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拼教養』階級化的保安策略

這章節主要了解父母如何透過教育安排或教養方式,企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全。

除了保護孩子當下的人身安全與健康成長,也希望保障孩子未來的經濟安全。 資源豐富的中上階級,積極進行「彈性資本積累」,透過購買外國護照、出國留學等方式,鞏固其階級支配優勢。

資源相對匱乏的勞工階級家庭,許多也希望孩子向上流動,取得比上一代更穩固的經濟條件與社會地位。

在美國,由於高等教育的勞動市場報酬提升,以及經濟與教育機會分配日益不平等,父母對下一代教育投入更多資源與心力,有助於保障孩子未來的經濟安全。

但在台灣,由於高等教育機會擴充許多,學歷與市場報酬的對應也不明確,教養風格的改變不盡然是理性的因應策略。

台灣父母的行動處境更接近「有限理性」,由於教養投入到養成結果的歷程很長,其中充滿變數與不確定,父母們不可能收集到充份的資訊進行判斷,更難以確認單一目標或有用策略。

中產階級家庭,資源雖然寬裕,但遠不如菁英家庭豐厚,教養與其說是「極大化利益」的策略,反倒更接近降低風險與不安全感的摸索過程。

資源越豐裕的家庭,反而越傾向用放大鏡仔細檢視家庭生活潛藏的不安全,即便便他們已經有很多的資產與存款,卻還是擔心錢賺得不夠多,財富可能貶值或縮水。

相反地,資源拮据的家庭,傾向淡化看待經濟的不安全,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活得下去。

就我自己來看台灣目前現況,「文化資本」轉變為「經濟資本」的效率並沒有這麼高,也就是說教育翻轉階級的現象並不顯著,這也有可能是因為高教普及的關係,導致「選擇產業或科系」的重要性高於其他軟性能力。

但這並不是說就都不用投資教育,而是應該更加善用受教育的機會,來尋求往上流動的可能性。

事實上,台灣理工背景的學生,通常獲得的工作機會跟報酬不會太差 (以台灣薪資中位數進行比較),但無形中這也抹殺掉其他可能性,讓學生時期的專業選擇變得單一,因此社會上充滿著唸醫牙出路免煩惱,讀理工不會餓死的氛圍。

其實文化資本並非只是教育水平拉高或專業知識提升而已,所謂的全人化教育才是軟實力的展現。

很無奈的是,文化資本的累積還是需要經濟資本上的協助與推動,正向循環就是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相輔相成「代間累積」,不過這相對困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