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詢問甚麼是蘋果、房子或是花朵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網路上搜尋該物品實際圖片去解釋,但遇到時間、愛情或人生等等抽象概念時,我們無法用一個物品來直接解釋,這時類比的功能就出來了,我們可以用流水、戰爭或巧克力等等方式來形容這些抽象概念,我們為什麼自然而然的使用卻不自知?這個會對我們有甚麼影響?我們可以先從人的認知結構開始說明。
面對世界所帶來的不確定,人通常會會把自身所看到的事物加工成腦內語言並試著建立一種關係,見的東西多了就開始形成一種判斷模式,這種判斷模式幫助我們在遇到類似的事時可以推測其性質。舉例來說:剛好下雨時,觀察地面上出現水窪,經過多次的觀察後,得出下雨地面會積水的想法出來,藉由演繹和歸納的分析下,可以推出沒有積水代表沒有下雨或是在某些條件下積水和下雨的連結是否合理。演繹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幫助我們用已知的知識來推演未知的知識,往往會因為需要一定的運算邏輯和知識,加上對於運算的步驟繁雜,往往大多數人的大腦是負荷不過來(之後有機會可以聊關於演繹邏輯和步驟)。
反過來說,用已知事物的特徵歸納後反推出事物全貌的方式已經是常態,撇除存於世上的實物,我們都會擅自抓我們認為與該抽象概念類似的實體來去描述,舉例來說:用美解釋優雅的屬性類比、用丟掉來解釋放棄的關係類比或是用水流來解釋時間的結構類比。犧牲掉對於事物原形的完美解釋來換取高度相似但方便說明的解釋可以大大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概念印入腦中後產生一種模糊且鬆散的結構,對於精確詞語的組成是難以完全說明,一個具體的事物可以幫忙快速指出概念特性。
類比的概念往往也會使我們對事物產生既定印象,例如當我們把賽局理論跟競爭放在一塊,我們腦中會自動把自利放在第一順位,想盡辦法佔到便宜,即使合作雙方可以獲得更好的利益,我們還是會放棄。或是學習與賽跑放在一起,把起跑線、偷跑、搶跑、落隊等等概念放入,讓人把學習想成多人競技、單項、重複動作和單一目標的動作,但往往學習會依照每個人不會有相同的學習方法,知識類型隨著歷年變化也不會有單一重複知識一直出現,學習的意義是讓自己更有能力去理解和嘗試解決事物的勇氣和決心,更不會有只要會學習好就會一帆風順。如果我們仔細看日常生活中的類比,我們習慣相似而忘了原形與類比之間還是存在一些差異,如果這些差異沒有仔細思考,我們很容易會套用類比所帶來的特徵直接覆蓋上去,不知不覺認為事情應該如此從而感到不自由。
我們活在未知中,用類比試著描述各種情況卻不自知,慢慢深陷這些架構所形成的"網"之中,慶幸的是,我們有選擇,可以用不同的詞彙來去重新認知,找到自己適合的那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