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你是「當下導向」或是「未來導向」的旅行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疫情悶了三年之後,近月來民眾紛紛出國旅行。然而同樣是旅行,每個人面對時的「心態」卻大不相同,並帶來截然不同的影響與結果。心理學博士Andrew Stevenson在近期的〈Do You Check Your Emails on Vacation? 〉一文中,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


首先是最容易理解的概念:當你感到開心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當你覺得不開心時,則會感到時間很漫長。換句話說,「對時間的感知」(How we perceive time)會影響我們的旅行體驗。


作者進一步衍申其中的悖論(paradox):

旅行中快樂的時光雖然「當下」感覺很短暫,但「回憶」起來卻是美好且持續較久(藉由照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21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63會員
96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人生從來就不是「平衡」的。有時工作優先,有時家庭優先,有時則要把自己放在重要性清單的首位。 Life is never in "balance". Sometimes work needs to take top priority, sometimes family does, and someti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4200個星期(約80歲),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實際想想卻又不是那麼回事,因為我們要吃喝拉撒、進修學習、工作賺錢、休閒娛樂、建立並維持人際關係、維護身心健康,以及許多沒有列出來的事項。 也因為有太多該做、想做的事,在面對人生、決定該如何行動之際,我們往往會面臨「當下」與「未來」之
你是否曾經希望過更美好生活,但是卻感到內疚,覺得自己應該學會滿足於現狀?你是否常常聽到「老師」、「大師」告訴你應該學會滿足,提醒你只要減少欲望,就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結論告訴我們:這種說法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不可能達到」的。 本文參考自〈Always Wishing
孤獨(Solitude)與寂寞、孤寂(Lonely)不同,寂寞是一種由於感覺缺乏與他人所期望的連結而產生的空虛或悲傷感。雖然我們通常認為寂寞是一種負面情緒狀態,但孤獨卻可以是一種正面且豐富的經歷。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契合的,因此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勢必都得做出或多或少的「妥協」,而妥協卻也意味著某種程度的「犧牲自我」、甚至「失去自我」。如何在滿足雙方需求的同時,又能保有個人的特色與尊嚴?
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正視AI「角色扮演」的能力,以及可能帶來的身心健康影響。我之前一直在研究、討論的「虛擬情人」是其一,本文提到的名人、死人也不容忽視。 換句話說,包括ChatGPT等AI對人類社會所帶來的衝擊,絕對不是只有將它們當成「工具」來運用時產生的影響,也包括將它們當成「人」來互動
人生從來就不是「平衡」的。有時工作優先,有時家庭優先,有時則要把自己放在重要性清單的首位。 Life is never in "balance". Sometimes work needs to take top priority, sometimes family does, and someti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4200個星期(約80歲),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實際想想卻又不是那麼回事,因為我們要吃喝拉撒、進修學習、工作賺錢、休閒娛樂、建立並維持人際關係、維護身心健康,以及許多沒有列出來的事項。 也因為有太多該做、想做的事,在面對人生、決定該如何行動之際,我們往往會面臨「當下」與「未來」之
你是否曾經希望過更美好生活,但是卻感到內疚,覺得自己應該學會滿足於現狀?你是否常常聽到「老師」、「大師」告訴你應該學會滿足,提醒你只要減少欲望,就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結論告訴我們:這種說法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不可能達到」的。 本文參考自〈Always Wishing
孤獨(Solitude)與寂寞、孤寂(Lonely)不同,寂寞是一種由於感覺缺乏與他人所期望的連結而產生的空虛或悲傷感。雖然我們通常認為寂寞是一種負面情緒狀態,但孤獨卻可以是一種正面且豐富的經歷。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契合的,因此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勢必都得做出或多或少的「妥協」,而妥協卻也意味著某種程度的「犧牲自我」、甚至「失去自我」。如何在滿足雙方需求的同時,又能保有個人的特色與尊嚴?
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正視AI「角色扮演」的能力,以及可能帶來的身心健康影響。我之前一直在研究、討論的「虛擬情人」是其一,本文提到的名人、死人也不容忽視。 換句話說,包括ChatGPT等AI對人類社會所帶來的衝擊,絕對不是只有將它們當成「工具」來運用時產生的影響,也包括將它們當成「人」來互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我知人的時間有限,無法一直旅行,當下只要能出發,就很幸福。 我知人的時間有限,無法旅行時,不出發也有意義,望望小花小草,也別有一番風景。 旅行無須設限,隨著時間遞延,人事物一直都再流轉,保持彈性就能深入體驗與沈浸其中,不管現在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哈~哈~學會隨波逐流也是一種不賴的生活態度。
