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些甚麼但還是算了,最後還是寫出來了(二) 講。人。話!(建議閱讀對象:諮商新手、實習心理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是因為心衛文章太流行?部分案主早幾次來的時候喜歡用若干術語溝通自己的狀態,比如:「我被我伴侶情緒勒索」、「我原生家庭的母性匱乏投射到我身上」、「我覺得我有焦慮依附的重複模式」、「一切都是我的投射認同」、「我是高敏感人格,所以我會...」

我承認他們是很認真的一群人,博覽群文,然後找到了一個適合說明自己遭遇的用詞,而有時這也無可怪罪,案主想自力救濟,尋找文章與書籍,做為自助學習,不是壞事。

但是,這就讓我在想:為什麼案主們用這麼多其實跟自己內在很有距離的語言說明自己?然後從專業的用字去討論案主的狀況,有時其實反而是種打高空:

在專有理論上推演著更高的理論,好比在一個不穩的地基上搭上若干鋼筋,然後希望諮商師繼續在凌亂的鋼筋上,繼續填上水泥,砌上磚瓦,有如這仍然是一棟漂釀的房子。

但天知道,其實一開始就錯了,當案主使用這些術語詮釋自己時,其實就像是將自己鎖死與定位在一個心理學描繪過的負面狀態,彷彿把自己說死了,缺乏別的可能。

或許我看起來在指責案主,但其實不是,我反而更想指責的是那些把專業術語寫出,以為正在平易近人的講述心衛理念的心理師們。現在的自媒體風氣讓我們習慣看心理師出粉專,然後心理師獲邀出書。

這之中,如何更改個案的故事是一件倫理的事(本次先跳過不談),但這次我關注的是心理師將各種理論大辣辣的秀出來,彷彿要展現自己的學識淵博與影響力一樣。然而我觀察到不少喜愛讀心理學自助書籍的案主,無非是想替自己不知所以然的處境,找到一個說法,找到一個安撫,找到一個舒緩...

但,我想我不忍心見到他們用這些專有名詞,將自己異化。

能詮釋得了我們一時的心理學名詞,我並不希望會變成非常不舒服,猶如毛球一樣黏在我們身上的負荷呢。

說穿了,許多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不過心理學家將眾多的人性現象濃縮成一個精簡用字,這是一種「歸納法」,意思就是同樣的名詞下,還是有非常多的眾生相。每個人都有一群專屬自己生命的苦難,我想諮商就是提供一個機會,去高度的理解與感覺這一套案主吃力的人生,爾後案主才終於有機會看到自己如何在苦難中存活,以及自己是如何面對苦難時一恍而過。

我想,我們得先自重,爾有才有機會,替自己想到最佳解套,而非硬啃書本上一個個好像可以操作下去的做法。
而回到一開始,我們是否能嘗試用人話,將這些經驗說明清楚,我們能不能看到自己如何在一個又一個困境中既面對,又閃躲,有時受創,也有時自己克服,我們能看得到自己有很多流動的可能嗎?

首先請先從說人話開始吧!替自己說幾句人話,看起來沒甚麼知識含金量也不重要,實實在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從來不需要哪個心理學家替你背書。

而我其實更想說的是,心理師們也好好說人話吧,理論只是一種協助加速理解案主的歸納法,不是我們需要塞給案主的慰藉,以及解套。真的要塞一套有組織的理論,也許星座、血型、生辰八字,可能還更符大眾的需要吧。

術業有專攻,這種快速用龐大組織將人定味的學問,就交給一批命理相關專業吧!他們比我們更擅長說明各種特定情況(流年、星座脾性、塔羅牌面)如何影響每個人,但縱使命理相關學佳有一套有組織的學問,他們也很謹慎在面對每個求助的人啊。

那麼,我想身為心理師,也許我們需要有的修養是將每個理論,消化成可以被說清楚的人話,就像是將一大塊的起司切成可以吞嚥的小塊,讓每一塊起司都能在不同進食的時機,一口口慢慢吞入。

而也許,當我們想講出專有名詞時,我們也在暗示眼前的案主懂得並不如我們多。又或是,可能和你我只見一兩面的案主,離開諮商後反而高度執著在這些名詞中,

寫完上述這堆,我想這些其實源自我對自己的提醒,但被我寫的實在很像勸世文,我想這就是我看不太習慣心理師們努力出書,但卻開始日益少了一些我重視的,隱微細膩的人性味吧。

說。人。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也許會犯錯,但最重要的是不放棄、不斷嘗試。」
千萬別以為你說了愛,那就是一份你最貴重的禮物。因為很多人對於愛與在乎,可能感受和你是完全相反的。
諮商關係究竟是醫病關係,還是生命的共同陪伴者? 也許我們該把視野轉個角度,可以都是,也可以都不是。
當你擁有了知識與權力,你也同時擁有了讓另一個人快與不快的能力。 成為溫厚的人是無聊的主題,但且讓我們思考吧。
如果你想成為心理師,那麼起碼寫好一篇文章是你的基本功, 能寫得好才有資格去想寫不寫由你。
「也許會犯錯,但最重要的是不放棄、不斷嘗試。」
千萬別以為你說了愛,那就是一份你最貴重的禮物。因為很多人對於愛與在乎,可能感受和你是完全相反的。
諮商關係究竟是醫病關係,還是生命的共同陪伴者? 也許我們該把視野轉個角度,可以都是,也可以都不是。
當你擁有了知識與權力,你也同時擁有了讓另一個人快與不快的能力。 成為溫厚的人是無聊的主題,但且讓我們思考吧。
如果你想成為心理師,那麼起碼寫好一篇文章是你的基本功, 能寫得好才有資格去想寫不寫由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本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情況下撰寫文章。從經營個人品牌到滿足受眾需求,提出了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替代方案。強調專注於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個案報告,並探討了通則和個案報告之間的區別。同時,提出了使用受眾視角、知識加經驗創造新邏輯思維以及跨領域應用知識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本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情況下撰寫文章。從經營個人品牌到滿足受眾需求,提出了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替代方案。強調專注於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個案報告,並探討了通則和個案報告之間的區別。同時,提出了使用受眾視角、知識加經驗創造新邏輯思維以及跨領域應用知識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