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上26》: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究竟是那三不孝呢?孟子在這章裡,其實並沒有提及的,只是強調「無後為大」而已。根據趙歧所注,三項不孝之事依次為: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為什麼孟子會突然提到這句話呢?在【離婁】這篇章裡,並沒有交代,而只是短短的一句章則。所以,我們得嘗試理解孟子說這話的目的何在。
另外,這句章則留在後人嘴邊的,卻只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忽略了後面那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原來,孟子說這句話的當時,是替虞舜辯解,他說:
虞舜不稟告父母就擅自娶妻,因為怕他不通情理的父母不許,以致斷絕了後嗣。故此,君子認為舜之不稟告,猶如已稟告一樣,是合乎禮法的。
為什麼舜的父母會如此不通情理呢?根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載,評舜的父母為「父頑母囂」。
事緣:舜這個「母親」,原來是個後母。他的父親本是當地有虞部落的酋長,當舜剛出生時,他父親的眼睛卻被天上強光射擊,以致雙目失明,故人稱他為「瞽瞍」。族人於是視舜為不祥,著其母子離開部落。舜的生母是一個賢良淑德,且深明大義的人,自離開族人,自力更生,不但教導舜謀生自立,且教導舜明白事理,甚至以德報怨,還把糧食回報父親和族人,善守人倫。
由於瞽瞍另立繼室,自此,舜就被後母恨之入骨,誓將舜置之死地而後快。其間,設計火燒,堆土生埋等等;但,舜終能逃出生天,且不怨不恨,還仍舊事父母於義。故時人及後世,均讚賞舜能做到「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好了,我們再仔細看看「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個人生的兩難題。
「不告而娶」,自然是不義;但同時,在可有後的情況下而無後,恐怕是更不義。故此要權衡輕重,若所犯的義完全不涉及私利,而是為了更高、更長遠的義,即使時人不理解,甚至受到指摘,亦須鼓起道德勇氣,作出明智的抉擇。
也許有人問:怎樣才知道這個是明智的抉擇呢?心安,心安就是明智的抉擇,因為這是良心的抉擇,非為私心也、非為方便也。
故此這句「無後為大」,實在是對舜在特殊的情況下,作出個別的辯解而已,而並非泛對所有人在一般情況下無後而言。
2023-10-10(在網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