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把槍舉起來,然後放下期待──專訪《愛是一把槍》導演李鴻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33 歲的李鴻其以第一部導演作品《愛是一把槍》挺進威尼斯影展就拿下「未來之獅獎」(Lion of the Future),國外影評人對作品的評價是生命力壯盛、生猛的存在。而李鴻其和他的作品一樣,很真,很悍,但更往裡面挖,會發現他不只是看似乖張的頑石,還是承接著記憶的沙子。

受過傷的人總是多話,他把話都寫進電影裡了,交付出去的槍,其實是生命的脆弱。

前陣子遇到一個導演,他對我說在評論裡將自己太誠實地交出去是危險的,寫進去的內在經驗會變成子彈,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對你開槍。同樣的問題我也問了李鴻其,在電影裡太誠實的創作者,應該很容易受傷吧?

甚至他還自己跳下去,自編自導自演。觀眾總會忍不住認為蕃薯就是李鴻其本人,看著他,我其實也覺得他身上還有著老鼠和小張的影子。

「『yaki-imo』是烤蕃薯的日文音譯,因為我的自然捲,以前都會都會被叫『啊──Q 毛』,後來被叫『Akimo』,之前我覺得這是挑釁,因為蕃薯是沒有價值的作物,在金山的小孩都是直接在路邊撿地瓜來吃。」

他其實已經講得夠清楚了。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電影裡面,蕃薯騎腳踏車經過的就是蕃薯田,他家後面也是蕃薯田;穿著不合身的西裝來到台北求職的蕃薯就是一個「俗」字,沒有良民證的他就是俗又自卑。李鴻其當然可以設計一場戲,讓蕃薯在半醉不醒的狀態幹譙命運不公、生活不平,但他不想。

蕃薯在海邊做出租陽傘,蕃薯沒有想搬到台北──因為他不想。

李鴻其和蕃薯的不想,都是不願再多做解釋。他知道有些人會看不下去,但這次,他想拋開所謂的「電影語言」重新拍電影。

「電影是從故事快結束的時候開始拍的,一些事件真正的後座力,其實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會開始蔓延的,而這很恐怖。我想呈現的是『感覺』。」

帶著江湖色彩的電影當然可以找來一個武術指導,寫實地拳拳到肉;但他選擇拍一座平靜的沿海小鎮,轟地傳來一聲槍響,再放一場煙火──有一群人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如果拍帽子和蕃薯吵架時的叫囂,『按那!你是欲按怎?』當然可以呈現台灣社會的寫實面貌,但我想捕捉的是在衝突結束之後的安靜,電影可以捕捉這樣的魅力。」

《愛是一把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愛是一把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愛是一把槍》找來的主創和演員幾乎都不是專業出身,李鴻其在面對電影時,只當自己是學生。沒有當過製片人的製片、第一次拍長片的攝影和美術、只錄過吉他聲音的錄音師,還有「寶貝檳榔攤」的 Lulu、以前一起玩樂團的帽子,這樣的一群人,曾經見證過生活的真實,因此,長出來的韌性就比虛構的創作還要迷人。

親近、靠近,也不感到虛假,那是來自生活的凝鍊,而非來自「電影」。李鴻其每天和劇組、演員一起吃飯、喝酒,聊生活裡的人和劇本中的角色的交會,從真實人生所交織出的影像,是他想透過創作的過程和產出的作品,重新回頭思考電影存在的意義。

電影的本質是立基在「寫實」之上,越是生活感的場面,才會出現越多的戲劇性,那是人間的荒謬與人性的複雜。也因為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觀察世界的方式進到了電影裡,就長出了屬於自己的作者電影。

片中向蕃薯要錢的母親從未真正現身過,沒有母親的形象和角色建立,李鴻其很常被問「媽媽的角色原型是什麼?」,他覺得煩,這真的有需要講嗎?──拍一部作者電影,卻又被安上不適切的期待,就像影中人對蕃薯和他僅有的那把槍,都安上了自己的想像。

李鴻其開始思考,建立了角色的形象和背後的故事,真的就能讓所有人都理解角色嗎?

