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99%的人都幹過,但很少人知道這就是「無法溝通」的根本原因——

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些人,無論你怎麼努力去向ta表達,ta總會保持一種將信將疑的狀態。你很多無心的話,都仿佛會傷害到ta。這就是“防禦式傾聽(Defensive Listening)”的一種典型表現。

當然,更多時候,人們不會一直處於防禦性傾聽中。但當一段關係遇到困境、雙方頻繁吵架的時候,因為對關係的負面感受、負面情緒,雙方都會降低對關係的信任。此時有些人就會很容易陷入防禦性傾聽。

這樣的傾聽狀態,會在非常短的時間裡,讓關係惡化。處在這種傾聽狀況中的人,總是會感受到別人的話語中,含有對自己的攻擊性,從而表現得劍拔弩張,採取高度戒備的回應方式,讓對方感到被攻擊。

防禦性傾聽不但會讓你對對方產生很多負面的猜測,還會讓你主動做出一些激發對方的防禦的行為——儘管你認為是一種正當的自我保護。關係自此就進入了惡性循環。

防禦性傾聽註定會讓關係惡性循環,可以說是人際關係的大殺器。

同時它還是最不容易為傾聽者自身所察覺的“錯誤傾聽方式”——很多時候,它都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防禦性傾聽者堅信自己聽到的是真相(Becker et al., 2008)。

今天要聊的話題就是“防禦性傾聽”。

什麼是防禦性傾聽?


在溝通過程中,當資訊的接收方覺得談話中出現了對自己的“攻擊”時——可能是對方的負面評價或指責等——就會警覺地在對方與自己之間設立一道保護屏障。

“防禦性傾聽”指的就是,資訊接收方主動在內心設立起屏障,在聆聽的同時時刻警惕,試圖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實際帶來了資訊接收的扭曲(Shori, 2011)。

因為防禦性傾聽很難被人們自身所察覺,為此,研究者們總結了一些(Nayab, 2010; Shori, 2011)陷入“防禦性傾聽”的信號:

  • 聽別人說話時,內心仿佛有聲音不停在說,“我沒有”“不是這樣的”等等。
  • 覺得對方的話讓自己感到很受傷、很委屈,“ta怎麼能這樣傷害我?!”。 
  • 努力找出對方的話裡有哪些是指責你的,又有哪些是傷害到你的。 
  • 總覺得對方“話裡有話”,也覺得自己很能聽得出ta言語背後的“潛臺詞”。 
  • 對方還在說的時候,就已經忍不住在腦海中想著下一句應該如何反駁或者回應對方剛才對你的“指控”。 
  • 對方會反復向你澄清,ta只是表達一下看法和建議,沒有別的意思,請你不要介懷、不要有別的想法等等。

不難看出,當進入這種狀態時,人們的專注力就不再是溝通的內容本身,而變成了對對方逐字句地保持警惕,以識別出對方所做的攻擊和造成的傷害等等。

因此,溝通的目的也就不知不覺地轉移到了“如何抵擋對方對自己的攻擊”,“如何躲避對方言語上對自己的傷害”,甚或是如何駁斥對方以“贏得”這場對話上。

為什麼防禦性傾聽
會導致關係惡化?


防禦性傾聽會非常嚴重地威脅到人際關係。主要是因為防禦性傾聽者,會不由自主地主動做出“看似是自我防衛、其實是主動出擊”的行為(Ellison, 1994; Shori, 2011)。 

1. 自我辯護 

當聽者覺得自己受到攻擊時,就可能會努力找證據來為自己辯護、維護自己的立場。

不過,有些時候的急於辯護反而讓自己無法準確瞭解對方想要表達什麼。 比如,當被伴侶指出ta對彼此的感情不夠投入時,陷入防禦性傾聽的人就不會再繼續仔細地聽對方表達這種“不投入”具體指的是什麼,而是迫切地開始在腦海中甚至直接打斷對方進行辯解,開始細數自己為對方付出的種種事蹟。

但實際上,有可能對方所謂的不夠投入指的是陪伴和情感交流的不足,而ta細數的卻是自己平時如何給予伴侶物質上的滿足。 

2. 攻擊對方 

人們還會主動指責和攻擊對方,認為自己在攻擊中“取勝”,對方也就不會再對自己造成威脅了。

但總想著如何反駁和攻擊對方、如何取勝,就會影響人們信任和理解對方,甚至可能曲解他人的善意,還會讓雙方的關係陷入僵局。  

另外,當覺得正面回擊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或不利於保護自己時,人們還會選擇“被動攻擊”。

