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蘭克博士,一個在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精神醫學家,他經歷了納粹集中營的各種折磨後提出了新的心理治療法:「意義治療」。在書中,他多次引用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得住。」而這也正是意義療法的主張。佛蘭克博士在書中以詼諧的語氣描述集中營的非人待遇,同時強調生活上的一切熟悉全遭剝奪後,剩下的只有人的最後一件自由,即是在既定的境遇中採取個人態度的能力。
會認識這本書是因為我在閱讀【人生勝利聖經】及【人生給的答案】(兩本書都是提摩西.費里曼的著作)這兩本書時,裡面的太多成功者都提到他們是如何被【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給激勵,而我在拜讀的過程中,也大概可以領略為何這本書會這麼被推崇,在集中營的折磨、欺凌、不公義面前,作者也只是個手無寸鐵的普通人,而他最終活著走出集中營並惕勵了所有與他有共鳴的靈魂,這些事跡可說是對本書理論最有力的證明。以下我將分享幾個我在書中的好喜歡的想法:
愛是超脫肉身的存在
生活在集中營中,俘虜會因為長期的壓迫、飢餓而使身心退回到最原始的狀態,對暴力麻木不仁,對食物飢渴如野獸。某天,作者在昏沉的晨曦中沐浴於隨行警衛的吆喝下蹣跚而行,兩腳腫痛、寒風刺骨,難友突然提到了自己的妻子,這也使得作者想到自己的妻子,而一陣突如其來的思潮使他震撼,他領悟到詩人所歌頌的一個真理:「愛,是一切渴望的終極」。即便作者當下孓然一身,但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維理讓他感受到無上的喜悅。妻子的影像縈繞在心頭,作者對於妻子的存亡一無所知,但愛,遠超乎肉身而蘊藏在精神的層次。
這也讓我想到賽斯提到的:「當下即是威力之點」。我們的現在連結了過去及未來,我們經歷的種種即是永恆,而愛及思念尤其。無論是我們逝去的親人,或過去美好的回憶,只要我們憶起,他們就會存在,真切地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並帶給我們足以無畏一切災難的力量。
抉擇與自由
作者藉由在集中營裡的生活經驗闡明對自由一詞的想法,他認為即便處於集中營那麼高壓的生活型態,人還是有能力保留自己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獨立。我們隨時隨地都會遇到有待抉擇的事情,任何人之所以變成怎麼樣的人,實為他內心選擇的結果。這些選擇無關環境、苦難及精神壓力,而僅頻借個人的意志與精神。
書中有一段話,充分說明作者對於人生意義的詮釋:
「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中的目的在於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閒而退隱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藝術,或大自然,並引以為一種成就。至於缺乏創意、又不悠閒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
無論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悠閒自得的生活、抑或惡劣痛苦的生活,這些都促成我們人生的完整,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而接受命運並有意識地做出我們是誰的選擇及聲明,將會是成就自己的最佳機會。
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上述的這段話,是哲學家尼采的體悟,作者在書中多次引用,因為這句話恰如其分的定義出人生苦難的價值。
對於人生,作者希望我們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人生的每個境遇都賴以當事人給的不同反應來定義其意義及價值,而痛苦往往暗藏了成就的機運,作者除了惕勵大家勇於定義自己的人生外,也希望我們不以流淚為恥,他認為,眼淚證明了我們承擔痛苦的勇氣。
後記
對於人生的終極意義,也許有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在探詢,也有人從來來沒有想過這方面的問題,或許也有些人已經領略了作者的智慧,對於自己的人生擔起完全的責任,並勇於定義屬於自己的價值。
人生的意義並非一個固定解答,而是流動的,隨著當下的立場、角色、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主動且勇敢的面對當下,並做出不違背自己心意的選擇,日積月累就可以成就我們存在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