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幻影 | 從感知結構力學談神聖羅馬帝國的興亡 (九之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國祚綿長的政治體,但在西元1806年為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解散以前,這個政治體並非「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是在歷經各種危機後依然可以維持住基本結構,才能從羅馬帝國滅亡後一直維持到十九世紀。
但是,如果我們要按照史記「帝王本紀」的概念將神聖羅馬帝國依不同的帝王世系(王朝)來討論其變遷,就必須先認定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王朝究竟為何。
首先,既然神聖羅馬帝國是被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所解散的,而拿破崙透過《普雷斯堡和約》接受了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弗朗茨的請求,廢掉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號,並將神聖羅馬帝國大部分領土歸入法國統治,只為其保留了「奧地利皇帝」的稱號與小部分領土(大約是今天的奧地利與匈牙利),稱為「奧地利帝國」。在這種情形下,將哈布斯堡王朝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王朝似乎是一件很合理的選項。
然而,拿破崙一世的法蘭西帝國倒台很快,所以歐洲諸國在其宣布退位後,接受了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建議,開始推動了「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在這個體系中,德意志諸邦國形成了一個比神聖羅馬帝國還要鬆散的國際組織,由奧地利帝國擔任永久主席國、由普魯士王國擔任永久副主席國。在這種「後見之明」下,不難發現,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後期歷史中,其實就是以奧地利為本命區的哈布斯堡家族與以普魯士為本命區的霍亨索倫家族兩強相爭的局面。
因此,如果以「道統」的觀念來看,我們不免要問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究竟是誰?是奧地利、還是德國、或者兩者皆是,還是兩者皆非?
很顯然地,當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來回答這個答案時。我們就會開啟不同的歷史書寫之路,所謂「歷史是歷史學家的歷史」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情境。
另一方面,所謂「起點就是終點」,我們也可以從結構主義的角度問神聖羅馬帝國的結構是從何時開始崩解,何時開始變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結構一直都不算穩定,所以關於其究竟是何時崩解的問題其實就與其是從由何時正式立國一般、不容易回答,但我們還是可以試著從幾個關鍵時刻來看待其性質的逐漸轉變。
第一,在帝國的權力結構方面:基本上,在皇帝和教會的爭執中,在亨利三世時(西元1039 到 1056 在位),皇帝的權力達到巔峰,之後,就不時陷入各種危機,帝國數度瀕於整合困難的狀況。
第二,與羅馬的關係:雖然帝國一開始是與羅馬教會合作而成形,但因帝國境內說德意志語的民族意識逐漸抬頭,所以在西元1512年召開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一道正式敕令,將官方頭銜改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後,算是與拉丁民族有了明確的分野。至於什麼是「德意志民族」呢?這顯然是需要一些讀過書的人來教導大家建立民族的歷史意識,但基本上「德意志人」是以羅馬帝國時代的「日耳曼人」後裔自居,彼此交流時使用的語言也不是羅馬教會使用的拉丁文,而是德語。簡言之,當民眾逐漸有意識地自稱為「德意志人」時,他們其實就是在與有著官方地位的羅馬教會與教士做區隔。
第三,神聖性的改變:從西元十七世紀開始,歐洲人普遍不再嚮往天堂或彼岸的生活,並逐漸將心力放在現世中,人生觀也逐漸世俗化。然而,基督宗教對人們的影響依舊在,只是人們開始以不同的心態解讀過去的神學著作,而中歐的德意志人也由此開始發展出一種接近自然理性的人生觀。在這種人生觀中,上帝逐漸變成一個可以開放討論與發展的概念,而人類精神的不朽也逐漸成為靈性的一種象徵。
不過,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整個歐洲也瀰漫著一股濃濃的反抗精神,衝擊到了德國的封建貴族,意外引發了德意志封建貴族開始學習自然科學的風潮,加快了整個文化擺脫羅馬教會所立下的價值與宇宙觀。
總的來說,神聖羅馬帝國雖是十九世紀初才被拿破崙所解散,但其實這個國祚綿長的帝國在帝權衰弱後、其實更像是一群被迫聚在一起開會決議的諸侯與主教所形成的團體,各國間不是各自為政,就是想著如何利用對手,或是兼併對手。
另一方面,從義大利城邦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對神聖羅馬帝國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只是其對南部的影響要比北部大,這也連帶使後來的德意志文化呈現明顯的南北差異,直到今天。
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以感知結構力學來看待神聖羅馬帝國的興亡呢?
