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1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觸),追求終極目標——涅槃,所以稱為人天導師。
對在家眾說法 佛陀是人類的導師,他的弟子有男女在家眾和出家眾。 對於在家眾,由於還執著世間和家庭的享樂,他便以現世、來世和人天快樂來教導他們。
他知道在家眾追求的是令人歡喜的四法——財富、名聲、長壽、身體崩解或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於是佛陀便開示要得到這些可愛的合意的難得的四法之條件,那便是要培育四種法——信心、戒德、佈施和智慧
1. 信心如何具足信心呢? 那是對如來的德行有信心:「像這樣,那位世尊是阿羅漢、正自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至、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人天導師、佛陀、世尊。」
2. 戒德對佛陀的德行具足信心後,他便要開始遠離不善法,持守戒律。基本上,佛弟子應當奉行的戒德是五戒
第一,他要遠離殺害有情眾生的生命,這是基於對眾生的大悲心,
佛陀說:
一切懼刀杖,一切惜生命,
以己度他人,無害亦無殺。
——《法句經》第129偈
第二,他要遠離偷取別人的財物;
第三,他要遠離邪淫;
第四,他要遠離妄語(包括兩舌、惡口與綺語);
第五,他要遠離飲用能麻醉心智的藥物,以免糊裡糊塗造作種種惡業。
以上這些戒律不是強制命令,佛陀沒有以自己的權威對其在家弟子發號施令說:「你們不要怎麼做」,而是說:「你們這樣做是不應當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決定權,而決定權是基於對因果的瞭解,不是屈服於權力的淫威。
佛陀瞭解業(kamma)的運作和其果報,他也瞭解痛苦和快樂的來源。不遠離以上種種不善業,會傷害自己和他人,讓人今生痛苦,身體崩解後還會隨著已造的惡業出生在四惡道(阿修羅、畜生、鬼、地獄),惡道中的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受盡種種折磨,痛苦沒有間斷。
墮入四惡趣者,要從中解脫至善趣,機會非常渺茫。
當佛陀住在舍衛城,有一次,他以指甲尖沾上微少的塵土後,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你們怎麼想:被我的指甲尖沾上的微少塵土,與大地的塵土相比,哪個較多? 「大德!大地的塵土較多,世尊的指甲尖沾上的微少塵土較少。被世尊的指甲尖沾上的微少塵土簡直不能和大地相比較,連零頭都不及。」同樣的,比丘們!那些再生於人間和天上的眾生很少,就如我的指甲尖沾上的微少塵土;而再生於四惡道的眾生很多,就如大地的塵土。比丘們! 因此,你們應該這麼學:
我們要住於不放逸。
《相應部》20相應2經
3. 佈施給予避開諸惡行之後,佛陀便積極地教導在家弟子培育佈施給予,以離慳垢之心自在施捨,樂於給予,對別人的乞求歡喜廻應,不是漠然對待。佛陀向弟子解釋佈施能帶來五種利益:
一、對眾人來說,施者是可愛和富有吸引力的;
二、他被善人們讚賞、仰慕;
三、他的好名聲傳播千里;
四、他有盡到在家人的責任;
五、身體崩解後,他會往生善趣、天界中。——《增支部》5集35經
4. 智慧是瞭解因果的智慧、去除不善法的智慧和了知行法無常的智慧。
佛陀說法的次第
身為人類的導師,佛陀說法是循序漸進的,它的次第是:先鼓勵大眾行佈施、持戒,通過此善業往生天界:過後佛陀會逐步說明貪欲的過患和其卑下的心理因素、貪欲的雜染,和離欲的種種好處。當世尊了知聽者的心已趨向柔軟、遠離障礙智慧的五蓋、對法充滿信心,世尊便會開示諸佛特有的法義:苦、集、滅、道

那時,聽者猶如清淨、已離污染的衣服能完全領受染色,徹底了知四聖諦《中部》91經,正如耶捨(Yasa)經歷的一般。耶捨是波羅捺斯城的富家子,他家財萬貫,生活極是奢侈。
一天早上,他起床後看見侍女們醜態百露的睡姿——披頭散髮,有的嘴角還流著口水或打著呼嚕。也許耶捨的智慧已經成熟,他深覺在家生活荒唐不淨,厭惡之感油然而生,此時他覺得自己的大豪宅看起來像一座陰森可怕的停屍場,他的侍女們就像一具具屍體橫列在那兒。
他覺得很苦悶、壓抑,片刻都沒有辦法忍耐,於是偷偷離家出走,他一邊走一邊歎息:「好苦惱,真壓抑!」此時,佛陀正在鹿野苑,坐在一個早已準備好的座位上等著他。聽到耶捨口中不住地抱怨苦惱和壓抑。
佛陀隨即說道:「耶捨,這裡沒有苦惱,這裡沒有壓抑,過來吧,耶捨,坐下,我有清淨解脫之法,你可領受。」心情壓抑到極點的耶捨聽到佛陀如此鼓舞人心的語言,就像迷路之人找到方向,他歡喜無比,即刻脫掉金色拖鞋,來到佛前,恭敬行禮後,端坐一邊。佛陀開始為他說法,首先,佛陀向他講了佈施(dāna)、戒德(sīla)、天道(sagga)、五欲之過患(kāmadinava)捨離之樂(nekkhammanisamsa)等法,當佛陀了知他的意識已被淨化,接受更高聖法之時機已經成熟,即向他宣示四聖諦,耶捨當下證得須陀洹道果(sotāpatti)。
