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旁觀與介入的觀看方式,談酷兒影展《公寓之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有些失真的模糊影像、顆粒粗大的數位噪點、生硬的攝影機運動,帶著我們透過一段一段從窗戶向外拍攝的私影像,俯瞰在運河旁築地野活的阿富汗難民,也窺探著街道上的車水馬龍和鄰里之間的私密對話。隨著導演 Vincent Dieutre 沈穩的聲線,聽著他憶起曾經的愛人,感受著愛情萌芽的炙熱與離別後的錐心刺骨。電影一幀接著一幀,領我們回溯戀人的絮語,試圖在影像與對話中折射出更多攸關生活的命題。

昏暗的房間,牆上投影著的畫面是導演在曾經的愛人居住的公寓拍下的影像。導演向演員 Eva Truffaut 緩緩道出過去愛戀的回憶,關於在那公寓發生的一切,我們仿若也身處在那裡,看著同一片窗。

清晨獨自一人默默離開的畫面、肩並肩坐著聊天的兩個男人、夜晚開心聚會跳舞的人群、白鴿從窗台走過⋯⋯,還有在運河旁棲居的阿富汗難民的生活,隨著時間推進,橋下的難民形成一個小型聚落,直到警察前來關注、驅離。從電影中的畫面與對談,導演像是將自己寄情在難民身上,無論聚集、離開,好像都能投射導演與愛人 Simon 相處的樣子──直到電影的最後,難民離開了,而導演再也回不去那幢充滿回憶的公寓。

raw-image

透過窗戶,我們看見窗外的人正在交談,卻無從得知談論的內容;同時,我們透過收音聽見導演與愛人 Simon 的對話,陶瓷清脆的敲撞聲、不斷的流水聲、廣播的天氣預報、琴聲悠揚⋯⋯,電影中充滿關於 Simon 的線索,但直到電影結束的那刻,我們都不會知道 Simon 究竟長什麼模樣,究竟是高是矮、或胖或瘦。如同我們雖能看見阿富汗難民與警察在對話,卻無法聽見他們真正的吶喊與訴求,而這樣諷刺性的對比,是在酷兒電影的自我探索之外,另一場被誘發的思考。

攝影作為一種減法的藝術,就是在發揮景框的影響力,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兩者的關聯性限制住觀眾的視線,有意識地引導、暗示,再進一步引誘觀眾的想像──先去理解景框內發生什麼事,再去揣測景框之外的世界。

那些發生在「景框」外的究竟是什麼?如果電影裡的愛恨情仇,都不是一種「真正」的看見,我們究竟在電影中看見了什麼?

「Frame」意指攝影的景框或是窗戶的邊界。

raw-image

在九十分鐘的電影裡,景框不斷地在不同維度中來回切換,第一層是透過窗戶所紀錄下的巴黎街景;第二層是電影拍攝當下的時空,我們看見導演與演員 Eva Truffaut 看著片段的投影,相互對談,討論著愛的關係,同時夾雜著難民的議題與反思;第三層是經過剪輯、被模糊時序的電影敘事;第四層則是現在正在閱讀的你們,看著我如何利用文字重述一部電影。這一層一層有意識的裁切與編輯,是帶著意念地讓下一層的觀者理解其理念,並給予新的轉譯,賦予更多想像的空間。而素昧平生的我們在觀看的當下,似乎都取得了某種微妙的共時性,在此我想引用電影中導演的一段話:「It was life that brought us together.」。

每一幅窗景都是一幅景框裡正在播送的電影。

raw-image

望向窗外如同欣賞電影,同樣都是旁觀別人的生活,並且試著體驗他人的生命經驗。藉著窗戶窺視他人是相對安全的,甚至不是有意要刺探別人的隱私。當你看著街上人們熙來攘往,有的人開心地舞動身體、有的激烈爭執、有的人痛快哭泣,你難免會把自身經驗帶入在這些陌生人身上,內心的投射一旦無限延伸,回憶起生活中的大小事,只得自然釋懷,站在窗前凝視著遠方總是帶著一點對生活的反思與期盼,以及短暫的心靈解脫。

作為影像創作者,我也拍攝了許多窗景,那些照片反映著我內在的焦慮不安,老是覺得被困住,而美好生活的樣態好像永遠都在窗外、總在別處。但窗外的景色也不全然是個美麗新世界,大多時候創作都象徵著內在心靈,我想各種類型的創作都是著墨於如何將「思想」這樣摸不著的東西,寄情於可視之物。