《愛是一把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愛是一把槍》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在一個派對上的自我介紹有其必要嗎?真的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是你透過他的言語,理解他的想法、感受,就算你不知道對方的年紀、出身背景,也能從中得到一種感受,辨明自己究竟喜不喜歡這個人。沒有了標籤不也能聊得很開心嗎?這不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嗎?或者──這才是真實的,不是嗎?」

他眼底的真實,是一代年輕人和自己的心靈競賽。原本劇本有百分之八十的場景都在台北市,李鴻其想拍番薯跟女友 Lulu 的相愛與相恨,他想拍這些離不開台北,覺得回家沒有意義的人,但後來碰上疫情,只能回老家金山拍。

李鴻其是註定般地必須回金山拍片,蕃薯是覺得待在金山沒有哪裡不好的。但蕃薯不可能不知道待在金山看起來有多憋,幾代下來的年輕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宿命,仍被命運壓著打,被迫困在上一輩的箝制裡。

片中,蕃薯為了幫母親還債又開始回去混黑道,李鴻其交給飾演蕃薯的自己唯一的問題是:「你要怎麼選?」番薯的選擇,是順應一切,但仍有所期待。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李鴻其在還是蕃薯的時候,只是將自己對角色、生活、世界的理解透過表演傳遞。但變成導演,就要給出更多的。

前幾日李鴻其在《釀電影》的 Instagram 上當客座主編,有讀者問他「表演者與導演身分切換之間,感受最大的不同是什麼?」他的回覆是:「表演者要照顧導演與演員的情緒,導演則是要照顧所有人的情緒。欸?但我自編自導自演,那誰照顧我的情緒?」

對,誰來照顧他的情緒?

回到片名「愛是一把槍」,因為 LuLu 愛蕃薯,所以希望他可以搬到台北;因為帽子愛蕃薯,所以希望他可以回去混黑道──蕃薯手上的槍變成了他人解釋蕃薯的「存在」的唯一解釋,於是愛真的成了一把槍。

「我什麼事都沒有做,而是世界莫名其妙地就變成了這樣。」李鴻其說,這是每一個人在二十幾、三十出頭的年紀時,想要掙脫卻沒有辦法離開的狀態。他又給了自己第二個問題:「你幹嘛硬要做不快樂的事?」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在蕃薯和七號同學第一次跑到海邊的晚上,兩人面著煙火所迎接的是嚮往,對蕃薯來說,他們一起的時刻是他的化外之地,是他可以暫時停下生活,可以被拯救的時候。

片中少數出現配樂的幾場戲,是在電影開場的海邊,是蕃薯一個人搬著陽傘走在沙灘上,是他和七號同學在抽大麻,是他舉起槍指著頭的時候──那是他內心的澎湃,是他在沒有辦法選擇的生活裡面,少數擁有選擇的時候。

命中缺水的蕃薯跑進海裡,游向龜山島看似是命中註定,但這是他真正地理解──不抱期待地去愛一個人,才能在精神上自由。於是,他有了選擇的機會,選擇把交出去的槍拿回來。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舉起槍,放下期待。

他游向了島,變成一隻巨大的烏龜,不過問死生,不過問離開或是留下。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蕃薯的逃跑也只是一種選擇,所以他在最後笑了。他穿回不合身的西裝,鞠躬,點菸,開槍,笑得很小、很少,然後離開。對李鴻其來說,至少蕃薯在最後一刻是自由的。在所有人都不活在當下,而是活在對未來飄渺的希望裡的時刻,蕃薯已經是超脫的。

電影拍完之後,有人告訴李鴻其「你成功了」、「你失敗了」,但無論結果是如何被定義,他想做的就只是擁有選擇的選擇,並且放下期待。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愛是一把槍》專訪照/攝影 ioauue

