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50歲的他,透過寫遺囑,盤點財務、回顧人生

同事小平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前去西藏旅行,回國後餘悸猶存的告訴我們,同行中有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爬山時,不知為何就突然倒地走了,整個旅遊由歡樂變悲傷。

回首過去的一年,世界各國累積超過8千萬人確診新冠肺炎,讓一向容易擔心且萬事超前備妥的小平嚷著,「趁著接下來的連假,我要認真開始寫遺囑」。

「去旅行掛掉那是意外,防範新冠肺炎只要口罩戴好戴滿,也不用太擔心。小平你才50歲,寫遺囑會不會太早?有這麼急嗎?你驚嚇過度了吧?」我問。

「寫遺囑這件事不急,但非常重要,既然很重要,就要認真當重要的事來做,認真的男人最帥,你有聽過吧。誰知道明天會不會來呢?寫了、簽了名跟日期,就算有交代,若沒用到也安心啊。」小平心平氣和的解釋。

「好像很有道理,電視、報紙也常常在報導有人身故後,家人糾紛、爭產之況。」我嘆了口氣,說道:「可是我沒什麼存款、房子還有房貸,這階段我還『債』留子孫,應該不用寫遺囑吧?」

寫遺囑,順便盤點回顧自己的人生
聽到我的疑惑,小平繼續表示他的看法,「我寫遺囑不是因為有很多錢可以分配啦。錢的部分有哪些簿子有存款,如何分配給太太、女兒跟兒子都要思考一下。留一筆教育基金專款、孝親費也要。萬一老婆要再嫁,兒子女兒要怎麼保障?」

「我主要是透過寫遺囑,順便盤點財務、回顧自己的人生、檢視生活中還有沒有想做的事、自己和家人的關係有沒有可以改善之處。」小平強調。

這時,快要退休的阿櫻忍不住開口:「你們倆開口、閉口遺囑的,多不吉利啊?你們說,用『給親愛的信或給子孫的信』替換『遺囑』兩字,會不會好聽一點? 」

說話果然有學問,即便現代人比較開明,但「遺囑」兩字聽起來還是很刺耳;若妳是媳婦,妳哪敢提遺囑的事,妳好心提醒長輩要提早規劃,長輩還以為妳肖想財產;若你是人家兒子,你更不敢提,怕父母以為你不想照顧他們老後。 

若改以「給親愛的一封信或給子孫的信」稱呼,感覺順耳多了。內容除了有遺囑的交代之外,我們還可以把分配財產的理由、自己這些年的心情冷暖、想要怎麼辦後事、有什麼願望等等都寫下來,這樣不僅記錄真實走過的自己,更可讓家人更了解自己。

透過遺囑,交代自己理想的後事

小平若有所思的回應,「我之前聽說過,明明是佛教徒的阿嬤往生,她基督徒的兒女卻在教會幫阿嬤辦後事,阿嬤應該很茫然吧;還有不同子女同時請來道士跟和尚誦經來為往者送行,心意是滿滿,但搞得兩個場子像在拚鬥高下,也不知符不符合往生者的想法哩。」

同事阿林也積極加入我們:「『給子孫的信』?可是我是可愛的黃金單身漢,老婆還在路上呢!」同事打趣地回答阿林,「你存款很多吧。還有那輛愛車,你通通可以交代留給我這個親愛的外來種。」

「我們可以在任何年齡書寫『給親愛的一封信或給子孫的信』,接著每5年、10年依現況修正。」我笑著說,「阿林,我當你的委託人,等下中午是不是你請我吃大餐?順便研議如何幫你找到你未來親愛的另外一半。」

心裡有所安排,生活就可從容自在的面對下一秒的未知。「給親愛的一封信或給子孫的信」的確可以超前部署,有助於心無罣礙,平和面對未來。

本文發表於<大人社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