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抗組織胺用藥疑慮釋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台灣的教育環境,因為新聞的爆發,變得氣氛不如以往。

幼兒園的餵藥事件,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事件仍舊偵察中,希望能盡速獲得解決,杜絕孩子們成長的煉獄,還給人民一個安心的空間。
這件事裡面,勾出了許多的案外案。
其中讓我在意,也特別擔憂的,就是在於昨日的一篇新聞報導。

我已經不看新聞很久了。
台灣的新聞除了充滿太多政治色彩,有很多偏離事實的言詞之外,
更多的是慣用那些標題聳動的文字,吸引民眾的點擊率。
文字引人注目就算了,但常常是偏離語者本意、甚或是誤導民眾的語句。
當台灣的新聞頭版還在報導某某明星又爆出什麼行為時,國外的新聞早就已經在探討經濟的局勢、或國力的演變。
看著台灣頭條新聞的輪播,自然讓我越來越遠離新聞的收看。

當我聽到幼兒園爆出餵藥事件時,兒科醫師及當媽的那個魂立刻暴走地開始追這一些細節。只可惜我常常在點閱各家新聞時,還是看到不同的說法,讓我越看越亂。
單純的一個事件,還牽扯出了派系之間的護航,我著實無法理解。
重點不是孩子本身的安全問題嗎?
再放大一點,是影響到整個幼保教育體系的穩固。
更拉遠一點,迫切需要托嬰的家庭,頓時對於現下的托育機構產生了質疑,可能對老師們提高警戒,也無所適從,找不到一個安心的後援。
我始終相信,雖然有心狠手辣的老師,但這個社會的很多個角落裡,還是充滿著很多背後有隱形翅膀的天使老師。
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也難怪老師們的低落,畢竟有苦也說不清。
為了一顆老鼠屎就壞了一鍋粥嗎?
我還是願意相信天使老師們的存在的。
對幼教界的老師們,我打從心裡敬佩不已。

我才明白,社會真的是很複雜的。

用藥安全應建立在醫療人員的正確把關之下。
事件爆發至今已經有一兩個月,卻依舊是眾說紛紜。
而昨日的某條新聞裡,竟然出現了某醫師被訪談的內容被誤解成駭人的標題。
如果有點進去讀完全文的人,也夠冷靜理解前後文的話,會知道該醫師其實說的也沒有錯,就是建議遵照醫囑給藥才安全。
說到底,藥物適量就是"藥",過量當然成為"毒"。
(就跟人際關係一樣,往前跨太多會讓對方害怕、適可而止才有找到讓彼此寬心且舒適的位置)
但是斗大的標題就是變成「抗組織胺危害程度不輸巴比妥...」
(我反感到無法key完全文,也不想貼上連結讓它增加點閱率)
我可以開始想像接下來在門診,我要花多少的口舌跟心力,跟家屬一個一個衛教抗組織胺的用藥安全界限在哪裡...
坦白說,我自己曾經遇過,家長跟我點餐要一瓶Cypromin,只因為小孩晚上不睡覺,想要讓他好睡一點。(可以想像嗎?經驗還不只一次呢!)這就是在濫用藥物的副作用,讓它過界變成"毒害"。
雖然我拒絕了,但不代表她無法在其它醫師或藥局管道獲得她想要的藥品。
(這其實也是另一個用藥安全的隱憂,在這裡就不多談了)