劇照提供/好威映象
攝影/ioauue
採訪、撰稿/黃曦
責任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餓之必要》的一大靈感來自德國童話《花衣魔笛手》,跟著笛手離開的孩子最終都將死去, 除了一位那天生病、無法加入隊伍的孩童。除了《花衣魔笛手》,潔西卡也受俄羅斯童話不同於歐洲童話的道德觀啟發。將童話視作創作的基底,讓導演能以更遠觀的方式創造普遍性:淡化角色的心理和社會細節,讓他們成為原型而非個體。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其實也講不清楚這一切,但在當時我的生命狀態是一群人的預言,每個人都急著和我說接下來的我會怎樣,世界會怎樣。但明明人是獨一無二的,卻被決定在已成定局的脈絡裡,我在當時理不清自己,就像個鬧脾氣的孩子,想要醜化宿命這件事。」現在,蕭雅全才決定好再回答一次──命運是什麼?抵抗又是什麼?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
吳慷仁與陳澤耀在戲外,為了電影,真的什麼都拋得掉:星味、帥皮囊、食物和時間;戲裡則是為了兄弟對方,什麼也都不計較,包括尊嚴、愛情、身份證件、金錢,和人窮必惡的必然,兩個角色在困境之中,仍為彼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餓之必要》的一大靈感來自德國童話《花衣魔笛手》,跟著笛手離開的孩子最終都將死去, 除了一位那天生病、無法加入隊伍的孩童。除了《花衣魔笛手》,潔西卡也受俄羅斯童話不同於歐洲童話的道德觀啟發。將童話視作創作的基底,讓導演能以更遠觀的方式創造普遍性:淡化角色的心理和社會細節,讓他們成為原型而非個體。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其實也講不清楚這一切,但在當時我的生命狀態是一群人的預言,每個人都急著和我說接下來的我會怎樣,世界會怎樣。但明明人是獨一無二的,卻被決定在已成定局的脈絡裡,我在當時理不清自己,就像個鬧脾氣的孩子,想要醜化宿命這件事。」現在,蕭雅全才決定好再回答一次──命運是什麼?抵抗又是什麼?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
吳慷仁與陳澤耀在戲外,為了電影,真的什麼都拋得掉:星味、帥皮囊、食物和時間;戲裡則是為了兄弟對方,什麼也都不計較,包括尊嚴、愛情、身份證件、金錢,和人窮必惡的必然,兩個角色在困境之中,仍為彼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花都在想要開什麼顏色的花,只有一朵花一直在想要如何開最漂亮的花,結果隔天只有那朵花沒開。」     這是作家鹿橋所寫的「人子」這本書裏的故事,幾十年前看過後,一直忘不了。每當面對新的挑戰時,總會想起這個故事,勉勵自己不要以還沒有準備好當作逃避的藉口,正如李安導演拍的「飲食男女」電影裏講的一句
Thumbnail
《버닝燃燒烈愛》是韓國大師李滄東自編自導,於2018年發行的韓國劇情電影,本片由劉亞仁、史帝文連及全鐘瑞主演。劇本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螢火蟲》 中的短篇故事。本片做為主競賽片參加第71屆坎城影展,最後獲得費比西獎。 故事描述主角李鐘秀過著貧困且迷茫的生活,直到遇見同年鄰居沈海美,
Thumbnail
  無趣,侯孝賢拍不出新的東西。   在影廳中想到的比喻是巧克力蛋糕跟番茄。   假設電影都是巧克力蛋糕,那侯孝賢今天端出來的就是一個普通的巧克力蛋糕,旁邊附上——甚至沒有擠出來的——一包番茄醬(還雜牌,譬如後現代至少也能拿麥當勞的番茄醬吧),而這就是他做的所有嘗試。
Thumbnail
當故事中角色成長的內在動機不足,唯一能解釋的只剩下編導的筆鏡時,幕後的現身將會讓觀者產生與作品的距離。當作品與觀者的距離越遠,其中發生的情節就會越無關緊要,那麼不要說是共感的投射,就連要把作品用作虛構以提煉出意義都不太可能。也不太有必要了。