其實,既然「所謂歷史是歷史學家的歷史」,那就要看歷史學家是依著什麼樣的概念來收集、組織、解讀相關的歷史資料了。
當然,說到如今的德國哲學,其實依舊深深受到康德(1724~1804)的影響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以一絲不苟的態度檢視了人類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康德建議,人類的認識能力無法協助人們掌握真實的世界,人們所能掌握的只是現象。不過,作為一個好學之人,康德也建議,人類一直努力想要超越自己的界線以擴展自己的知識,但也不斷遭受挫敗而屢屢回到自己的經驗之中。對康德而言,好學之人往往想要建造一座「直抵天際的高塔」,但人類的能力往往卻只夠建造一座我們經驗可以自在居住的房子。
康德可以說是德意志啟蒙哲學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不過,活到八十歲的他並沒有親眼看見神聖羅馬帝國的壽終正寢。另外,康德在世時,普魯士王國已經興起了,而康德的哲學思維後來也成為普魯士新教徒建立新信仰的重要基礎,因此如今的德國人多半不會將他和神聖羅馬帝國連在一起。
從這點看來,如果我們宣稱「德意志概念哲學的起點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終點」,今天的德國人大概也不至於反對吧。
只是,按照這種講法,今天的德國能不能算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呢?也許就像康德所指出的,這個問題已非一般漢字文化圈的人的認識和經驗所能回答的,所以關於這點,我們就儘量尊重德意志文化圈人所發展出的歷史感知結構,不要輕易攪入他們的爭論,至於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關係,就等有機會時再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為各位解析,敬請期待。
推薦參考書籍:
德國文化簡史 作者:威廉格斯曼
~~~~~~~~~~~(以下為創作部分)~~~~~~~~~~~~
因為被錫罐人答答指認出自己是豬獾,而非蜜獾,豬獾父子倆大受打擊,無法按照原訂計畫離開自由競技場,反而在豬棚下待了下來。
「你們父子倆一個像得了憂鬱症、一個像得了中二病!」答答說出了自己的觀察。
「不管是什麼病,生了病就該吃藥!」拿特鴨表示:「 改天,拉丁羊來時,你們再請他為你們卜藥好了。」
「這可不妙!」小豬無名想要阻止。
「豬獾父子生病找拉丁羊卜藥,關你什麼事?」拿特鴨不解。
「我這麼容易發胖,拉丁羊看了我,要我吃藥,以保持健康體態怎麼辦?」小豬說出了他的擔憂。
「放心啦!」拿特鴨安撫無名小豬:「拉丁羊是專業的,用藥一定在安全範圍。」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雖然神聖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都是以基督教為國教,但究竟是兩者的發展卻大為不同。究竟、神聖帝國在中世紀時將世俗權力和神聖權力分開運作的作法,對帝國的命運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如果我們從比對拜占庭和神聖帝國的不同,又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呢?
歐洲的封建制度究竟有何獨特之處,為什麼以騎士為主角的浪漫愛情故事至今仍然受到許多年輕讀者的歡迎?讓我們從日耳曼人的民族特性看起吧!
西羅馬帝國亡後,神聖羅馬帝國究竟為何興起?歐洲人的共同意識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也許我們可以從歐洲人所熟悉的歷史架構找到一點線索。
自從奧古斯都以後,羅馬軍隊的特性有了重大轉變。若說共和時期的羅馬軍隊,不斷試圖擴大疆域,進入帝國時期後,其主要功能則在維持區域和平與秩序。只是,隨著越來越多蠻族士兵加入羅馬軍隊時,羅馬軍隊也越來越無法肩負其維和任務。
「結構」既然是西方學術理論的強項,我們不免要從結構的角度了解羅馬是如何從一個小城邦一步步擴大領域成為地中海世界的主人?羅馬共和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慢慢成形的?
如果說信仰羅馬神祇的羅馬帝國才是「真實」的羅馬帝國、那麼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帝國不就成為一種「幻影」或「鬼魂」了嗎?說到底,對人類的大腦而言,要判斷「真實」和「幻影」的界線在哪裡,就如同判斷羅馬帝國何時消失又何時復活一樣困難。
雖然神聖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都是以基督教為國教,但究竟是兩者的發展卻大為不同。究竟、神聖帝國在中世紀時將世俗權力和神聖權力分開運作的作法,對帝國的命運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如果我們從比對拜占庭和神聖帝國的不同,又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呢?
歐洲的封建制度究竟有何獨特之處,為什麼以騎士為主角的浪漫愛情故事至今仍然受到許多年輕讀者的歡迎?讓我們從日耳曼人的民族特性看起吧!
西羅馬帝國亡後,神聖羅馬帝國究竟為何興起?歐洲人的共同意識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也許我們可以從歐洲人所熟悉的歷史架構找到一點線索。
自從奧古斯都以後,羅馬軍隊的特性有了重大轉變。若說共和時期的羅馬軍隊,不斷試圖擴大疆域,進入帝國時期後,其主要功能則在維持區域和平與秩序。只是,隨著越來越多蠻族士兵加入羅馬軍隊時,羅馬軍隊也越來越無法肩負其維和任務。
「結構」既然是西方學術理論的強項,我們不免要從結構的角度了解羅馬是如何從一個小城邦一步步擴大領域成為地中海世界的主人?羅馬共和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慢慢成形的?
如果說信仰羅馬神祇的羅馬帝國才是「真實」的羅馬帝國、那麼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帝國不就成為一種「幻影」或「鬼魂」了嗎?說到底,對人類的大腦而言,要判斷「真實」和「幻影」的界線在哪裡,就如同判斷羅馬帝國何時消失又何時復活一樣困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1.現今的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法國原是同一個國家: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 481-843)。840年國王路易一世(778-840)死後,領土由三位兒子分別繼承。長子死後,兩兄弟分割了大哥的土地,並簽定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因此,法蘭克王國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1.現今的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法國原是同一個國家: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 481-843)。840年國王路易一世(778-840)死後,領土由三位兒子分別繼承。長子死後,兩兄弟分割了大哥的土地,並簽定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因此,法蘭克王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