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ISA是什麼?我們真的需要PISA嗎?

PISA是什麼?

先來點前情提要吧!
PISA是什麼?他很重要嗎?

每三年,OECD會針對全球不同的國家15歲的學生的學習成就做調查,測驗的結果,可檢視學生學習成效,檢核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世界的素養」,測驗科目包括數學、閱讀、科學三科。除了評量,也有一系列問卷調查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的相關資訊,藉此調查不同國家的學生表現和學習環境。

簡而言之,PISA是一個大範圍大規模的測驗,它的測驗結果也是各國政府非常重視的指標,甚至可以作為教育政策是否朝向正確方向的重要指標。

台灣 x PISA?

最近一次公布成績,是2023年的12月,公佈的是2022年的成積,本次共有81國,共計69萬學生參與,參與國家和人數都是歷屆最多。

相較於其他國家因為疫情受影響,台灣在2022年的成績和上屆的成績相比,成長許多,數學科更是全球第三名之外,另外兩科也是前5名,這樣亮眼的成績當然是很值得慶賀的事情,但這篇文章,我更想問的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孩子真的為未來做好了準備?

考完了,成績公布了,然後呢?

PISA是一個大範圍大規模的測驗,也是各國政府非常重視的指標,但….

三年一度的測試可以準確的評量各國的教育制度嗎?
單單用三個科目和問卷就能說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世界的素養」嗎?
「面對世界的素養」又是什麼呢?
衡量教育品質的標準又是放言者四海皆準的嗎?

如果我們會嘲笑一個拿著溫度計測量長度的人,也會質疑用尺測量出來的溫度,那一個只用數學、閱讀和科學來判斷一個孩子的未來的測驗,真的可以評量出那些在非學術領域表現出色的孩子的未來?如果我們只關注考試成績,是否忽略了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提出了疑問之後

台灣學生在PISA測驗拿到好成績,當然是件值得慶祝的事情,我只是想提出另外一個問題:PISA成績名列前茅的都是亞州國家,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國家居多,類似新加坡和日本。那拿這樣一個測驗來評量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世界的素養」......

那我們到底是希望孩子是個考試高手?
還是覺得會考試的孩子就是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人?

我的故事

我主修語言測驗,在一次語言測驗課堂上,老師帶著一個測驗的研究團隊成員與測驗執行單位的負責人來到班上,他們直接把一些題目提供給我們這群還在學習測驗法的學生們,讓我們研讀這些題目,了解這個考試,並針對這個考試的情況,對試題進行討論與修改。

當初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這個測驗,包含這個測驗的對象、執行方式,還有考試的長度、程度與頻率,並提出許許多多的改動與意見,而也不出意外的,幾乎都被研究團隊或者測驗執行單位大肆批評和打回票,他們會拿現行法規,或者他們實際的經驗來質疑我們的改動,也因此雖然只有一小部分的題目,但這一次的經驗,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如此貼近自己所學的專業,雖然那次的課程,我們的改動被研究團隊和執行團隊批的是體無完膚,但每一句來自研究團隊的批評,也往往點出我們在學習上的盲點,來自執行單位的反駁也讓我注意到除了理論,執行上也需要有例外和彈性,當然也還有其他看似不重要但絕對不能忽視的事情。

我的故事 vs PISA

或許是經歷過這樣的課堂經驗,對於PISA的結果來說明我們的教育政策是否成功,我們的學生到底能不能面對未來,我會覺得:且慢下結論吧。

  • 如果我們希望未來應該是多元的,那用同一套標準要求所有學生是合理的嗎?
  • 如果每個人未來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那為何用同一套指標來檢視所有人?
  • 我們真的需要一套標準化的評量來告訴我們,現行的教育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嗎?

是否可能有一套不分科目,不紙上談兵的測驗。
有沒有可能,可以直接把現在世界正在面臨的問題,交給一群群15歲的孩子。
這樣的方式,會不會比紙筆測驗更能說明:學生到底準備好面對世界了嗎?

最後

我是Yawen,我覺得議題是需要討論才會更明朗,所以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按下【追蹤】,我會繼續寫類似的文章。
按下【贊助】,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不是方格子會員,也可以到我的instagram留言或與我討論

我的Mail:iamloyawen@gmail.com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