比如,當伴侶指出ta對感情付出的不夠多,希望ta能有更多時間彼此相處。有些人會覺得反駁只會讓對方的指責變得變本加厲,於是就會滿口答應對方,但日後卻更加刻意地疏遠對方。

3. 回避

另外,人們還會在溝通當下轉移話題,來回避和抵擋ta們感受到的指責和攻擊。

不過,這卻可能讓ta們無法瞭解對方關於該話題的真正想法。比如,在面對父母的催婚時,有些人會總是努力岔開話題,從不讓父母把話說完,殊不知父母是希望在外打拼的ta身邊能有一個人相互照應。 

由此見得,人們自以為建立起的是自我保護的屏障,卻很可能成了自己人為設置的溝通阻礙。於是,越是處於防禦性傾聽狀態的人,也可能越容易只得聽見對方的攻擊。

不僅如此,當ta們開始主動攻擊對方時,還會導致對方也隨之陷入防禦性傾聽的狀態之中,雙方的溝通就變成了一種互相防禦-攻擊的惡性循環(Conley, 2014)。


人們為什麼會進入防禦的狀態?


我們在前文中也提到,他人在言語上的攻擊,就可能讓人們進入防禦性傾聽的狀態。

不過有時候,聽者認為的來自對方的“攻擊”,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可能是聽者主觀感受到的——Ta覺得對方在攻擊自己、對方對自己造成了傷害,但也許在場的其他人並不這麼認為,又或者當其他人處於ta的角色時並不會有類似受傷害的感覺。

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攻擊,也更容易讓自己處於一種需要防禦的狀態。 

1.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更難接受“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著許多不一致的看法,並且這些看法都有可能是對的”“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ta們更多時候是抱持著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態度,即認為一件事情只有一種正確的做法,因此,當他人提出不同看法時,就會被ta們當做是對ta們看法的否定,是一種指責和攻擊。 

2. 高敏感人群 

Ta們對於生活中的細節有著異于常人的高度敏感,也正因為如此,ta們很容易受到外界資訊的過度刺激(Borchard, 2010)。也就是說,ta們會更容易注意到他人言辭中可能存在的攻擊和指責,有時甚至會對一些語言、動作過度解讀,這就會讓ta們覺得自己總是處於他人的攻擊之中。

 3. 低自我價值感的人 

Ta們習慣於處處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因此ta們對別人的言辭十分敏感,生怕別人說了什麼更加證明自己沒有價值,不僅如此,ta們還總是將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苛責和攻擊,投射到他人身上,總是覺得是周圍人在攻擊自己(通過投射,ta們可以把造成自己痛苦的責任推卸給他人,來緩解一部分內心的痛苦)。 其實,ta們無時無刻不在遭受著的是自我攻擊的煎熬,而ta們真正在防禦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攻擊。


如何應對防禦性傾聽?



正如前文所說,防禦性傾聽不僅不能起到防禦和保護的作用,還可能會導致誤解和矛盾的產生——更會導致關係的破裂和惡性循環。 因此,你需要首先學會根據前文所提供的“信號”,及時覺察自己是否已經陷入了一種防禦性傾聽,不要讓自我保護的屏障阻礙你去聽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涵,不急於自我辯駁、反駁對方,或是逃避。 

當確定自己已經陷入了一種防禦式傾聽時,你可以首先把你感受到的攻擊,告知對方。以此給對方一個解釋或者道歉的機會(Goulston, 2013)。

你也有機會自我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Perper, 2014),“你剛才這樣貶低我,讓我感到很難過,這讓我沒法專心地聽你其他的想法和建議”,這樣的澄清有助於避免雙方陷入防禦-攻擊的惡性循環。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現自己常常將他人的話語誤當作是攻擊:你需要明白,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當對方的看法是對的時,也並不代表你的看法就是錯的,反之亦然。更何況,很多時候雙方的看法也都是沒有絕對的對錯的。 

另外,你還可以嘗試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言語中客觀事實的部分(Orlov, 2017),而不是判斷評價的部分(但這並不代表忽略對方話語中的情感)。儘管這做起來並不容易,但卻可以通過不斷地努力練習形成習慣。 

另外,我們在與他人溝通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在攻擊對方。為了更好地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也可以學著以更沒有攻擊性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

  • “是的,但是…”變為“是的,另外…”,同樣是想補充或提出不同的建議,後者聽起來更沒有攻擊性。 
  • 儘量避免說“你從來都不能…”或者“你為什麼總是…” 
  • “你也太敏感了,我沒有這個意思”,這樣的話並不能讓處於防禦性傾聽的人感到好受。

多一点「在看」,少一点防御性倾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