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原來孩子都是像到我?——從教養的角度,探討人類的模仿複製|親子教養#3

其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會被迫面對過往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父母的言行,孩子會複製嗎?〉課程影片中,探討了「言行複製」的議題,劉慈惠老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孩子確實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但我要在這邊特別說明關於「複製」的內涵。要說明人類的「複製」,其實要先去思考「人類是如何學習的?」這個問題。


人類的模仿與學習

西方有一句諺語是「Children see and children do」指的是孩子會做出他曾經看過的舉動,因為「模仿」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而第一個模仿的對象正是「父母」;且模仿也是人類社會化的基本方式,人就是不斷藉由觀看他人的言行,來影響自己選擇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例如,看見別人曾經因為淋雨結果重感冒,我們可能會想避免這樣的結果,而降低去做這件事的機會;又或者是,我們看見一件事會帶來正向的結果,我們就會盡可能的去模仿。

上述的複製是屬於有意識的下決定,然而,我們大多數的模仿複製其實是屬於「無意中的」、是我們無法控制、甚至是根本沒發現自己正在模仿的!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當身邊的朋友打呵欠的時候,下一秒你可能也會不自覺打了呵欠;又或是你看到別人拿起水瓶喝水時,下一秒你可能也會突然想喝水,這些神奇的關聯是什麼呢?


人的大腦之中有一個叫做「鏡像神經元」的細胞,它讓我們在看到別人進行某些動作時,自己也能做出相同的動作,用意在於,透過直接模仿學習別人動作,讓我們得以藉此瞭解他人的行為和背後的可能意義,幫助彼此溝通,使得關係更加親密,因而逐漸地達到社會化的目標。


以上的其實是屬於「不自覺」的複製,我們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默默地受到他人的影響而做出了某些事、說出了某些話呢。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所以⋯⋯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人和人之間確實存在著複製的機制,只是有時候的複製是自己能控制的,有時候的複製則是不可控的,而這個機制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類能夠社會化、更適應群體的生活。然而,有時候不自覺的複製卻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有實證研究(evidence-based)顯示,與子女的互動模式如果能夠避免以威權管教、責罵等行為,將會有助於提升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並且維持到子女長大成人。但是,當許多的親職教育講座都傳遞此訊息時,可能會有人認為不需要這樣做,一個原因是,這個大人過去沒有接受過這樣的對待,還是好好的長大了;第二個可能原因是,這位家長沒有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是他的子女仍舊好好的長大了。我想,這也是近年來正向教養蓬勃發展之後,許多人心裡存在的大疑惑:明明自己就長得好好的,為什麼一定要聽學者的話?

以下有兩點與大家分享:

  1. 研究並不是學者個人的立場,而是學者透過問卷調查蒐集大量的資料,再進行統計分析而得出的結果,他的發言只是將研究結果公開發表而已,並不是律法。
  2. 確實我們都好好長大了,但如果我們是被不一樣的教養方式養育成人的話,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研究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但我們可以客觀的去參考這些研究結果,也自行反思是不是要採用。我們當然也無從得知,如果自己的生命重來會不會造就不一樣的我,且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也是獨一無二的。但我真正想說的是「我也是這樣長大的」這句話,其實可能隱藏著許多「委屈」以及「淚水」,在這句話的背後有著「只有自己知道的故事」,你我是這樣長大的,但我們真的想這樣長大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父母的難為之處—管?不管?怎麼管?

父母對子女的管教,其實絕大部分都是希望能賦能(empower)孩子,使他們具備各種能力(例如:負責任的心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能夠獨立自主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終至有一天能夠放心地放手,因此我們選擇「管」,但我們會發現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被管教,更別說是青少年了。所以管?還是不管?又要怎麼管?這其實是個大哉問。


加上我們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歷,可能並不是如此民主、有愛、有耐心的環境,畢竟當父母真的太難太辛苦了,要肩負起賺錢養家的責任,又得在下班後強迫自己轉換成成熟大人的模式來教導子女,只怕自己某天也可能會累垮。所以到底管還是不管,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只能依據孩子的特質加上父母的價值觀,進而選擇一種最合適的教養方法。然而,雖無法給予大家標準答案,但仍然有兩個黃金定律和大家分享:

一、自己做不到,別要求孩子:正如前面所說,孩子其實很會觀察與模仿,但是當他發現,如果大人達不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可能會覺得「大人自己都做不到了,為什麼我還要遵守?」,因此「以身作則」是教養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6章31節)


結語

東方有句諺語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所表達的意思在於提醒人們「交友」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孩子當然不會只複製爸媽的言行舉止,同時也會受到同儕師長、周遭的人所影響。但是為何要強調「父母」的重要性,是因為家人帶來的影響力真的是最大的,而父母又是孩子一生當中第一個長期接觸的他人,因此不可小覷。然而,教養的道路真的不容易,但是也不要灰心,讓我們一起走下去!之後除了教養心法之外,也會分享實際可運用的方法,敬請期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