透過窗,我們窺見世界的爭奇鬥豔;藉著思想,我們似乎能遙視生命的真理。

raw-image
劇照提供/酷兒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raw-image

𝟐𝟎𝟐𝟑 第十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

影展期間|𝟏𝟎.𝟐𝟎(五)- 𝟏𝟎.𝟐𝟐(日)、𝟏𝟎.𝟐𝟕(五)- 𝟏𝟎.𝟐𝟗(日)
影展購票系統|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影展資訊| https://tiqff.org.tw/Default.aspx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常覺得所處的整座城看起來就是那麼空洞,我們找不到容身之處,不只是身體或者身分,甚至是思想。是的,思想。那時候所謂的文藝青年,那樣的腦袋似乎難以找到安身之處,整個世界以某種虛無、制式、乏味的方式重複著,於是那些叛逆又奔放的思想顯得格格不入,顯得彆扭。
烏托邦裡膨發的性慾望,直指的是人之原始本能,對於生命、新生、消亡的終極──感覺到活著的需求。她偷情,她與陌生人做愛,也和丈夫做愛;她直勾勾地看著男人在路邊撒尿,她會在醜噁的男人發出新生啼哭時將其擁抱入懷。我不想矯情地說,唯有透過做愛她才能感覺到自己活著,我會說,那是女主角/導演的一種探尋,一種悟得。
《餐廳失控夜》用一場戲看安迪和廚師們天衣無縫的合作默契:負責調製醬汁、烹煮主菜、擺盤的人員,相互配合得分秒不差,帶出食材的最佳風味。安迪和廚師們的呼吸都在同一個頻率上,沒有人過於急躁,也沒有人太過緩慢,一切都很完美。然而,隨著安迪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他先前犯下的種種錯誤,開始造成影響⋯⋯
重看一次《曼哈頓》,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部片,電影裡大量置入的壯麗城市景觀與文化人優越感,明顯是刻意用精緻糖衣包裝的虛華,奪人眼目的外貌卻藏不住編導伍迪.艾倫自詡為知識份子(實則放不下老白男心態)意識下的自溺與耽戀,缺乏對中產階層偽善文化的有力批判與深刻自省。
電影開始,成名歸國的蔚青,身上穿著的黑色繫白色寬幅腰帶,呼應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她的助理也穿著印有近似於灰黑琴鍵形狀的白底襯衫,說明了蔚青把全部精神寄情於音樂,別無其他。若不是楊德昌早逝,或許他還會把影像視野再延伸到紐約、洛杉磯、巴黎、維也納,讓蔚青式海外遊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
我很感謝釀電影八月號將楊德昌作為主題,整理了許多的資料,但,我想,楊德昌導演不是屬於情懷的,他的現代性不是一種被用來緬懷的現代性,他的現代性是前瞻性的、先驅性的,甚至遠遠地走在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台灣電影之前。他不是一個適合被當作「已逝的」去認識的導演,而是可以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時常覺得所處的整座城看起來就是那麼空洞,我們找不到容身之處,不只是身體或者身分,甚至是思想。是的,思想。那時候所謂的文藝青年,那樣的腦袋似乎難以找到安身之處,整個世界以某種虛無、制式、乏味的方式重複著,於是那些叛逆又奔放的思想顯得格格不入,顯得彆扭。
烏托邦裡膨發的性慾望,直指的是人之原始本能,對於生命、新生、消亡的終極──感覺到活著的需求。她偷情,她與陌生人做愛,也和丈夫做愛;她直勾勾地看著男人在路邊撒尿,她會在醜噁的男人發出新生啼哭時將其擁抱入懷。我不想矯情地說,唯有透過做愛她才能感覺到自己活著,我會說,那是女主角/導演的一種探尋,一種悟得。
《餐廳失控夜》用一場戲看安迪和廚師們天衣無縫的合作默契:負責調製醬汁、烹煮主菜、擺盤的人員,相互配合得分秒不差,帶出食材的最佳風味。安迪和廚師們的呼吸都在同一個頻率上,沒有人過於急躁,也沒有人太過緩慢,一切都很完美。然而,隨著安迪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他先前犯下的種種錯誤,開始造成影響⋯⋯
重看一次《曼哈頓》,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部片,電影裡大量置入的壯麗城市景觀與文化人優越感,明顯是刻意用精緻糖衣包裝的虛華,奪人眼目的外貌卻藏不住編導伍迪.艾倫自詡為知識份子(實則放不下老白男心態)意識下的自溺與耽戀,缺乏對中產階層偽善文化的有力批判與深刻自省。
電影開始,成名歸國的蔚青,身上穿著的黑色繫白色寬幅腰帶,呼應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她的助理也穿著印有近似於灰黑琴鍵形狀的白底襯衫,說明了蔚青把全部精神寄情於音樂,別無其他。若不是楊德昌早逝,或許他還會把影像視野再延伸到紐約、洛杉磯、巴黎、維也納,讓蔚青式海外遊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
我很感謝釀電影八月號將楊德昌作為主題,整理了許多的資料,但,我想,楊德昌導演不是屬於情懷的,他的現代性不是一種被用來緬懷的現代性,他的現代性是前瞻性的、先驅性的,甚至遠遠地走在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台灣電影之前。他不是一個適合被當作「已逝的」去認識的導演,而是可以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幽暗偶遇》如同它微妙的譯名,它描述一個空間,兩個世界,不同向度的互動及反思。它試圖包裹許多議題,偶爾看來凌亂,但恰恰合乎它的要旨:家不是由倫理或秩序隔出,而是不將誰刪除,定義誰錯誤,不讓誰恐懼,允諾且支持人們共享、共榮,彼此追求幸福的場所。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Thumbnail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幽暗偶遇》如同它微妙的譯名,它描述一個空間,兩個世界,不同向度的互動及反思。它試圖包裹許多議題,偶爾看來凌亂,但恰恰合乎它的要旨:家不是由倫理或秩序隔出,而是不將誰刪除,定義誰錯誤,不讓誰恐懼,允諾且支持人們共享、共榮,彼此追求幸福的場所。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Thumbnail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