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當我們遇到人生問題時,就會走進書店到「心靈的角落」,然後試圖找到「答案」。
最一開始看一些心靈相關的資訊時,有聽到一種說法是「
不要對特定結果有所預期」,有意思的是自己覺得已經達到,但其實可能只在自己已知範圍內,而在無知範圍內,可能還差得遠了。
這是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從自己喜歡的工作、家庭關係、人際關係、身體健康等等,只能一點一滴慢慢放下諸多預期,而期間總是需要許多的反思。
最近看了一些
影片,對於那些常聽見的說法(例如:不著相)或許也容易落入「我聽過,還背得出來」的境地,但如何深刻且盡善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大概是連萬分之一都不清楚。
或許就如福爾摩斯所說,You just see, but you don't observe!(你只是看,但沒有觀察。)
講經者說渴求悟道也是一種貪,當初聽到時並沒有太多感覺,也許自己對於悟道這種遙不可及的事情沒有多大的貪欲。(是否也意味著如果並非觸不可及就會起了貪念呢?)
像是影片中也提到如果靜坐冥想是為了獲得清淨平靜,則不管做再多,也已經不清淨平靜,也早就著相了。
上述的概念也和早期影片看到的「有預期」觀念一下更深地連結起來。
「無預期」、「不著相」的概念很少看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因此常常會右耳進、左耳出,不容易理解,這時突然想到我們之前在
會員影片提到的「歸零」概念,然後又一下串連在一起。
慶幸我們遇到了極簡生活,於是總能和許多觀念互相印證、交叉比對,而更容易實踐於外在與內在生活中。
我們告訴自己所有事物都能歸零,然後多出來的都是自己的「想要」,而那些我們在意的通常也都容易成為壓力與煩惱。
歸零又該到什麼程度?如果渴求悟道也是貪,那似乎所有事物都是貪了!雖然現在的我們認為這聽起來有點極端,但可能真的有幾分道理。
做瑜伽也是為了得到某個好處(例如:更輕盈柔軟的身體、平靜的心),於是不自覺就讓身體變得僵硬或是過於努力伸展;想要早睡早起也是為了某個好處,然後那天就不小心看到一本超好看的漫畫而睡不著覺,就連練習深呼吸也是為了獲得某種好處,然後專注不了幾分鐘。
與其說這是墨菲定律,不如說這是自然法則。
一旦我們有了任何預期或想要,內心就無法安定舒坦,然後很多時候事情也很難順利。
如果沒有任何好處,還會有人選擇靜心、選擇瑜伽和選擇專注在深吐深吸上嗎?又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放下想得到平靜的預期?
我們還不得而知。
不過最近靜坐時和以前的感覺變得不太一樣,好像不再會一直被呼吸拉走,而停在靠近前身的位置,產生了一種不同以往的距離感。
對於生活又有一些不同的感覺,我們是覺得有趣且開心的。
那天晚上,我們一邊刷牙,又一邊滿嘴泡沫地興奮討論,然後又想到這是否也能和「無為」再互相連結思考,不過重點似乎也不是「為或不為」,而是那個「有預期、有想要」的念頭主宰了一切。
我一直在希冀自己能一直「徜徉」在所謂的「心流」之中,也就是當下做的每件事都不帶預期且投入到幾乎忘我而滿足的樣子,想必那會是超舒服的感覺吧!
雖然說目前所有的事情都是我所喜歡的,但要到時時刻刻投入至忘我的境界,似乎並沒有這樣,現在看來或許也是一種欲望。
由於腦袋還是太愚昧了,於是最後決定寫下來以更好地釐清想法。
感恩在平實簡單的生活之中,依然給予我們「想要」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