回頭看看門診裡多的是過敏嚴重的孩子們。

開發中國家的環境汙染、大自然的溫差及溼度變化、加工食品的泛濫等,我們身邊多的是數不清的過敏原。
孩子們來看診,總是帶著熊貓黑眼圈,揉著鼻子或眼睛,搔抓著皮膚,抱怨著鼻塞有多難入睡,鼻涕倒流而夜咳到吐,隨便一個感冒就誘發氣喘發作,鼻子過敏到無法專心上課寫作業而成績一落千丈的...
這一些小病人們,是真正需要正確使用抗組織胺這類抗過敏藥來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的。
一個見到鬼影就開槍,如此誇張的誤解醫師本意的新聞標題,讓已經擔憂送孩子上學環境安全問題的家長們,又多了一個醫療環境的不信任。
基層醫療,其實早就因為健保制度下的壓力,成為了民眾眼中的「服務業」。
就醫方便、取得用藥更方便。來到診所,跟醫師點選今天要吃某一顆藥、孩子不吃某一個口味的藥...甚至連今天醫護人員沒有一個笑臉迎人,也會成了google上負評的由來。
一個新聞的爆點,蝴蝶效應般地翻騰起未來一波在診所看診的困難,這可不是一二個醫師的心聲,我想是所有被影響到的基層醫護人員共同在心裡吶喊的話題。
我也可以順著民眾的點餐,拒絕使用這些新聞渲染說不安全的用藥。但是苦的最終還是那對在凌晨三四點因為小孩咳到吐而起來換洗床單的家長。

誰是因,誰是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只是這樣的因果,卻不是發生在說錯話的當事人,通常都是影響到多少無辜的老百姓罷了。

