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始設計課程(一):設計的大原則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每年都會有幾位新手講師
或是在課程設計上遇到瓶頸的朋友找我聊聊課程設計的問題,
2年前寫了一大篇課程設計的建議步驟,
原本只有私底下提供給有相關需求的講師朋友,
現在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這是我自己在設計課程,或是幫朋友一起設計的過程與經驗,
因為字數很多,會分成三篇跟大家分享。

設計大原則:先想架構→再想內容→再想手法

2個前置準備:

1.確認受眾學員 。 

2.設定課程目標


▌設計架構與內容的三種狀況

一、全新架構課程
具有專業知識、技能或經驗,但尚未規劃成課程

二、現有課程調整
已經有設計好的課程,需要部份修正調整,但主架構不變

三、原有課程的重新組合
已經有的幾個不同課程,需搭配組合,有助達到教學目標

以上三種狀況都有較詳細的設計建議,
會在後面兩篇完整說明,本篇先說明整體設計的大原則


▌設計內容與教學手法的考量

在完成架構與內容的設計之後(大原則第二階段後),
再思考時間長短、學員人數多少、場地環境(教室大小、桌椅安排),
進行教學手法的設計,

可至以下網址觀看完整內容
https://trainer-way.com/blog/start-to-design-class-1

avatar-img
19會員
23內容數
提供講師與教育訓練領域的夥伴,關於教學與培訓的相關知識與觀點,包含教學設計、教學技巧、培訓規劃、培訓知識等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韋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教育訓練領域當中,應該會常聽到 體驗活動、教學活動、遊戲教學、遊戲化教學這四個名詞 之前跟講師或辦訓人員聊天時,發現會有不清楚這四種差異的狀況, 所以想發這篇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以下都是我個人的定義與理解,也歡迎交流彼此的見解,
競賽加分可以讓學員有一種比賽的感覺, 營造一種較輕鬆愉悅的氛圍, 像是一場有趣的競賽遊戲, 教學中運用競賽計分的三種簡單的小變化提供參考: ①隨機加權 ②指定行為加權 ③物品蒐集
教學提問時,學員答錯或偏題, 從事前聚焦範圍的問題設計跟當下的應對回應 兩方面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剛開始進行教學的講師在運用提問常見的2種誤區: 1.一開始就提出難以回答的開放式問題 2.幾乎只問建立認同的封閉式問題 建議先問可引導思考的封閉問句、再問可深入討論的開放式問句。
教學的成效可以簡單區分為四個層次, 知道→學到→做到→創造 ​ 分享的話就差不多是在「知道」, 最多有一部分「學到」的層次, ​ 但教學就至少應該要以學員能夠「學到」起跳, 依照實際的主題、可運用時間與教學設計, 可能會再達到「做到」或「創造」的層次, ​ 以下分別對這四個層次簡單說明
短時間教學,設計練習的四個訣竅: 1.最小產出成果 2.簡化流程步驟 3.提供素材或半成品 4.挑選錯誤並修正
在教育訓練領域當中,應該會常聽到 體驗活動、教學活動、遊戲教學、遊戲化教學這四個名詞 之前跟講師或辦訓人員聊天時,發現會有不清楚這四種差異的狀況, 所以想發這篇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以下都是我個人的定義與理解,也歡迎交流彼此的見解,
競賽加分可以讓學員有一種比賽的感覺, 營造一種較輕鬆愉悅的氛圍, 像是一場有趣的競賽遊戲, 教學中運用競賽計分的三種簡單的小變化提供參考: ①隨機加權 ②指定行為加權 ③物品蒐集
教學提問時,學員答錯或偏題, 從事前聚焦範圍的問題設計跟當下的應對回應 兩方面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剛開始進行教學的講師在運用提問常見的2種誤區: 1.一開始就提出難以回答的開放式問題 2.幾乎只問建立認同的封閉式問題 建議先問可引導思考的封閉問句、再問可深入討論的開放式問句。
教學的成效可以簡單區分為四個層次, 知道→學到→做到→創造 ​ 分享的話就差不多是在「知道」, 最多有一部分「學到」的層次, ​ 但教學就至少應該要以學員能夠「學到」起跳, 依照實際的主題、可運用時間與教學設計, 可能會再達到「做到」或「創造」的層次, ​ 以下分別對這四個層次簡單說明