電影簡單直接,呈現兩種價值觀讓觀眾思考,而且美感十足,最終也沒有把故事弄得艱澀難懂⋯⋯
最近的薯條饕客,覺得自己彷彿李小龍上身。 不只是快使用雙截棍!還需要練輕功水上飄。 雙手忙著炸薯條,炸到全身痠痛貼膏藥有味。 雙腳也馬不停蹄,速速降駕到各土地巡視點。 愛吃薯條的薯民們很嗨,賣薯條的大人物嗨! 你嗨我嗨大家嗨,你黑皮我黑皮大家都黑皮! 有了民生娛樂,大家才會有消費者意識抬
Thumbnail
會知道嘉義牛斗山,源自於賴麗君、彭家如執導的《老鷹之手》紀錄片 ,述說著蓮藕農的日常。農民早年以手掘出蓮藕來養家糊口,長年勞動而使手彎曲變形,成為形似鷹爪的老鷹之手 。
Thumbnail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稻草人》這部作品是老師給我們欣賞的電影,內容是日治時代的人民生活,我很喜歡這部作品,因為裡面含有阿發、闊嘴一家遭遇以下是我的看後心得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非常經典的,因為我看完這部影片後會很想再看一次,所以他對我來說很經典,但是我為什麼想再看一次呢。因為這部影片有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花都在想要開什麼顏色的花,只有一朵花一直在想要如何開最漂亮的花,結果隔天只有那朵花沒開。」     這是作家鹿橋所寫的「人子」這本書裏的故事,幾十年前看過後,一直忘不了。每當面對新的挑戰時,總會想起這個故事,勉勵自己不要以還沒有準備好當作逃避的藉口,正如李安導演拍的「飲食男女」電影裏講的一句
Thumbnail
《버닝燃燒烈愛》是韓國大師李滄東自編自導,於2018年發行的韓國劇情電影,本片由劉亞仁、史帝文連及全鐘瑞主演。劇本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螢火蟲》 中的短篇故事。本片做為主競賽片參加第71屆坎城影展,最後獲得費比西獎。 故事描述主角李鐘秀過著貧困且迷茫的生活,直到遇見同年鄰居沈海美,
Thumbnail
  無趣,侯孝賢拍不出新的東西。   在影廳中想到的比喻是巧克力蛋糕跟番茄。   假設電影都是巧克力蛋糕,那侯孝賢今天端出來的就是一個普通的巧克力蛋糕,旁邊附上——甚至沒有擠出來的——一包番茄醬(還雜牌,譬如後現代至少也能拿麥當勞的番茄醬吧),而這就是他做的所有嘗試。
Thumbnail
當故事中角色成長的內在動機不足,唯一能解釋的只剩下編導的筆鏡時,幕後的現身將會讓觀者產生與作品的距離。當作品與觀者的距離越遠,其中發生的情節就會越無關緊要,那麼不要說是共感的投射,就連要把作品用作虛構以提煉出意義都不太可能。也不太有必要了。
電影簡單直接,呈現兩種價值觀讓觀眾思考,而且美感十足,最終也沒有把故事弄得艱澀難懂⋯⋯
最近的薯條饕客,覺得自己彷彿李小龍上身。 不只是快使用雙截棍!還需要練輕功水上飄。 雙手忙著炸薯條,炸到全身痠痛貼膏藥有味。 雙腳也馬不停蹄,速速降駕到各土地巡視點。 愛吃薯條的薯民們很嗨,賣薯條的大人物嗨! 你嗨我嗨大家嗨,你黑皮我黑皮大家都黑皮! 有了民生娛樂,大家才會有消費者意識抬
Thumbnail
會知道嘉義牛斗山,源自於賴麗君、彭家如執導的《老鷹之手》紀錄片 ,述說著蓮藕農的日常。農民早年以手掘出蓮藕來養家糊口,長年勞動而使手彎曲變形,成為形似鷹爪的老鷹之手 。
Thumbnail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稻草人》這部作品是老師給我們欣賞的電影,內容是日治時代的人民生活,我很喜歡這部作品,因為裡面含有阿發、闊嘴一家遭遇以下是我的看後心得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非常經典的,因為我看完這部影片後會很想再看一次,所以他對我來說很經典,但是我為什麼想再看一次呢。因為這部影片有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