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商家都用了哪些小心機讓你掏錢?|金錢心理學|心得|EP016

    🔴這本書在說什麼

    生活中充滿了金錢的決策,這本書就是從生活議題出發,揭露我們對於金錢常見的錯誤,我們將探討心理帳戶、付錢的痛苦、估值陷阱以及理財小建議。作者是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這本書也是Amazon商業理財百大暢銷書。

    適合這些人

    1. 想知道平常消費的心理學模型
    2. 想知道商家是怎樣誘使消費者消費的
    3. 想知道經濟學家如何給出用錢的建議
    raw-image

    🔵心理帳戶與付錢的痛

    ❶ 心理帳戶

    如果你發票中了$500 ,你會把它存下來還是犒賞一下自己?

    理性來說,我們知道錢都是一樣的,但是實際上,我們的心理會把錢劃分成不同的類別。

    從剛剛的例子來說,發票中獎的錢跟工作的錢都是錢,那好像把它存下來才是最理性的做法,但為什麼我們往往會覺得這是意外之財,所以稍微奢侈一下也是OK的呢?

    同樣的例子也有很多,比方說都是咖啡,你會選擇去喝超商的咖啡而不是星巴克的咖啡,省那幾十塊,但是你出去玩的時候可能根本就沒有在省錢,因為你覺得自己是出來玩的人。

    這其實就是生活費的帳戶跟娛樂稅的帳戶區別開來,但他們其實都是錢。

    所以為什麼會有這些區別呢?就在於人很難保持理性,所以我們才要看這本書,意識到一些思維的謬誤,而不是自己是不理性的,卻以為自己是理性的。

    ❷ 延遲/轉換付錢的痛

    經濟學家做了這樣的實驗:讓人坐在電腦前面,電腦裡面可以玩遊戲、追劇,第一組先讓他玩,最後再收費;第二組先把錢換成娛樂代幣,可以用這些代幣換取遊戲或追劇,最後再兌現;第三組是用電子錢包的方式,購買時會跳出提醒詢問是否購買,就像Line Pay一樣。

    最後實驗結果: ① 後付:18美分 ② 代幣:14美分 ③ 現付:4美分

    所以

    ① 信用卡總是會讓你先享受後付款,因為付錢很痛苦,所以讓你晚一點再付錢。

    ② 賭場或線上遊戲,總是會把錢先轉成遊戲代幣/籌碼/鑽石等等,因為這樣子花下去的感覺就不會像花錢那麼痛。

    ③ 當下付款最痛苦,因為你會覺得自己的血汗錢就這麼花掉了,但其實這也是種心理的保護機制。


    🔵兩種估值陷阱

    薪水有限,慾望無窮,所以我們就會不斷地做出選擇,做選擇的時候,就會評估每個選擇的價值,但是商家也知道,然後會挖洞給你跳:

    ❶ 相對性

    買五千元的球鞋,如果店家跟你說走個5分鐘路程的另外一家店購買,可以省$1000 ,那你會過去嗎?

    買五萬元的家具,如果店家跟你說走個5分鐘路程的另外一家店購買,可以省$1000 ,那你還會過去嗎?

    通常大家都是選擇球鞋會跑,但是家具不會,作者分析是因為球鞋這樣打八折,家具卻只是九八折,因為比例上幾乎微乎其微,所以大家不會選擇到另外一家店購買家具,但明明這些都是一樣的錢,這就是所謂的相對性誤差。

    ❷ 定錨

    被非關鍵的資訊影響了決策。

    ① 從眾:別人怎麼樣,你就跟著怎麼樣。 比方說你周圍的朋友都用某牌手機,你就覺得自己也需要那牌的手機。

    ② 從己:對自己過去經驗所影響。 比方說你到新餐廳吃飯,然後你點了一盤咖喱炒麵,之後去那家餐廳,你都只敢點咖喱炒麵,不會再吃其他的食物。

    ❸ 應用

    ① 高級餐廳: 他們的菜單通常第一頁都是放最貴的,先嚇唬嚇唬你,然後再往下翻,看到中間價位跟低階價位的牛排,通常你就會選擇中間選項,這是不是一種定錨呢?

    ② CP: 你買東西會找CP值最高的選項,店家也知道你會看這個,所以他可能就會故意去設計方案,他把真正想要賣的方案弄得看起來很划算,再把其他方案弄得CP值很低,這樣給你把你騙過去買。

    ③ 免費: 大家都愛免費,商家也知道,所以有的時候會用免費的方式吸引你過去,反正行銷也是錢,不然就某方面損失一點當行銷費。

    或者更簡單就這樣:

    還敢不比價啊,都會變成智商稅的啊

    🔵三個理財小建議

    ❶ 減少資訊落差

    有的時候看到打折很興奮,但是貨比三家不吃虧,可能這邊的打折,只是其他家的原價而已。

    ❷ 跟未來的自己聊天

    假設跟20年後的自己聊天,你覺得他會講什麼?可能他會說如果你這個時候每天少喝一杯手搖,他就可以買一台車了,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❸ 尤里西斯約定

    尤里西斯是一名船長,他知道行經某塊海域的時候,會有人魚在唱歌,但是那些歌聲會吸引人去跳海,可是他又很想聽,所以他就叫船員把自己綁在船頭上,然後叫船員帶耳塞,這樣子他就既能聽到歌聲,也不會跳海了。

    所以我們也可以仿照這樣的做法,在我們理性時先預先處理好,讓不理性時候的自己也不會做錯事。

    可能是薪水下來的時候,就自動地把錢分到娛樂帳戶、生活費帳戶、學習帳戶、儲蓄帳戶等等,然後你可以盡情地去花生活費帳戶的錢。



    🟡個人想法

    這本書閱讀門檻低,資訊密度低,好吸收,比較像是聽Podcast的感覺,作者是經濟學教授,在書末的參考文獻有一大堆論文佐證,具有學術的權威性。就是結構性不太強,很像是聽教授聊天。這本書的說例有大量的實驗,大家可以去看看。


    🔴總結

    1. 心理帳戶:我們經常將金錢劃分為不同的心理帳戶,明明都是錢,但我們的行為卻有所不同。例如,獲得意外之財時,我們可能傾向於奢侈消費,而不是理性地儲存。例如面對娛樂費和生活費時,我們似乎難以保持理性。
    2. 花錢之痛:實驗顯示,不同的支付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消費決策。當我們使用現金,會感到付錢的痛苦,因為是立刻看到自己的錢被花掉。也解釋了為什麼信用卡容易讓消費金額爆衝
    3. 估值陷阱:相對性誤差讓我們對比例進行評估,例如,我們可能會在購買五千元球鞋時節省1000元,但在購買五萬元家具時卻不這麼做。此外,定錨效應也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因為我們受到他人的選擇和自己的過去經驗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三個實用的理財建議,以幫助改善金錢管理:

    1. 減少資訊落差:不要盲目相信打折信息,應該比較不同選項。
    2. 與未來自己對話:想像未來的情境,這樣您可以避免後悔當下的金錢決策。
    3. 尤里西斯約定:在理性時預先處理金錢,以避免不理性時的錯誤決策。

    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我們的金錢決策常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這本書提供了有關金錢管理的寶貴見解,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我們做出特定的金錢決策。透過遵循這些建議,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我們的金錢,降低金錢煩惱,並達到更好的金錢管理。


    🌐延伸閱讀

    1. 墨菲定律
    2. 多元思維
    3. 原子習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