短時間教學,設計練習的四個訣竅: 1.最小產出成果 2.簡化流程步驟 3.提供素材或半成品 4.挑選錯誤並修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建立自己的第一堂線上課程是一個結合規劃、創意與技術的過程。這篇教學將從構思課程內容到實際上傳並推廣課程,分為幾個重要步驟,幫助你一步步完成並上線,並確保學員的學習體驗良好。 第一部分:確立課程主題與目標 在開始設計課程之前,首先要確定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選擇課程主題 選擇你擅長且熱衷的領域,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童軍教育的素養導向課程,童軍課程的內容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安排任何課程,我們會有的原則:從簡單到複雜、從大項目到小細節(就像是導遊帶團講述景點)、從具體到抽象(想像具體生活中的例子再導向抽象的理論)、從實務到理論(應該是這樣,但常常是理論到實務,但更多是要看實際情況決定)。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常用的是
Thumbnail
在課程設計上,我往往會以客層設計教學的系統。但我逐漸發現只同一個用系統,除了貼近我自己的成長進程,更方便學習者記得。沒有一個系統是不會隨著人的成長和狀態一起演化的。我在設計新的系統時將以往常用的「四層系統」以及「3+1系統」重新簡單在課程設計筆記中介紹。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本課程旨在透過逐步的課程設計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從基本語法和結構到進階寫作風格和修辭手法,幫助學生在不同情境下有效地運用英語寫作技巧。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想要製作線上課程嗎?很多人對製作課程充滿疑慮,其實對課程生產持有固有印象,以及沒有嘗試過用課程形式做輸出。本文將介紹職場人可以拿來作為課程資料的知識資產包括三個層次,以及具備做一門課程的能力。值得沉澱下來做成課程的知識資產對於有需要的學員都將有很大幫助。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
建立自己的第一堂線上課程是一個結合規劃、創意與技術的過程。這篇教學將從構思課程內容到實際上傳並推廣課程,分為幾個重要步驟,幫助你一步步完成並上線,並確保學員的學習體驗良好。 第一部分:確立課程主題與目標 在開始設計課程之前,首先要確定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選擇課程主題 選擇你擅長且熱衷的領域,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童軍教育的素養導向課程,童軍課程的內容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安排任何課程,我們會有的原則:從簡單到複雜、從大項目到小細節(就像是導遊帶團講述景點)、從具體到抽象(想像具體生活中的例子再導向抽象的理論)、從實務到理論(應該是這樣,但常常是理論到實務,但更多是要看實際情況決定)。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常用的是
Thumbnail
在課程設計上,我往往會以客層設計教學的系統。但我逐漸發現只同一個用系統,除了貼近我自己的成長進程,更方便學習者記得。沒有一個系統是不會隨著人的成長和狀態一起演化的。我在設計新的系統時將以往常用的「四層系統」以及「3+1系統」重新簡單在課程設計筆記中介紹。
Thumbnail
進入科技教育產業已滿一年。因為團隊精簡,每堂課替換時間又快又急。在編寫課程介紹頁面時,對受眾和痛點的描述不夠精準。本文提供了市場中自己喜歡且訴求精準的課程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希望未來能更精準地規劃課程介紹頁面內容。
Thumbnail
本課程旨在透過逐步的課程設計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從基本語法和結構到進階寫作風格和修辭手法,幫助學生在不同情境下有效地運用英語寫作技巧。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想要製作線上課程嗎?很多人對製作課程充滿疑慮,其實對課程生產持有固有印象,以及沒有嘗試過用課程形式做輸出。本文將介紹職場人可以拿來作為課程資料的知識資產包括三個層次,以及具備做一門課程的能力。值得沉澱下來做成課程的知識資產對於有需要的學員都將有很大幫助。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