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花時間訪談使用者、辛苦收集用戶意見了,為何打造的產品推出後,市場反應不如預期,還被用戶批評越改越爛?難道是產品不夠好嗎?
接續怪獸科技公司〈怪獸的科技人生藍圖〉心態篇,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到實戰篇,探討科技公司打造成功產品背後的底層邏輯。
策略制定的能力,比起執行更加重要。想打造有亮點的產品,首要關鍵在於觀察市場需求,找到最適合的目標(待解決痛點、job-to-be-done);而因為是最適合的目標,勢必有所取捨,以讓我們做出最終選擇、確立優先次序。
以各大科技公司為例,Google 雖然在社群部分不如 Meta,但其強項在於資訊整合與跨平台應用;微軟攻不進 2C 大宗的行動裝置市場,然而透過鞏固其既有生產力 2B 市場優勢,發展雲端、辦公室軟體與筆電平板二合一的 Surface 進行軟硬整合。
敏捷的精髓,在於增進開發效率並用最低成本確認可行性。在策略確立後擬定假說,建立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產品)測試是否有人買單(確認有其商業需求),經由市場反應與用戶回饋後,持續迭代優化。
數據是現代的石油,不是靠感覺猜用戶是否滿意,而是要看數字說話。透過統計與數據分析,可以補足用戶訪談難以量化、不清楚究竟這是個人偏好抑或多數用戶有感的問題。另外,科技公司常採取 A/B 測試,透過版本差異觀察不同成效,持續優化產品。
PM 除了是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的意思外,在科技公司其實主要分成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與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兩種。
//manager 不代表一定為管理職!
其中,產品經理注重「要做什麼」,有點類似產品的 CEO,負責提供大方向願景,藉由數據、科技尋找商機,格外注重跨部門溝通。
專案經理注重「什麼時候」,不實際產出(注重小細節)。而隸屬於行銷部門的是 PMM(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產品行銷經理),處理對於市場與受眾的行銷策略與執行。
延伸閱讀:
老闆跟你想的不一樣!台灣要不要模仿美國科技巨頭?常見的5大科技問題一次解!|專訪|矽谷阿雅✖️怪獸科技公司(中)
策略是規劃產品的基礎,我們得清楚自己想要做出什麼樣的產品,並且從受眾、公司、競爭對手的分析中,清晰定義自己的客戶到底是誰。
persona,定義目標客群,拆解其共同特性(用戶輪廓)。
要能明確回答「自己的客戶是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目標客戶。換言之,如果你無法深人體會某個場景、深入理解某種痛點,你很難做出真正的好產品,因為你不知道該如何取捨,也不知道該堅持什麼。
user journey map,思考不同階段的阻礙(痛點)、誘因(價值主張)、洞察與機會。在調查時,多採取開放式問題鼓勵用戶延伸說明,避免直接相關或假設性問題。
「微信之父」張小龍非常在意隱私,在意到會影響一些人的體驗。大多數人有兩個微信帳號,但只有一部手機,為求便利性,應該要能方便快捷地切換帳號。
然而,微信要求每次切換都需要重新輸人密碼。難道一鍵切換沒有需求嗎?又或是一鏈切換在技術上難以做到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為何會堅持這樣設計?張小龍的考量點在於其策略前提,隱私。因此,其 priority 是先打造一款自己願意日常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其次考量才為大眾需求。
產品經理、UI/UX 一般常用的產品調研或是用戶訪談,基本上在開發初期較難直接參考用戶意見。
因為最新產品的用戶,通常是人數較少的 Innovator(發明者)和 Early Adopter(早期用戶)。樣本稀少的情況下,最有效的方式,反而是讓自己變成發明者和早期用戶。
前期所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倘若假說正確且能驗證需求,最終都會被加倍地補償。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