Thumbnail
誰說旅行就是短暫的?我的long stay難道不是另一種旅行方式?只是把時間拉長而已。而人生不就是終生的旅行嗎? 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吃喝玩樂,隨心所欲,很快樂。年輕時的旅行是看世界,中年後的旅行是修心、是沈淨,是透過閱歷世事後的眼再佐以美景得到心靈的啟發。
  當我們從一種生活方式旅居到另一種生活方式之中時,「時差」出現,扭曲了我們尋常的時空知覺。怎麼一下子就這麼晚了、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一天就過去、怎麼睡不著、怎麼好像無法清醒。當我們進入一個群體,我們重新感受小時候從老師那裡聽到的荒謬言論「你浪費五分鐘,全班就浪費了一個多小時」。
Thumbnail
在旅途中,我常常遇見那些讓人心動的瞬間。 「旅人的瞬間」不僅僅存在於外在的景觀中,更存在於內心的感受之中。 在這個匆匆忙忙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忽略了周遭的美好和細微的感受。然而,當我們停下腳步,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充滿了無數令人心動的「旅人的瞬間」。   或許是在一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
Thumbnail
走路也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一則是慢,另一則是隨興,隨時可以停駐,也隨時可以往旁、往前或往後探索。在追求迅速的時代,許多人開始警覺到「慢下來」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都更為健康,也發現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Thumbnail
疫情過後幾次的出國旅遊,讓我開始思考旅行的意義。 以前當我還在職場工作的時候,每年一次的出國旅行是一件讓人期待的事情。因為可以短暫的脫離舊有的一切生活。儘管還是有可能在旅行途中掛念或是處理,但是可以短暫的脫離工作壓力、嘗試過一的短暫的、和平常不一樣的生活,是很不錯的體驗。有些人就算出國旅遊什麼
Thumbnail
雖說早已習慣都市的車水馬龍,但那也不能說是習慣,而是日常;自出生以來就不斷地跟時間奔跑著,公車要追不上了,捷運要開走了,不斷地與之來往,從來都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我剩下多少時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我知人的時間有限,無法一直旅行,當下只要能出發,就很幸福。 我知人的時間有限,無法旅行時,不出發也有意義,望望小花小草,也別有一番風景。 旅行無須設限,隨著時間遞延,人事物一直都再流轉,保持彈性就能深入體驗與沈浸其中,不管現在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哈~哈~學會隨波逐流也是一種不賴的生活態度。
Thumbnail
誰說旅行就是短暫的?我的long stay難道不是另一種旅行方式?只是把時間拉長而已。而人生不就是終生的旅行嗎? 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吃喝玩樂,隨心所欲,很快樂。年輕時的旅行是看世界,中年後的旅行是修心、是沈淨,是透過閱歷世事後的眼再佐以美景得到心靈的啟發。
  當我們從一種生活方式旅居到另一種生活方式之中時,「時差」出現,扭曲了我們尋常的時空知覺。怎麼一下子就這麼晚了、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一天就過去、怎麼睡不著、怎麼好像無法清醒。當我們進入一個群體,我們重新感受小時候從老師那裡聽到的荒謬言論「你浪費五分鐘,全班就浪費了一個多小時」。
Thumbnail
在旅途中,我常常遇見那些讓人心動的瞬間。 「旅人的瞬間」不僅僅存在於外在的景觀中,更存在於內心的感受之中。 在這個匆匆忙忙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忽略了周遭的美好和細微的感受。然而,當我們停下腳步,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充滿了無數令人心動的「旅人的瞬間」。   或許是在一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
Thumbnail
走路也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一則是慢,另一則是隨興,隨時可以停駐,也隨時可以往旁、往前或往後探索。在追求迅速的時代,許多人開始警覺到「慢下來」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都更為健康,也發現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Thumbnail
疫情過後幾次的出國旅遊,讓我開始思考旅行的意義。 以前當我還在職場工作的時候,每年一次的出國旅行是一件讓人期待的事情。因為可以短暫的脫離舊有的一切生活。儘管還是有可能在旅行途中掛念或是處理,但是可以短暫的脫離工作壓力、嘗試過一的短暫的、和平常不一樣的生活,是很不錯的體驗。有些人就算出國旅遊什麼
Thumbnail
雖說早已習慣都市的車水馬龍,但那也不能說是習慣,而是日常;自出生以來就不斷地跟時間奔跑著,公車要追不上了,捷運要開走了,不斷地與之來往,從來都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我剩下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