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兒科抗組織胺用藥疑慮釋疑

最近台灣的教育環境,因為新聞的爆發,變得氣氛不如以往。
幼兒園的餵藥事件,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事件仍舊偵察中,希望能盡速獲得解決,杜絕孩子們成長的煉獄,還給人民一個安心的空間。 這件事裡面,勾出了許多的案外案。 其中讓我在意,也特別擔憂的,就是在於昨日的一篇新聞報導。 我已經不看新聞很久了。 台灣的新聞除了充滿太多政治色彩,有很多偏離事實的言詞之外, 更多的是慣用那些標題聳動的文字,吸引民眾的點擊率。 文字引人注目就算了,但常常是偏離語者本意、甚或是誤導民眾的語句。 當台灣的新聞頭版還在報導某某明星又爆出什麼行為時,國外的新聞早就已經在探討經濟的局勢、或國力的演變。 看著台灣頭條新聞的輪播,自然讓我越來越遠離新聞的收看。 當我聽到幼兒園爆出餵藥事件時,兒科醫師及當媽的那個魂立刻暴走地開始追這一些細節。只可惜我常常在點閱各家新聞時,還是看到不同的說法,讓我越看越亂。 單純的一個事件,還牽扯出了派系之間的護航,我著實無法理解。 重點不是孩子本身的安全問題嗎? 再放大一點,是影響到整個幼保教育體系的穩固。 更拉遠一點,迫切需要托嬰的家庭,頓時對於現下的托育機構產生了質疑,可能對老師們提高警戒,也無所適從,找不到一個安心的後援。
我始終相信,雖然有心狠手辣的老師,但這個社會的很多個角落裡,還是充滿著很多背後有隱形翅膀的天使老師。
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也難怪老師們的低落,畢竟有苦也說不清。 為了一顆老鼠屎就壞了一鍋粥嗎? 我還是願意相信天使老師們的存在的。 對幼教界的老師們,我打從心裡敬佩不已。

我才明白,社會真的是很複雜的。
用藥安全應建立在醫療人員的正確把關之下。
用藥安全應建立在醫療人員的正確把關之下。
事件爆發至今已經有一兩個月,卻依舊是眾說紛紜。 而昨日的某條新聞裡,竟然出現了某醫師被訪談的內容被誤解成駭人的標題。 如果有點進去讀完全文的人,也夠冷靜理解前後文的話,會知道該醫師其實說的也沒有錯,就是建議遵照醫囑給藥才安全。
說到底,藥物適量就是"藥",過量當然成為"毒"。
(就跟人際關係一樣,往前跨太多會讓對方害怕、適可而止才有找到讓彼此寬心且舒適的位置) 但是斗大的標題就是變成「抗組織胺危害程度不輸巴比妥...」 (我反感到無法key完全文,也不想貼上連結讓它增加點閱率) 我可以開始想像接下來在門診,我要花多少的口舌跟心力,跟家屬一個一個衛教抗組織胺的用藥安全界限在哪裡... 坦白說,我自己曾經遇過,家長跟我點餐要一瓶Cypromin,只因為小孩晚上不睡覺,想要讓他好睡一點。(可以想像嗎?經驗還不只一次呢!)這就是在濫用藥物的副作用,讓它過界變成"毒害"。 雖然我拒絕了,但不代表她無法在其它醫師或藥局管道獲得她想要的藥品。 (這其實也是另一個用藥安全的隱憂,在這裡就不多談了)

回頭看看門診裡多的是過敏嚴重的孩子們。

開發中國家的環境汙染、大自然的溫差及溼度變化、加工食品的泛濫等,我們身邊多的是數不清的過敏原。 孩子們來看診,總是帶著熊貓黑眼圈,揉著鼻子或眼睛,搔抓著皮膚,抱怨著鼻塞有多難入睡,鼻涕倒流而夜咳到吐,隨便一個感冒就誘發氣喘發作,鼻子過敏到無法專心上課寫作業而成績一落千丈的... 這一些小病人們,是真正需要正確使用抗組織胺這類抗過敏藥來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的。
一個見到鬼影就開槍,如此誇張的誤解醫師本意的新聞標題,讓已經擔憂送孩子上學環境安全問題的家長們,又多了一個醫療環境的不信任。
基層醫療,其實早就因為健保制度下的壓力,成為了民眾眼中的「服務業」。 就醫方便、取得用藥更方便。來到診所,跟醫師點選今天要吃某一顆藥、孩子不吃某一個口味的藥...甚至連今天醫護人員沒有一個笑臉迎人,也會成了google上負評的由來。 一個新聞的爆點,蝴蝶效應般地翻騰起未來一波在診所看診的困難,這可不是一二個醫師的心聲,我想是所有被影響到的基層醫護人員共同在心裡吶喊的話題。 我也可以順著民眾的點餐,拒絕使用這些新聞渲染說不安全的用藥。但是苦的最終還是那對在凌晨三四點因為小孩咳到吐而起來換洗床單的家長。

誰是因,誰是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只是這樣的因果,卻不是發生在說錯話的當事人,通常都是影響到多少無辜的老百姓罷了。 就好好的處理好巴比妥本人不好嗎?何苦拉別人下水?
時事真的造英雄,但多的也是數不清的磨難。
----- 📌https://portaly.cc/DPhoebe 各大Podcast收聽平台搜尋《童心燕語》即可找到我的聲音喔 歡迎收聽與訂閱(每週一固定上架新集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