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聖嚴書院筆記-學佛五講第二講佛法的正見之一

常施法師授課前言先說,建立佛法正見的先決條件有二,一是要讓自己成為乾淨倒空的容器,不讓主觀或成見的分別心所干擾;二是有專注的心,先靜坐讓心先回到身體裡。

一、何謂佛法的正見

(一)何謂佛法

  1. 佛說的教法是佛法:經典、律典
  2. 佛弟子解釋經和律:論典、歷代諸師的著作

(二)佛法的正見

  1. 合乎三法印的道理是正見(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
  2. 合乎因果觀及因緣論的是正見(1)因果三世都有(2)因緣十方皆無
  3. 中道的空觀是正見(1)捨兩邊不執中間(2)不落有無去來

第二講的學習目的在對佛法有基礎與全面的了解,並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見。分成兩大部份介紹,第一部份是說明何謂佛法的正見,第二部份是說明佛法正見的核心-緣起論。

佛法正見的核心是緣起,佛觀察到緣起而成佛,如果不清楚緣起,就難以掌握佛法。宗教有許多相同之處,而正見和緣起即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鮮明的不同處,法師比喻如球賽之中,要分出是否同隊,球衣必須有鮮明顏色區分,緣起即是佛教的核心特色

(一)何謂佛法?

分為佛說的經典、律典和佛弟子解釋經和律:論典、歷代諸師的著作。《大智度論》卷二云,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是故佛法不一定是由佛說。(補充:大智度論卷二「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但律典則是由佛親制,是佛為七眾弟子制定不同的戒律,七眾戒律集結成為律典。經典是指引修行的理論方法,律典則是淨化身口意行為規範。論典為佛弟小解釋經和律典分為三類:(1)釋經論:對經典一字一句的解釋,如《大智度論》注解《大品般若經》(2)宗經論為對經典要義的發揮,非一字一句,如龍樹菩薩的中論(3)釋律論:解釋律典的論,如《毘尼》《毘婆沙》,結集(Samgiti) 共有四次,產生了經律論三藏。除了經律論三藏,歷代祖師的著作,如太虛大師全書、印順導師的妙雲集、聖嚴師父的法鼓全集等,也都是佛法。

(二)佛法的正見

1. 合乎三法印的道理是正見

法師以雪山童子的故事為例,惡鬼吟「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一聽,知有下半句,便求惡鬼說出下半句,惡鬼卻說:「我肚子餓,沒力氣講,我找不到東西吃,要吃飽了才有力氣。」雪山童子答應給他吃,說:「我從樹上跳下來時,你趕快說。」惡鬼便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法師說,正見正法也可能是惡鬼說出來的,我們要如何區分?有三個標準,稱為三法印,三法印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泛指一切有為法和世間的現象都是無常的,是第一個世間的事實。在生理層面上,我們可以看到「生老病死」,心理層面則是「生住異滅」,在物質層面上是「成住壞空」。

法師說了一個故事,一位荒野旅行的行人,掉入枯井,抓著枯藤(命根),井底有四隻毒蛇(地水火風),井上有兩隻老鼠(日夜)咬著枯藤,吊掛的旁邊有個蜂窩,行人一邊舔著蜂蜜(五欲之樂),一邊忍受蜜蜂的叮咬。故事刻畫人生在世的現象,而佛教徒的態度就是要積極面對,找尋解脫的方法。

諸法無我

法指色法和心法,這裡指的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無我指的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有我指的是(1)本來如此(2)自己如此(3)永遠如此。無我則是否定自主、獨立和恆存性。生理和心理現象組合成的我並非永久不變,環境不斷變化,非能主宰,認識無我,身心受種種因緣變化影響。當順則喜,逆則憂都表示有主宰之心理,但其實外境無法主宰,身體亦無法主宰。學佛之人認為此生是來受報和還願,因還願而能支持同時受報,轉化過去生邪見和自我中心的執著,以無我的智慧取代自我中心。

涅槃寂靜

涅槃即不生不滅,生滅心不動。原始佛教的涅槃是證阿羅漢果。自我中心執著停止作用,煩惱止息。寂靜是由自我中心引發的痛苦皆歸寂滅,由無常、無我、觀察進入涅槃境界,只有聖人才能到達。涅槃並不等於死亡,活著就可以進入涅槃。

2. 合乎因果觀及因緣論的是正見

(1)因果三世都有

緣起的因果觀

種瓜為因,天候種種因素為緣,得瓜為果。會產生因果的因緣也是因緣所現。因為因也是因緣所現,所以無第一因。因緣有簡單易解的,如種瓜得瓜,也有不易理解的,例如,土壤、水質、蟲子等種種的因素。

我們有三種方法肯定三世因果,即是三量。「三量」的修行意義,在佛教看來,知識主要有三種途徑,分別是經驗知覺的現量、類比推知的比量,以及依據經典記載、篤信聖者言教的聖教量(又作至教量、正教量)

一世因果:現世報,無法解釋為何惡人此生無惡報;二世因果:今生和來生,但無法解釋為何每個人出生就不一樣。三世:過去、今生、未來。過去的果成為今生的因,今生因造的果又成為來世的因。而有三世因果。

(2)因緣十方皆無

這點是與其他宗教有所區分的不同點。緣起的因果觀認為產生結果的因緣條件仍是由因緣條件聚合而成,因此沒有第一因。

「找不到殺我的人?」金剛經中歌利王被人節節支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找不到單一因,因此找不到可以被仇恨的對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