都是君王之政,總算來到意義上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兵法相關:治軍篇。 是不是真的相關我也不知道,一起來看吧。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苦苦來了,他指著我對我說:有了嗔恚,如何實行報復?我回答說:我報復誰?我只是不喜歡民族主義,我自然要做的就是一個最好的人,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把你削弱,你可能就是一個民族主義者。苦苦思考:民族主義不對嗎?這是一個太愛自己的民族?絕對不是一個最好的人! 我對苦苦說:在魔慈系統做次生人就是不要去殺人,對
Thumbnail
將軍之勇﹕作決斷的能力。勇於負責、勇於承擔!子曰:仁者必有勇(憲問)。所以「將軍之勇」紮根於膽識——有見識方能有膽:正確的時間點作正確的判斷!涵蓋:設置「停利點」、「停損點」暨「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   ★設置「停損點」: 易中天:人生如果走錯了方向,停下來就是進步!——人生90%的痛苦,來源於不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Thumbnail
隗囂在多方叛變的頹勢下上書劉秀,說這次交戰是誤會,大軍突至,諸將有點蒙圈,驚慌失措下自救,我管不了這幫人,大哥您別生氣。 劉秀表現很大度,不僅頂住了諸臣要殺掉他人質兒子的勸諫,還令殺手外交官來歙致書隗囂,再談解放政策:只要投降,還是好同志,必定恢復官位名號! 劉秀還加了一個補充條款:把你二兒子也
Thumbnail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此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766)詠懷諸葛亮而作的五言絶句,篇名是《八陣圖》。杜甫對諸葛亮素懷敬意,多次在詩作吟詠他的事蹟。比如在《蜀相》說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自古被視為諸葛亮一生事功的定評...
Thumbnail
"他有生氣的權利,你有不接受的權利" 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自己為何生氣?自己為何在意?自己為何難過?答案或能水落石出,自我覺察,讓這些情緒和雜念通過,得到釋放的管道,不是強迫自己放下,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Thumbnail
看到朋友生活順利,小孩功課也名列前茅,家庭財富又一直增加,我們卻一點長進也沒有,心裡很羨慕卻又忍不住嫉妒。嫉妒的起因是貪,自己也想跟朋友一樣擁有那麼多那麼順利,但是沒有能力,貪而起自卑,因自卑而起惡心,將惡心執行就成了卑劣。 三國名將周瑜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方設法要加害於他,卻又履履不成而抑
左 傳 【展喜犒師】     齊侯出兵攻打魯國北部。魯國派展洗去犒賞齊兵。     齊侯問展喜:「魯國人害怕嗎?」     展喜說:「老百姓怕。士大夫不怕。」     齊侯說:「為何不怕?」     展喜說:「依靠著周成王的話,所以不怕。當年周成王將齊魯二國結盟,並說『世代子孫,都不要相害
Thumbnail
《佛王誓約》在講述殊勝的伏藏,這樣的一本寶典相當重要。如果以前我們犯下諸如此類的罪業,現在知道造下這麼大的錯誤,就不要光陷在情緒裡。很多人知道犯錯了、做錯,就開始情緒化,心情盪到谷底,自暴自棄,人格偏差等,這些都是多的。做這麼多神經兮兮的假動作幹什麼?情緒化動作幹什麼?這些都多的,一件都不必做。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苦苦來了,他指著我對我說:有了嗔恚,如何實行報復?我回答說:我報復誰?我只是不喜歡民族主義,我自然要做的就是一個最好的人,如果你覺得我的文字把你削弱,你可能就是一個民族主義者。苦苦思考:民族主義不對嗎?這是一個太愛自己的民族?絕對不是一個最好的人! 我對苦苦說:在魔慈系統做次生人就是不要去殺人,對
Thumbnail
將軍之勇﹕作決斷的能力。勇於負責、勇於承擔!子曰:仁者必有勇(憲問)。所以「將軍之勇」紮根於膽識——有見識方能有膽:正確的時間點作正確的判斷!涵蓋:設置「停利點」、「停損點」暨「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   ★設置「停損點」: 易中天:人生如果走錯了方向,停下來就是進步!——人生90%的痛苦,來源於不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Thumbnail
隗囂在多方叛變的頹勢下上書劉秀,說這次交戰是誤會,大軍突至,諸將有點蒙圈,驚慌失措下自救,我管不了這幫人,大哥您別生氣。 劉秀表現很大度,不僅頂住了諸臣要殺掉他人質兒子的勸諫,還令殺手外交官來歙致書隗囂,再談解放政策:只要投降,還是好同志,必定恢復官位名號! 劉秀還加了一個補充條款:把你二兒子也
Thumbnail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此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766)詠懷諸葛亮而作的五言絶句,篇名是《八陣圖》。杜甫對諸葛亮素懷敬意,多次在詩作吟詠他的事蹟。比如在《蜀相》說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自古被視為諸葛亮一生事功的定評...
Thumbnail
"他有生氣的權利,你有不接受的權利" 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自己為何生氣?自己為何在意?自己為何難過?答案或能水落石出,自我覺察,讓這些情緒和雜念通過,得到釋放的管道,不是強迫自己放下,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Thumbnail
看到朋友生活順利,小孩功課也名列前茅,家庭財富又一直增加,我們卻一點長進也沒有,心裡很羨慕卻又忍不住嫉妒。嫉妒的起因是貪,自己也想跟朋友一樣擁有那麼多那麼順利,但是沒有能力,貪而起自卑,因自卑而起惡心,將惡心執行就成了卑劣。 三國名將周瑜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方設法要加害於他,卻又履履不成而抑
左 傳 【展喜犒師】     齊侯出兵攻打魯國北部。魯國派展洗去犒賞齊兵。     齊侯問展喜:「魯國人害怕嗎?」     展喜說:「老百姓怕。士大夫不怕。」     齊侯說:「為何不怕?」     展喜說:「依靠著周成王的話,所以不怕。當年周成王將齊魯二國結盟,並說『世代子孫,都不要相害
Thumbnail
《佛王誓約》在講述殊勝的伏藏,這樣的一本寶典相當重要。如果以前我們犯下諸如此類的罪業,現在知道造下這麼大的錯誤,就不要光陷在情緒裡。很多人知道犯錯了、做錯,就開始情緒化,心情盪到谷底,自暴自棄,人格偏差等,這些都是多的。做這麼多神經兮兮的假動作幹什麼?情緒化動作幹什麼?這些都多的,一件都不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