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二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透過開悟,修行者可以超越個人的自我意識,與宇宙和萬物相融合,體會到無限的智慧和悲憫。超越了外在世界的追求和執著,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智慧,是對於生命意義與生命存在的深入洞察。

不但如此,佛教的開悟,還可以幫助我們脫離苦難,以及成佛的目標;通過開悟,修行人超越輪迴,邁向涅槃的境地。


avatar-img
4會員
15內容數
禪,作為一種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法門,已經在東方文化中扎根了數千年。在這個系列中,是以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智慧教導為核心,探討禪修的思想和實踐。 我通過多篇文章,將禪的基本概念、禪修的方法與技巧,中國禪宗的背景與特點等,分享精選的內容,藉此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以及在內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健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小時候的生命經驗,多少人會記得?它與禪修有何關係? 生命中,存放著許多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創傷、傷疤,卻沒有經過治療與處理。 需知道:在您沒有開悟之前,它是從不停息的! 其次,死亡雖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但其他的生命經驗,您還記得嗎?可有處理!這正是禪修的由來。
「小時候的疑惑」是《禪門第一課》的第一章,聖嚴法師用它來作書的開始,他總共說了三個故事,似乎一個比一個深刻。」P.15這是聖嚴法師故意的安排嗎?這些故事的禪修意義為何?讓我們來品味一下。
《禪門第一課》是聖嚴法師在西方為佛法新鮮人所作的開示記錄,原以英文出版,書中簡要說明禪宗的歷史、何謂禪、何謂佛法,並以自己的童年體驗與弘法時所遇到的現代人、事、物為例子,詳細探討了佛法中最重要的議題及其修習方法,包括苦、智慧、開悟、慈悲的五個修行階段、禪修的三個層次等。
親愛的讀者們: 我是胡健財,是法鼓山聖嚴書院的講師,以及一位中文與佛學文化的熱愛者。我的部落格將為您帶來深入的禪門知識,我的目標是幫助您在繁忙的日常生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心靈的寧靜和平靜變得越來越珍貴。我很榮幸能夠在這裡介紹我們即將開展的部落格系列,名為「探索心靈的禪境:禪門第一課」。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小時候的生命經驗,多少人會記得?它與禪修有何關係? 生命中,存放著許多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創傷、傷疤,卻沒有經過治療與處理。 需知道:在您沒有開悟之前,它是從不停息的! 其次,死亡雖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但其他的生命經驗,您還記得嗎?可有處理!這正是禪修的由來。
「小時候的疑惑」是《禪門第一課》的第一章,聖嚴法師用它來作書的開始,他總共說了三個故事,似乎一個比一個深刻。」P.15這是聖嚴法師故意的安排嗎?這些故事的禪修意義為何?讓我們來品味一下。
《禪門第一課》是聖嚴法師在西方為佛法新鮮人所作的開示記錄,原以英文出版,書中簡要說明禪宗的歷史、何謂禪、何謂佛法,並以自己的童年體驗與弘法時所遇到的現代人、事、物為例子,詳細探討了佛法中最重要的議題及其修習方法,包括苦、智慧、開悟、慈悲的五個修行階段、禪修的三個層次等。
親愛的讀者們: 我是胡健財,是法鼓山聖嚴書院的講師,以及一位中文與佛學文化的熱愛者。我的部落格將為您帶來深入的禪門知識,我的目標是幫助您在繁忙的日常生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心靈的寧靜和平靜變得越來越珍貴。我很榮幸能夠在這裡介紹我們即將開展的部落格系列,名為「探索心靈的禪境:禪門第一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佛法中對人生的四個重要概念:無常、苦、空、無我。這些概念教導我們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並引導我們從執著中解脫。無常提醒我們一切都在變化,苦揭示了人生命中的痛苦,空說明瞭事物的無自性,而無我則使我們明白執著的自我是虛幻的。透過修行,我們可以提升修養,找到內心的真正幸福,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如果此生修行無法成就,來世必定輪迴,因因果果、生死不休。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想了脫生死,慈善是方便、是善法,是輔助大家學佛修行的方便,行善業,心才有好的趣向;想要淨化惡業,就要發露懺悔、不貳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內心的佛性與智慧之間的關係,引用了達摩大師的偈言,強調心的本質和禪修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佛性,透過不斷修行與心靈對話,我們能夠克服煩惱,發揮內在的智慧,找到心靈的歸屬。
Thumbnail
為什麼會想要寫這篇?前陣子跟團練冥想靜心,老師突然到【開悟】。她說:「開悟是很多感恩堆疊而成的。」老師覺得這個名詞意涵很深,要我們可以感受一下。當下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都是在生活中找到智慧,然後視野就會更寬闊,這就是開悟啊!以前想到開悟,都想說是要像師父一樣,在寺廟、道觀、教堂、讀經書,被一
學佛的目的在於追求解脫和覺悟,也就是擺脫人生中的苦惱與煩惱,達到心靈的寧靜與智慧,最終實現涅槃的境界。具體來說,學佛的目的是: 1. 解脫痛苦 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是四聖諦,第一個「苦諦」指出,生命充滿了各種形式的苦。這些苦來自生老病死、情感困擾、物質欲望無法滿足等。學佛的目的是認識到這些痛苦的根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佛法中對人生的四個重要概念:無常、苦、空、無我。這些概念教導我們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並引導我們從執著中解脫。無常提醒我們一切都在變化,苦揭示了人生命中的痛苦,空說明瞭事物的無自性,而無我則使我們明白執著的自我是虛幻的。透過修行,我們可以提升修養,找到內心的真正幸福,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如果此生修行無法成就,來世必定輪迴,因因果果、生死不休。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想了脫生死,慈善是方便、是善法,是輔助大家學佛修行的方便,行善業,心才有好的趣向;想要淨化惡業,就要發露懺悔、不貳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內心的佛性與智慧之間的關係,引用了達摩大師的偈言,強調心的本質和禪修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佛性,透過不斷修行與心靈對話,我們能夠克服煩惱,發揮內在的智慧,找到心靈的歸屬。
Thumbnail
為什麼會想要寫這篇?前陣子跟團練冥想靜心,老師突然到【開悟】。她說:「開悟是很多感恩堆疊而成的。」老師覺得這個名詞意涵很深,要我們可以感受一下。當下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都是在生活中找到智慧,然後視野就會更寬闊,這就是開悟啊!以前想到開悟,都想說是要像師父一樣,在寺廟、道觀、教堂、讀經書,被一
學佛的目的在於追求解脫和覺悟,也就是擺脫人生中的苦惱與煩惱,達到心靈的寧靜與智慧,最終實現涅槃的境界。具體來說,學佛的目的是: 1. 解脫痛苦 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是四聖諦,第一個「苦諦」指出,生命充滿了各種形式的苦。這些苦來自生老病死、情感困擾、物質欲望無法滿足等。學佛的目的是認識到這些痛苦的根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