就好好的處理好巴比妥本人不好嗎?何苦拉別人下水?
時事真的造英雄,但多的也是數不清的磨難。
-----
📌https://portaly.cc/DPhoebe
各大Podcast收聽平台搜尋《童心燕語》即可找到我的聲音喔
歡迎收聽與訂閱(每週一固定上架新集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60內容數
愛笑愛聊天的燕燕醫師,在探索自己人生的路途上,花費了不少心血,卻也收穫良多。想用正向意念的方式感染每一個看到我的文字的你/妳,陪我一起走在自我覺察的路上吧!享受人生要為我們帶來學習的課題。體會、接納、並勇往直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燕燕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著實不能明白她們遊戲的邏輯在哪裡,但也是因為這樣才可愛。 輸贏完全取決於姊姊的心情,但妹妹卻因為姊姊的回應而覺得自己真的很棒。 她們的世界真的單純的好美,每一個小小的遊戲都會讓她們心滿意足、開心了好久。 我默默的說了一句,妳們要珍惜現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快樂喔~ 姊姊似懂非懂的追問著,為什麼?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爸媽的試卷,等待我們填空,並交卷(放手)。 朋友A的答案,在朋友B的試卷上,不一定能拿到分數。 雖然教科書有建議的解題方式,但絕非放諸四海皆準。 老話一句,沒有絕對正確的教育方式,只有合適與不合適這個孩子。 我們總是在對自己充滿著疑惑中,就跟著孩子一同成長了。
跟隊友其實討論了很久,要怎麼教育孩子的 #金錢觀 在看完 #我有自己的薪水了 這本書之後, 我們決定了要在小Q滿五歲開始,每天給予5元的 #零用錢 所以小豬撲滿就開工囉!
氣球的爆破聲就像是一個序曲,瞬間也引爆了太陽底下所有人的情緒。 停不下來的三把火,在我面前熊熊燃燒著,但我還是只能一次處理一個。 在一個情境的當下,我選擇先停止當下的所有雜念及情緒波動,把自己跳脫到當事人以外的思考處境。
對於三歲的妹妹來說,其實她的表現在她的理解範圍內真的算是合理。沒有日曆的概念,更沒有將心比心的能力。 三歲的世界裡,充滿了「本我」。有一連串想要被"立即"滿足的需求,雖然比起二歲的她,更明白了「你」「我」「他」之分,但還是會把本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我只知道在事件當下的她,是無法被真理給說服的。
在我家,一向很遵守著「約定」這個原則。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只要認真說出口了,一定要自我完成。 這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誠信。 不過也因為有著這樣的堅持,我們都可以很輕鬆地跟孩子們訂下各式各樣的約定,而她們也都能遵守並銘記。
我著實不能明白她們遊戲的邏輯在哪裡,但也是因為這樣才可愛。 輸贏完全取決於姊姊的心情,但妹妹卻因為姊姊的回應而覺得自己真的很棒。 她們的世界真的單純的好美,每一個小小的遊戲都會讓她們心滿意足、開心了好久。 我默默的說了一句,妳們要珍惜現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快樂喔~ 姊姊似懂非懂的追問著,為什麼?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爸媽的試卷,等待我們填空,並交卷(放手)。 朋友A的答案,在朋友B的試卷上,不一定能拿到分數。 雖然教科書有建議的解題方式,但絕非放諸四海皆準。 老話一句,沒有絕對正確的教育方式,只有合適與不合適這個孩子。 我們總是在對自己充滿著疑惑中,就跟著孩子一同成長了。
跟隊友其實討論了很久,要怎麼教育孩子的 #金錢觀 在看完 #我有自己的薪水了 這本書之後, 我們決定了要在小Q滿五歲開始,每天給予5元的 #零用錢 所以小豬撲滿就開工囉!
氣球的爆破聲就像是一個序曲,瞬間也引爆了太陽底下所有人的情緒。 停不下來的三把火,在我面前熊熊燃燒著,但我還是只能一次處理一個。 在一個情境的當下,我選擇先停止當下的所有雜念及情緒波動,把自己跳脫到當事人以外的思考處境。
對於三歲的妹妹來說,其實她的表現在她的理解範圍內真的算是合理。沒有日曆的概念,更沒有將心比心的能力。 三歲的世界裡,充滿了「本我」。有一連串想要被"立即"滿足的需求,雖然比起二歲的她,更明白了「你」「我」「他」之分,但還是會把本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我只知道在事件當下的她,是無法被真理給說服的。
在我家,一向很遵守著「約定」這個原則。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只要認真說出口了,一定要自我完成。 這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誠信。 不過也因為有著這樣的堅持,我們都可以很輕鬆地跟孩子們訂下各式各樣的約定,而她們也都能遵守並銘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的幼兒園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讓送託嬰的家長們相當焦慮不安。在選擇托嬰和幼兒園時,評估環境、安全、教育理念等方面是很重要的。除了政府提供的資訊外,也可利用社群和林明宗先生所創立的地圖來查詢相關資料。有多方面的資料及觀察,可幫助家長們做出更佳的決定。
Thumbnail
網路上常說一句話:「那些性犯罪的人,不會等你的孩子長大。」我們不能夠等到孩子長大,才教他們有關兩性與身體自主權的事情,家長應該主動出擊: 一、給予孩童「知」的權利 二、給予孩子「反抗」的權力
Thumbnail
