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國文課綱迷思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北一女國文老師的一席話,掀起了軒然大波,讓沉寂已久的課綱爭議,又浮出了檯面。然而108國文課綱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主要的問題有兩點:(一)選文從30篇刪減到15篇,並選入較少人提及的台灣文學篇章(二)文白比調整,刪減文言文比例,增加白話文比例。

選文爭議

此次事件的爭議問題點在於應不應該選擇某些篇章?更進一步來說,文言文比例是否應該被刪減?

客觀來說,選文30篇或15篇,對於國文考科來說,其實影響不大。因為選入的15篇或30篇,只是考得機率多寡而已。選入的不見得每次一定會考,沒選入也不見得一定不會考。因此,爭議那15篇或30篇其實沒有沒有意義。那又為何起爭端呢?主要是代表性問題。因為新選入的篇章,一是較為冷門,很少人聽過的文章;另一個原因是,降低傳統中國文學脈絡系統,改以台灣文學取代,這讓許多中文系(國文系)出身的人來說,感到十分不是滋味,覺得抹煞他們長久以來堅持的價值與傳統。而且礙於職位,有些人敢怒而不敢言,有的不願意表態被貼標籤;所以表面上沒人有意見,但私底下抱怨的不少。

文白爭議

其次,文白比的爭論又起。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大問題,但因為有政治的因素,變得非常複雜。簡單來說,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重新去定義國文這科的定位是什麼?

一般來說,就各國來看,國文(本國語文)應該扮演的是一種傳遞文化思想的學科,故學習文言文比例高,其實是既合理也非常正常的事。但礙於政治正確影響,大中國主義逐漸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本土主義興起。因此,文白比變成一種政治鬥爭的手段,所以才爭論不休。

謬論說法

最近有看到一種謬論,說不學習台灣本土思想,而去學習上千年中華文化,看了也是笑笑。何謂台灣文化?除了原住民文化外,更多的是所謂殖民文化,有哪一個能代表台灣文化?你要學習哪一種台灣文化?更何況在台灣歷史中,被所謂討厭的中國統治(此指清廷)一段時間,更不應該學。

說實話,如果認為讀國文無用,以此類推,讀其他學科也沒有用。例如:文法商的學生,可能一輩子也用不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科,那是不是也不用讀;數學僅有商科,較有機會用到,文法學生是不是也不用讀。同理,理科生,是不是除自然英文數學外,其他科目都應該廢除。

文言文意義

文言文學習有其必要,不是因為要配合誰的政治正確,而是為了傳達民族思想的精神。你可以不認同某種思想,但不能抹煞它存在的意義。白話文學習當然也重要,但不是以現代來批判古代如何如何?更應以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歷史發展的軌跡。如果以我來挑選選文,我反而會以橫貫中台的儒釋道三家思想,作為傳承文化的脈絡,才是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象徵。

偽命題-實用性

國文的實用性,其實是一個假命題,為何這麼說呢?國高中的考試,除作文外,更多的題目是專注於閱讀賞析,亦即要你判斷此篇文章在說什麼?它本身的教學目的,就不是要你實用,怎麼會要求它實用呢?此外,選擇題考試其實是有問題的。答案選項,真的是正確的嗎?文言文因為相對學者有共識及定本,反而比較不會有爭議;白話文就很難說了。從小大家寫選擇題不都會有二選一選錯的經驗嗎?即使是補教老師,也不一定能全對。因此,爭議文白比,不妨多關注學生在哪一方面學習有困難,反而還比較有意義。

結論

課綱理應傳達一種人民對於歷史發展的認知,不應變成政客操弄選民,獲取選票的方式,但很多人都沒有這種認知,反而隨之起舞,令人覺得遺憾。

avatar-img
10會員
168內容數
中文研究所學校眾多,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又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考取的目標?進入研究所後,如何選擇自己的碩博論文題目?都是此專題探討的目標。此外,嘗試不同類型的創作,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近日教育部公告將臺灣閩南語「正名」為臺灣台語,引起軒然大波,正反雙方紛紛採在自己的政治立場上熱議紛紛。身為一個語言學專業的學生,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冷門到不能再冷門的科目,但想不到與政治沾上邊之後,可以如此「熱門」。不過,既然是語言學專業的學生,總是得提一提自己的見解。
Thumbnail
之前填文言文相關調查表單時,寫下的一些看法:我覺得學生該學文言文,並不是說以後有沒有用處,這麼膚淺的實用主義想法。而是,文言文本身是非常美麗的東西,帶著學生認識美麗的事物,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事。   如果文言文教育只重視背誦注釋和考試能答對,就是很死很僵硬的教學方式,這樣讓人如何
Thumbnail
針對新課綱學測【國文科】趨勢分析說明與準備 一、學測國文測驗科目 二、學測國文成績計算 三、測驗題型與時間 四、命題趨勢分析 五、能力養成與準備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今年113考題,許多家長針對自然科12,000個字,18頁的考題由許多意見,並在社群平臺上大罵了起來,這已經不足為奇,只是每個孩子第一次考學測時,許多家長才發現了題目很長的問題。 閱讀長文對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國文課程的重要性值得重視。政府應該重視國文課程,不應刪減國文文言文比重。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近日教育部公告將臺灣閩南語「正名」為臺灣台語,引起軒然大波,正反雙方紛紛採在自己的政治立場上熱議紛紛。身為一個語言學專業的學生,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冷門到不能再冷門的科目,但想不到與政治沾上邊之後,可以如此「熱門」。不過,既然是語言學專業的學生,總是得提一提自己的見解。
Thumbnail
之前填文言文相關調查表單時,寫下的一些看法:我覺得學生該學文言文,並不是說以後有沒有用處,這麼膚淺的實用主義想法。而是,文言文本身是非常美麗的東西,帶著學生認識美麗的事物,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事。   如果文言文教育只重視背誦注釋和考試能答對,就是很死很僵硬的教學方式,這樣讓人如何
Thumbnail
針對新課綱學測【國文科】趨勢分析說明與準備 一、學測國文測驗科目 二、學測國文成績計算 三、測驗題型與時間 四、命題趨勢分析 五、能力養成與準備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今年113考題,許多家長針對自然科12,000個字,18頁的考題由許多意見,並在社群平臺上大罵了起來,這已經不足為奇,只是每個孩子第一次考學測時,許多家長才發現了題目很長的問題。 閱讀長文對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國文課程的重要性值得重視。政府應該重視國文課程,不應刪減國文文言文比重。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