耶捨的父親發現兒子不見後,立刻派人騎馬四處尋找,他自己則沿著鞋印,一路來到鹿野苑。佛陀看見他從遠處跑來,便顯示隱匿神變——把耶捨坐處變成黑暗,不使他看見他的兒子。大富翁走近佛陀,恭敬行禮後,便詢問佛陀是否看見了他的兒子耶捨
佛陀回答道:「請到這邊來稍坐片刻,你將看到你兒子。」這一喜訊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快樂,他過來坐下。佛陀即給他講說佛法,他聽聞之後,高興萬分,歡呼道:「妙哉! 妙哉! 世尊,如同一人擺正了被顛倒之物,揭示了被隱藏之物,給迷途者指路,在黑暗中舉燈,使有眼之人能見。同樣的,世尊以方便善巧演說佛法。世尊,我今皈依佛法僧,願世尊接受我為終身弟子。」
他是第一位行三皈之禮的在家佛弟子。耶捨在一邊聆聽了佛陀給他父親所講之法,當下獲證阿羅漢道果。耶捨尊者有五十四名要好朋友,都是名門望族,他們也都接受了佛法,加入僧團,並證得阿羅漢果。
善戒尼師 — 個人簡介
👉 點擊查看:善戒尼師簡介
善戒尼師 — 書籍
👉 點擊查看:書籍結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分法身)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所以說佛陀「無上」。 【佛陀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世間解 佛陀對世間有徹底的認識,所以稱為世間解。 凡是世間一切生命的精神與物質,他都瞭若指掌。 佛陀認為,關注世界的起源或終結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他通過智慧,發現真理是隱藏在眾生的身心裡。 有一日,若希達薩(Rohitassa)天子問佛陀說:「是否可能通過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圓滿波羅蜜需要多久時間? 圓滿波羅蜜的最短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中等的期限是八阿僧祗與十
原創 善戒法師 – 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 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分法身)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所以說佛陀「無上」。 【佛陀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世間解 佛陀對世間有徹底的認識,所以稱為世間解。 凡是世間一切生命的精神與物質,他都瞭若指掌。 佛陀認為,關注世界的起源或終結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他通過智慧,發現真理是隱藏在眾生的身心裡。 有一日,若希達薩(Rohitassa)天子問佛陀說:「是否可能通過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圓滿波羅蜜需要多久時間? 圓滿波羅蜜的最短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中等的期限是八阿僧祗與十
原創 善戒法師 – 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 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善導師-五部九卷 (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一致的根
Thumbnail
當修學密咒乘之後,就必須知道正確的觀修次第,一切的本尊是由上師而生。所以壇城的主尊就是金剛上師。如果一個密乘的行者毀謗金剛上師,這種罪業就是很難清淨的。《密集金剛》典籍也講:「世人雖犯無間等,墮落性之種種罪,若已趣入金剛乘,修持此道得成就,一心詆毀上師者,修亦不可得成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善導師-五部九卷 (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一致的根
Thumbnail
當修學密咒乘之後,就必須知道正確的觀修次第,一切的本尊是由上師而生。所以壇城的主尊就是金剛上師。如果一個密乘的行者毀謗金剛上師,這種罪業就是很難清淨的。《密集金剛》典籍也講:「世人雖犯無間等,墮落性之種種罪,若已趣入金剛乘,修持此道得成就,一心詆毀上師者,修亦不可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