幼教是學校教育的第一階段,但在台灣一直很尷尬,制度也很錯亂,一直很疑惑這些專家官員是怎麼回事。 而且,沒有最錯亂,只有更錯亂。 幼教人力很複雜,一個公立幼兒園會有的人力,或稱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會包括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 今年教育部又示意各縣市招聘短期臨時的加置之照顧服務人員。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段高中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學校沒有告知代課老師班級與該學生的情況。 作為短期代課老師,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該如何是好呢?
Thumbnail
前幾天早上看到一個心痛的網路新聞,不知道是否為真。有所幼兒園在台北,園長上課時因無法阻止孩子說『屁屁』、『便便』...等以『大人的眼光是髒臭』的話,一時情緒失控,用勞作用的膠水塗在小女孩的嘴巴上,新聞尾段是園長請辭自責不已、孩子心理受傷嚴重半夜啼哭不要上學......哀哎,看到這個新聞,心裡實在很痛
Thumbnail
最近因為一包辣椒粉是工業粉末,搞得整個餐廳人心惶惶的,我總覺得台灣每隔十年都會來一次食品風暴,還記得當年飲料參塑化劑的事件嗎,現在捲土重來食品加工粉末參入工業粉末,為了拚經濟,看不見的那隻黑手終於露出來了,雪球越滾越大,才公開聲明,向消費者道歉。這是人心。    還有兒童福利聯盟因社工員失職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我突然發現,我的許多負面知識,都是從以前的新聞報導裡面學到的! 小時候,好像是雲林還是嘉義吧,有位婦人用農藥毒死了先生。 整篇報導很詳細的寫出,她是如何把農藥再精煉、濃縮。如何用菜色遮掩住農藥的味道。如果不是法醫覺得有問題,她可能就沒事了! 本來就是個地方新聞,為何變成全國性的案件?因為記者在
Thumbnail
新北國中生遭割頸案反映出校園內連提供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出問題,這讓家長如何放心讓孩子上學?面對這樣的困境,教育部還是將政治置於專業之上,此舉完全罔顧孩子的教育和人身安全。
Thumbnail
2023年4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估國內目前至少有26萬兒童患了「長新冠」,醫界憂慮受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發育與學習。可是世界各國和台灣,大多已進入輕症不通報的措施,學校和家長如何掌握社區病毒的狀況,若病毒在社區高流行狀態下,如何進一步幫助小朋友採取自主的保護措施, 預防感染或再感染? 讓我們看看國際的作
Thumbnail
最近的幼兒園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讓送託嬰的家長們相當焦慮不安。在選擇托嬰和幼兒園時,評估環境、安全、教育理念等方面是很重要的。除了政府提供的資訊外,也可利用社群和林明宗先生所創立的地圖來查詢相關資料。有多方面的資料及觀察,可幫助家長們做出更佳的決定。
Thumbnail
網路上常說一句話:「那些性犯罪的人,不會等你的孩子長大。」我們不能夠等到孩子長大,才教他們有關兩性與身體自主權的事情,家長應該主動出擊: 一、給予孩童「知」的權利 二、給予孩子「反抗」的權力
Thumbnail
幼教是學校教育的第一階段,但在台灣一直很尷尬,制度也很錯亂,一直很疑惑這些專家官員是怎麼回事。 而且,沒有最錯亂,只有更錯亂。 幼教人力很複雜,一個公立幼兒園會有的人力,或稱為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會包括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 今年教育部又示意各縣市招聘短期臨時的加置之照顧服務人員。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段高中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學校沒有告知代課老師班級與該學生的情況。 作為短期代課老師,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該如何是好呢?
Thumbnail
前幾天早上看到一個心痛的網路新聞,不知道是否為真。有所幼兒園在台北,園長上課時因無法阻止孩子說『屁屁』、『便便』...等以『大人的眼光是髒臭』的話,一時情緒失控,用勞作用的膠水塗在小女孩的嘴巴上,新聞尾段是園長請辭自責不已、孩子心理受傷嚴重半夜啼哭不要上學......哀哎,看到這個新聞,心裡實在很痛
Thumbnail
最近因為一包辣椒粉是工業粉末,搞得整個餐廳人心惶惶的,我總覺得台灣每隔十年都會來一次食品風暴,還記得當年飲料參塑化劑的事件嗎,現在捲土重來食品加工粉末參入工業粉末,為了拚經濟,看不見的那隻黑手終於露出來了,雪球越滾越大,才公開聲明,向消費者道歉。這是人心。    還有兒童福利聯盟因社工員失職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我突然發現,我的許多負面知識,都是從以前的新聞報導裡面學到的! 小時候,好像是雲林還是嘉義吧,有位婦人用農藥毒死了先生。 整篇報導很詳細的寫出,她是如何把農藥再精煉、濃縮。如何用菜色遮掩住農藥的味道。如果不是法醫覺得有問題,她可能就沒事了! 本來就是個地方新聞,為何變成全國性的案件?因為記者在
Thumbnail
新北國中生遭割頸案反映出校園內連提供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出問題,這讓家長如何放心讓孩子上學?面對這樣的困境,教育部還是將政治置於專業之上,此舉完全罔顧孩子的教育和人身安全。
Thumbnail
2023年4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估國內目前至少有26萬兒童患了「長新冠」,醫界憂慮受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發育與學習。可是世界各國和台灣,大多已進入輕症不通報的措施,學校和家長如何掌握社區病毒的狀況,若病毒在社區高流行狀態下,如何進一步幫助小朋友採取自主的保護措施, 預防感染或再感染? 讓我們看看國際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