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一個名氣很大的品牌合作,對方聲望正隆,姿態高些,亦在情理之中。從簡訊和信件裡,傳遞出一種自然而然的端嚴及威武。
回想起來,那些年的應對,在在鼓舞我學會與人事應對的Lesson I,我竟拖延到數年後的現在,才開始把課本打開。
不好意思,一直是我掛在嘴上的口頭禪。久了變成發語詞,聽著就像問候對方中午吃了沒?那般自然。一開始,是因為真的發生「不好意思」的事,期限推遲了、品質出了岔子。後來發現,「不好意思」頗為好用,張嘴一伏軟,對方儘管獅子大開口,也擔憂吃相難看,不會吃乾抹淨。更別說有些打蛇隨棍上的凶神惡煞,居然很吃「不好意思」這一套,氣勢登時減了一半。
不過,在某些老闆耳中,這句話並不中聽。有次我在月度彙報時,講沒多久,就被硬生生打斷。咦?怎麼了,數字沒錯啊,正當我又想說:「不好意思老闆,請問哪裡有問題嗎?」
老闆聲如洪鐘地給我一記悶棍:「你到底在不好意思甚麼?短短五分鐘,你講了超過十個不好意思。這個習慣不好,開口閉口的不好意思,只會讓人覺得你很好欺負、或真的理虧。」
那天之後,我盡力想改,不好意思的基因,卻已滲進骨子裡,陰魂不散。而那個大品牌的應對舉措,成為值得借鏡的模範。
不好意思,從未曾在任何口語或簡訊中被提及,明明我覺得,這樣做,難道都不用不好意思一下嗎?但對方的表述相當高明,就是不說,「不好意思」。
比如,十萬火急索求一份打樣,想方設法連夜驅車送去,通知對方可以點收一下物品,遲遲等不到回應。隔了幾日,對方不怒而威地傳訊來問:「已經兩三天了,還沒收到東西,能否查一下出了甚麼問題?」
蛤?當時叫你清點你偏不回應,現在才來盧說沒收到東西,我心裡幹話連連,嘴邊當然已經說了不知道幾百句的「不好意思」。
天南地北徹查過一次,貨運公司很無辜,出示簽收單,物件早在當日準時抵達無誤。好吧,在覆答對方的簡訊開頭,才剛打完「不好意思」,對方的訊息先 一步湧入:「剛發現物品被祕書另外放置到別處,目前收到了,謝謝查詢。」
ㄟ,不是吧,大家都放下手邊的事情在幫你查耶,結果是你家搞烏龍,怎麼也不說聲「不好意思」啊。
心頭氣鼓鼓了好幾天,直到我寫下這段往事的今天,那股悶氣始終新鮮。然而,我已經能夠換個中立的思考點。持平來看,對方只是「就事論事」,東西沒收到,出聲問問發生甚麼事?最後,發現東西被自家的同仁收妥了,也立即告知樣品無恙。
說整個過程不夠體貼各方的立場、似乎也沒有尊重他人的時間,對自己的舉措毫不感到難為情,真是大頭病,的確說得過去。我忽略的是,對方在尾聲道了謝。在對方眼裡,這是一件需要幫忙釐清的事,沒甚麼好「不好意思」。
那我在「不好意思」甚麼?其實對方沒有責怪我的意思啊,只是讓我查一下。我為什麼這麼快對號入座,在口頭先做出退讓呢?
我曾經有個很好的理由,足以說服自己繼續說「不好意思」:同理他人、對他人的處境表達感同身受。但是,有沒有比「不好意思」,更好的說法?
這就是我每天給自己的Lesson I,很想脫口而出「不好意思」的時候,再感受一下事件的本質與核心,有必要說「不好意思」嗎?若非必要,試著選擇不同的替代語。
像是,直接告知行動方案,讓對方知道我在嘗試解決,何時會給出初步回應。這往往是對方最樂見的行為,他們不在乎我的「不好意思」。既然不在意,何必將自己做賤到死?再者也是,口惠,永遠不如行動真實。
也或者,我會盡量平衡表達,我的同理與在理,「我知道這件事情讓你很不舒服,我也同樣覺得挫折」,既然感受雷同,我們不必是對立的敵人,有甚麼是我們可以互相替對方做的?這也不必「不好意思」,感受就是感受,騙不了人。
日復一日,我不能說我做得很好,但我漸漸感受到,「不好意思」之所以好用,在於以退為進的語意模糊,有些時候我說「不好意思」,並不真心以為理虧,而是希望對方感受到對我的虧欠,因此軟化態度、釋出讓利的空間。
可是,我不再願意彎折自己,模稜兩可的「不好意思」,通常也只會換得一時的權宜之計。我想要當一個更坦率的人,每一句話,都有它真正的意思,使用在最合適的時機。如此,我的「謝謝」、「對不起」,因為我懂得它的重量,顯得更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